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① 生命,是一种站起来的姿态。 ② 站起来,是一种         的境界,            的气概,      的精神,      的美丽。③小草,从乱石堆的缝隙里,站成蓬勃的绿洲。礁石,在海浪的咬噬里,站成庄严的冷峻。 ④一个有志气从困境里站起来的人,是不可等闲的;一个有决心从废墟上站起来的城市,是不可低估的;一个从灾难中站起来的有勇气的民族,是不可小觑的。 ⑤让我们站出自己不羁的性格!站出自己磊落的襟怀!
(1) 请将下列词语填在 第②句 的空格处(只填序号) 。
a. 凛然      b. 超然     c. 嫣然    d. 昂然
(2)第③句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 ,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第④句有一处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科目 语文   题型 未知题型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名著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作文(满分60分)
这事真让我 _______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发生一些事情,这些事情或让你高兴、欣慰,或让你伤心、沮丧,或让你失望、后悔……请依据上述提示(不限于此范围),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将题目补充完整。
作文要求:(1)要有真情实感,要努力做到有新意有创见。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不要出现真实姓名及班级
(4)字数不得少于600字

默写古诗(每空1分,共7分)
(1)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逢入京使》岑参)
(2) ,弹琴复长啸。(《竹里馆》王维)
(3)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
(4)夜发清溪向三峡, 。(《峨眉山月歌》李白)
(5)有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相似的诗句是:

(6) ,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原创】文言文阅读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解释加线词

A.父 B.邑人 C.稍稍宾客其父 D.父其然也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用原文填写仲永三个阶段的变化:(1) (2) (3)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原创】一碗馄饨
①那天,她跟妈妈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②她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面摊,这才感觉到肚子饿了。可是,她摸遍了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③面摊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她看到她站在那里,问:“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可是,可是我忘了带钱。”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没关系,我请你吃。”
④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就掉了下来,纷纷落在碗里。“你怎么了?”老婆婆关切地问。“我没事,我只是很感激!”她忙擦眼泪,对面摊主人说,“我们不认识,而你却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馄饨给我吃。可是我妈妈,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再回去!”
⑤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道:“孩子,你怎么会这么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妈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会不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要跟她吵架?”
⑥女孩愣住了。
⑦女孩匆匆吃完了馄饨,开始往家走去。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下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路口四处张望……母亲看到她,脸上立即露出了喜色:“赶快过来吧,饭早就做好了,你再不回来吃,菜都要凉了!”
⑧这时,女孩的眼泪又开始掉了下来!
⑨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
根据情节的发展,写出文中女孩的思想情感变化的过程。
写出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
文中第⑦自然段中用“疲惫不堪”、“露出了喜色”来描写母亲的神态,试分析母亲这种变化的原因?
假如你是文中的女孩,当你再次回到家时,你想对母亲说什么?
母爱深深,请结合你自身的经历,谈谈对母爱的理解。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选段,回答后面的题。
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⑵“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⑶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⑷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⑸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⑹“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⑺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用自己的话概括节选内容。
体会“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中两个“说”的不同含义。
为更好地刻画学者闻一多的形象,作者十分注重细节描写。请品析下面句子。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说说开头第(1)(2)节在文中的作用。
下列选项中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吃尽”“消化尽”“远射”“文化药方”等词语,生动地表现了闻先生全身心投入研究,执著探寻从文化上拯救民族之路径的研究状态。
B.文中大量使用对称句式和四字词语,使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读来琅琅上口。
C.作者善于合理安排材料详略,如:详写最为艰辛的《唐诗杂论》的写作过程,而略写比较顺利的《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的写作过程。
D.第(3)节中“‘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是比拟的说法,把当时的中华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