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不仅很好地继承了本国16世纪人文主义的传统,而且中国文化和英国文化也使他收益良多。他推崇中国儒家学说,对孔子尊崇有加。他说孔子只诉于道德,不宣传神。一句话,伏尔泰重视中国文化完全是为了为我所用,借中国文化表达自己的启蒙思想,他还极力推崇英国的政治制度,说英国是世界上抵制君主达到节制君主权力的唯一国家。
-----------------《重读伏尔泰》
材料二 法国史学家托尔维克经常把法国与美国英国的历史进行对比,特别指出他们之间的区别:美国没有封建制度这个强大的敌人,英国贵族并未因为革命丧失权力,他们与资产阶级实行联合统治。
-----------------《-旧制度与大革命》
材料三 尽管大西洋把英国法国美国永远得分割开来,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的联系,而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其最大的公约数是关于“权利”的诉求和“人权“的伸张。
-----------------《以文明演进为线索》
材料四 如果说19世纪的世界经济主要是在英国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话,那么它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则主要收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大国崛起》
回答:(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伏尔泰继承的人文主义的传统是哪一思想解放运动的核心?他是如何借中国文化表达自己的启蒙思想的?他推崇的英国政治制度是什么? ( 3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说明法国和美国革命面对的强大敌人有什么区别?英国确立的政治制度代表什么阶级的利益?( 3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说明英国和美国关于权利的诉求和人权的伸张所颁布的法律文件( 2分)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说明19世纪英国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革命是什么?在它和法国革命的共同作用下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扩展有哪些大事?( 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朝以前,淮河以南地区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显富庶,整个南方已成为全国鱼盐杞梓及丝麻布帛的主要供应地,为了达到对江南富庶地的控制,也是出于对笙歌月夜的迷恋,曾久居江都的隋炀帝下令开凿运河,集百万众,耗时六年,运河始咸,“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在奢靡极致的龙舟当中,隋炀帝对着沿河美景和经济繁华留下了这样的诗句,这个令后人褒贬不一的帝王眼中,只看到了穷奢极欲,纸醉金迷,却没有看到歌舞升平下的潮流暗涌,一朝烽烟四起,两朝已然更迭。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材料三:“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分析隋炀帝下令修建大运河的目的是什么?(使用材料中的原句) 其中的”两朝已然更迭”是什么意思?
(2)阅读材料二、三,指出共同之处是什么?
(3)你认为材料二、三中哪一则材料的评价更恰当?为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和你的理解,谈谈你对隋朝大运河的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据材料一秦始皇开创了什么政治制度?
(2)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汉武帝统治初期在政治上面临什么问题?(1分)他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材料二
(3)材料二中,西汉疆域比秦朝疆域多了什么地区?西汉对其管辖的标志是什么?
(4)秦皇汉武被人相提并论,你认为他们共同的伟大政治功绩是什么?
下列两段材料是关于日本再次修订教科书的资料:(4+4+2=10分)
材料一日本在1997年使用中的5种教科书记述有日本军队在中国北方地区为消灭抗日势力而实行“三光政策”(日语为“三光作战”,即烧光、杀光、抢光),新版教科书记述有关内容的则只有一种。
材料二关于南京大屠杀,1997年版教科书的记述是“占领了首都南京,据说当时杀害了包括妇女儿童在内的约20万中国人”。新版教科书则有4种把被杀害人数改为“大量”,其中有两种新版教科书把“南京大屠杀”改为“南京事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三光政策”发生在哪场战争中?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民取得重大胜利的是哪次战役?
(2)材料二中提到了南京大屠杀,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于2014年12月13日在南京举行,你知道南京大屠杀发生在何年何月?屠杀无辜军民多少?(2分)
(3)假如你是中国的外交官,对日本修订教科书等美化侵略的行径,将如何面对?
材料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4+4+4+4+2=18分)
材料一:……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并为此而做出了种种努力,全系由民族生存。设使内战扩大,张、杨长期禁锢蒋氏,则事变的进展徒然有利于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讨伐派。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这次事变。
──毛泽东《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
材料二:抗战胜利后,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面对这种形势蒋介石的谋士陶希圣说:“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1945年8月,蒋介石在短短的十天之内一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共同商讨国家大计”。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2)材料一这一事件发动的目的是什么?这一事件发生后中共方面派谁出面调停此事?
(3)材料二中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共同商讨国家大计”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对此,中共做出了什么决定,为什么?
(4)在上述两事件中,国共双方分别就抗日、国内和平两个问题达成了一致。“一致”达成后的落实情况分别怎样?
(5)当民族前途面临抉择时,上述史实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4+4+4=12分)
“109年(1840~1949年)沧桑巨变,换了人间。北京天安门,曾在1900年见证了西方列强的野蛮,在1919年见证了中国人民的觉醒;1949年的秋天,它终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共和国。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一代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在这峥嵘百年中历经无数艰难坎坷。他们的业绩,将永远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
──《复兴之路》解说词
请回答:
(1)“109年沧桑巨变”,其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9世纪60-90年代,中国出现了一场什么运动?
(2)“1900年见证了西方列强的野蛮”、“1919年见证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的历史事件分别是指什么?(4分)
(3)中国近代百年沧桑,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中国近代史的历史特征。从百年沧桑巨变中,你得到了什么认识?(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