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 年5 月7 日梁启超发表《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指出:“今虽新政治之始建,忙乎未有端倪也。而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物者既已拨去。此后改良政治之余地,较前为宽,其机会较前为多,其用力较前为易”。这表明梁启超当时
A.全面肯定维新变法纲领 | B.力主实行君主立宪制 |
C.反对以暴力推翻清政府 | D.接受共和体制的现实 |
抗日战争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主要原因是
A.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 |
B.苏联对中国的帮助 |
C.英美对国民政府的帮助 |
D.中国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突出贡献 |
抗战初期,国共双方在哪一方面是一致的
A.采取了相同的抗战路线 | B.都进行了积极的抗战 |
C.都积极动员民众抗战 | D.都建立了民主政权 |
“苦难十四年,日本和汉奸,压迫老百姓,有苦不能言。”这一历史现象曾经发生在
A.东北地区 | B.华北地区 | C.华东地区 | D.台湾地区 |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理论,形成于
A.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年) | B.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 |
C.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 D.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 |
孙中山在遗嘱中说:为求得“中国之自由解放------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孙中山的这种认识始于
A.兴中会成立时期 | B.同盟会成立时期 |
C.袁世凯复辟帝制时期 | D.决定国共合作,改组国民党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