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陈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批派驻联合国的外交官到纽约联合国总部工作。他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那时,“我们对在联合国名义下干涉别国的事情,持保留或者反对态度”。“对联合国大多数经济方面的问题,我们的态度是比较超脱的”,“不参加投票”。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 A.外交政策还不成熟 | B.对联合国的作用认识不足 |
| C.缺少联合国工作经验 | D.力图避免卷入大国间的争斗 |
“启蒙思想家手中所持有的武器同样是传统里面的东西……是借助于远古的传统反对近世的传统。”“近世的传统”是指
| A.古希腊罗马思想传统 | B.神权思想与拜金主义 |
| C.封建专制与宗教神学 | D.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 |
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中说:“一个皮匠、铁匠、农民,各有各的工作和职务,但都是被授予圣职的神甫和主教”。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就是神甫和主教 |
| B.神甫和主教要从各种职业的人中选举产生 |
| C.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要信奉上帝 |
| D.从事各种职业的人是在上帝面前权利平等的教士 |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是矛盾的。彼特拉克曾这样讲过:“当这颗心灵思考或谈到宗教时,即在思考和谈到最高真理、真正幸福和永恒的灵魂的拯救时,我肯定不是西塞罗主义者或柏拉图主义者,而是基督徒。”通过这则材料能说明
| A.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仍主张听命于天主教教士说教 |
| B.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仍然坚持自己的宗教信仰 |
| C.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主张顺从人性追求现实幸福 |
| D.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主张追求自然赋予的各项权利 |
孔子和柏拉图是古代东西方思想界的巨人,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其“仁”“礼”“中庸”,柏拉图写《理想国》宣扬其“哲学王”,二者共同之处是
| A.面对社会转型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 |
| B.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
| C.宣扬自己的哲学思想,教育更多的弟子 |
| D.对现实社会制度失望,力图构建和谐社会 |
“未经检讨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表明苏格拉底
| A.探讨人类社会,开创希腊哲学的新方向 |
| B.强调生命的伟大意义 |
| C.追求美德、教化人民、改善人类的灵魂 |
| D.主张不断认识自我,追求生命真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