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外婆的太阳蛋
张发财
⑴多年来,我外婆对自己煎的太阳蛋很得意。
⑵她爹好像留过洋,东本事没学回来,学了一身臭毛病——特别喜欢吃生东西,太阳蛋是至爱。外婆少女时代第一次下厨做的就是太阳蛋,她爹吃后赞叹有加,说墨:“索里尼的厨子做的太阳蛋我吃过,那厨子当时40岁。20年过去了,厨艺应该有所长进,现在估计能和我女儿的厨艺抗衡了。”说完,“呲溜”一声把蛋花吸进嘴里。
⑶这一评语的影响是深远的。此后,外婆用毕生的精力钻研一个课题:怎样把菜做得半生不熟。终于,在嫁给我外公那一年,她醍醐灌顶:首先,锅要冷;其次,烹饪时间一定缩至最短。一个厨艺就这样出世了。
⑷我外公对她赞不绝口:“大师的菜,味道和火候拿捏得真是登峰造极啊!”说完,外公夹起一根空心菜“咔咔”咬。半个小时后,外公将这根崭新的空心菜从嘴里抽了出来说:“质量这么好的自行车气门芯,吃了实在浪费!”又嚼了一块干豆腐,半小时后又吐出来,“拿它去补自行车轮胎吧。”
⑸我外婆看着我外公,觉得他成熟又顽皮,风趣又幽默,于是腼腆地、幸福地笑了。
⑹诗意永远是短暂的,我外公在“反右”的伟大的浪潮中很快就被“打倒”了。我外婆带着三个女儿苦等春天。1977年那个春天,她们家终于等来了一个新男人——就是我。
⑺我此生第一次吃的东西就是太阳蛋,据说有我外婆她爹的风采,“呲溜”一声把蛋花吸进嘴里。我外婆当时就崩了,哭得泪水滂沱,把对她爹以及老公的爱全部转移到我身上,爱死我了。
⑻可惜我不解风情,除了太阳蛋之外,她做什么都不吃。她很忧郁,于是尽力讨好我,尽量不给我做吃的。1984年,她70岁生日,家人买了一个大蛋糕。生日宴的时候,她挖了一勺奶油,尝了尝说:“给这混蛋吃吧。”在场的人当然知道“混蛋”是谁。我当然就吃,一点都不腼腆。A我还赏赐给她一勺奶油,我小姨直夸我懂事,于是我又虚情假意赏给小姨一勺。第二天早晨醒来,还有蛋糕,第三天早晨醒来,还有……好像一直吃了几个星期,……我到现在都没想明白,一个生日蛋糕,怎么可能吃那么久?
⑼1994年,外婆中风了,恢复之后只有一只手可以动。 我那时候已经上大学了,暑假回去突然想吃太阳蛋,就问她:“外婆,你吃过太阳蛋吗?”她说:“这辈子就伺候你们这些王八蛋了,你想装孝心吗?”
⑽我在灶台前装模作样地煎蛋。我就知道她会来,她果然来了。她挪动半个身子到厨房,坐在凳子上指导:“火到一半就好了,油不要多,鸡蛋要斜着下……”后来看我笨手笨脚,她就生气了,让我扶着她,右手敲开鸡蛋,右手把鸡蛋下锅,右手拿铲子小心收蛋汁……我乐了:“你这是杨过啊!”她很迷茫,僵着身子问我:“杨过是谁啊?”
⑾“一个大英雄,可牛逼啦!”
⑿B当时正是黄昏,余晖和打在外婆的脸上,我的眼睛有点湿。  
第①段写到“我外婆对自己煎的太阳蛋一直很得意”。请概括她“得意”的原因。
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有人认为第⑧段A句中的“赏赐”一词用得不好,你的看法如何?请说明理由。
(2)第⑿段B句中,我的眼睛为什么湿了?说说你的理解。
第④段中我外公对外婆的厨艺“赞不绝口”,可品尝之后的言行却十分特别。你如何看待这种言行?谈谈你的阅读体验。
作者诙谐的言语中流露出浓浓的情感。请结合全文为作者的外婆写一段人物简介。(提示:可从外婆的年龄、家庭、生活经历等方面做介绍,字数不少于50字)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2000年,全球成衣产量为500亿件,2018年,产量猛增至1400亿件,数量增加近2倍。

成衣产量猛增是因为服装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末,各大成衣品牌乘着全球化东风,开始在越南、孟加拉等生产成本低廉的国家设厂。如今,制衣厂甚至转移到了埃塞俄比亚。该国纺织工人的工资全球最低,月薪折合人民币仅181元左右,环保相关的法规条例以及工作环境要求都较为宽松。企业家便通过海外设厂的方式,生产海量服饰,再以低价倾销。诚然,衣服的质量并不总是尽如人意,但有谁在乎呢?商家并不考虑衣服是否耐穿,他们的目的是刺激顾客多消费。

由于衣服售价低廉,人们的花销没有比20年前多出很多,所以对衣物的热情只增不减。人们对穿着的热爱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打击”地球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如今的服装产业已然是全球第二大污染行业、第三大耗水产业。服装产业每年排放12亿吨二氧化碳,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2%.这个数据看似不多,然而从原材料加工成纺织纤维,再织成布的过程中,许多原材料的生长、生产和制作也会造成污染。

例如:棉花等植物的生长需要大量的水,促进其生长的杀虫剂和化肥会污染水域,导致有害水藻大量繁殖;皮毛产自动物,而动物的集中饲养要耗费大量资源,反刍动物还会排放温室气体甲烷;聚酯纤维、塑料等合成材料大多是以石油为原料制成的,而聚酯纤维是目前使用量最大的一种制衣原材料,69%的衣物由其制成,生产和织造合成纤维释放的二氧化碳是棉花的三倍;许多原材料是环保的,不过,把原材料变成丝线的化学过程中仍会有污染。

材料二:如今,我们的生活在快时尚或者说是“即穿即扔”时代:人们即使不会穿,仍不假思索地买买买。结果是,我们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扔掉一半以上的衣物,有些衣物可能只穿了三四次!一面是大量生产,一面是迅速淘汰,那些被淘汰的衣物大多得不到妥善处理。这种现象在全球普遍存在。据法国La fibre du tir网站一项调研表明:法国每年要售出多达62.4万吨的衣物,其中38%会回流到回收点,最终只有10%能真正回收利用,其中不到1%会被重新制成其他衣物。那么,回收点中其余旧衣物的命运如何呢?它们大多数沦为碎布、楼房绝缘材料或者汽车工业用的毛毡(都是附加值不高的材料)。而那些未被回收的衣服去哪里了呢?可能丢进了垃圾桶,可能压了箱底。小部分“幸运儿”会在法国的旧衣店里再次售卖,但更多的是卖到了非洲、印度等地,而旧衣物的大量倾销,有时又会导致当地纺织市场失衡。

材料三:环保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废物再利用。其实废物也能重获新生,摇粒绒就是用塑料瓶制成的。如果你觉得摇粒绒不够时髦,就看看法国品牌“1083”去年10月推出的“无限牛仔裤”吧。该系列所用的全部材料,包括布料、拉链、纽扣,都源自海洋垃圾和塑料废品。此外,产品还经过抗菌处理,可减少洗涤频率,变得更加耐穿。“无限牛仔裤”一经问世,就引起业内人士的普通关注。在它的影响下,目前人们在寻找新型制衣原料方面仍在进行积极的探索。

(1)概括材料一的说明内容。

(2)材料一中加点词语“近”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3)材料二中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选出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服装产业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仅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2%,可见它对环境的污染并不严重。

B.“无限牛仔裤”将海洋垃圾、塑料废品用作制衣原料,这可能会推动制衣原料的变革,也为环保做出了贡献。

C.人们对服装的过度消费给旧衣物回收利用造成极大负担,将旧衣物销售到非洲、印度等地,会影响当地的纺织市场。

D.服装产业对环境的污染是客观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稍加分析,不难发现,某些人为因素是可控的。

(5)请你根据上述材料,提出两条有关选购衣物的建议。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守护母亲的梦

①那天早上,他总是感觉隐隐不安。上班的路上,他回想着昨夜的梦,突然担心起了乡下的母亲。大概有一个多月没回去看母亲了,工作是忙,但也并不是一点时间都没有。不过,和大多数中年人一样,他毕竟有自己的生活圈,有时女儿要让他陪着去公园,或者下班后朋友拉着去喝酒,偶有一点空闲,也被一些琐碎的事情消磨掉了。

②整整一个上午,他都心神不宁,心里一直惦念着母亲。母亲是个苦命的女人,父亲走得早,母亲独自一人艰难地拉扯他和姐姐长大。如今,他和姐姐都在城里安了家,想要接母亲过来和他们一起住,母亲却不愿意离开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土地。虽然他和姐姐抽空就会回家,可生活中总是有很多身不由己的时候,有时一两个月回一次也就成了常态。

③中午下了班,他去单位的食堂吃饭,快要走到食堂的时候,又转身折了回去。他突然决定回乡下看母亲。离下午上班还有两个小时,开车来回需要一个半小时,这样算来,还有半个小时可以陪母亲,也许还来得及吃一碗母亲做的手擀面。想起母亲做的手擀面,他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熟悉的院子里,月季、菊花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花草草在墙角静静地绽放,鸡、鸭安生地在圈里休息,就连平时最爱聒噪的大黄狗也安静地趴在屋檐下睡觉。推开虚掩的房门,桌子上放着一只还没来得及洗的饭碗,旁边还有吃剩的半个馒头。母亲总是喜欢将就,胡乱吃点东西就把午饭解决了,他无奈地摇了摇头。透过半掀的布门帘,母亲那双沾满了泥土的布鞋整齐地摆放在床边。

⑤他轻轻走进去,母亲背对着他躺在床上,她一定是累极了,熟睡中正发出轻微的鼾声。他在床边的椅子上坐下来,静静地注视着母亲,母亲此刻蜷缩着身体,看起来是那么瘦小,身上穿的那件衣服还是前年妻子买给她的,刚开始母亲总舍不得穿,后来,姐姐又给母亲买了好几件,说如果她不肯穿,就一直给她买,母亲这才欢喜地穿上了新衣。在睡梦中,母亲翻了个身,母亲额前灰白的头发上粘着一小片稻草,他眼圈顿时有些发红,抬手想为母亲摘去额前的稻草,旋即又将手放下。唉,母亲一定又下田干活去了,尽管他和姐姐说过多次,不让她再下田,母亲却总舍不得丢下那片土地,她笑着说,自己家种的蔬菜和粮食吃着多放心呀。其实,母亲才能吃多少,还不是每次都大兜小兜地往他们的车里塞。

⑥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二十分钟,他蹑手蹑脚地走到客厅,轻轻点燃一支烟,静静地享受与母亲相伴的时刻。此刻,他觉得自己和母亲离得是那么近,甚至能听到母亲沉稳的呼吸和心跳,这应该是自从他成家以来,和母亲单独相处的最长的时间。记得小时候,母亲常常无意地提起他睡觉时的各种小动作,那时他还纳闷儿,母亲怎么知道得那么清楚呢?其实他早该想到,在自己熟睡的时候,母亲也许用温柔的目光抚摸过他无数次。

⑦抽完烟,他站起身,掀起门帘,看到母亲仍在安睡,忽地,母亲的嘴角微微上扬,似乎在做一个甜蜜的梦。他笑了笑,轻轻退了出来。坐在车上,他仿佛觉得母亲那半个小时的安稳梦境,嫁接到了他的现实生活中,没有了平日的劳心费神、疲惫烦累,一切都变得那么恬然安静,一如母亲一直以来的心境。在浑身轻松的同时,他又觉得很幸福、很满足,这半个小时的时光让他无比深切地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也让他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最博大最深沉的母爱。

⑧赶到单位时,他接到了母亲打来的电话。电话中,母亲高兴地说道:“我中午睡觉的时候梦到你了,好像感觉你就在妈身边呢。”“妈,我想您了,这个周末回去看您。”他带着微笑说完,却不自觉地湿了眼眶。

(1)阅读选文,理清文章脉络。

梦见母亲,突然担心﹣﹣  ﹣﹣母亲安睡,静静陪伴﹣﹣  

(2)从描写角度赏析选文第④段画线句。

(3)结合选文内容,分析母亲的性格品质。(答出两点)

(4)选文第⑤段画线句表现了他怎样的情感和心理?

(5)选出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第①段交代了他久未归家探望母亲的原因,也道出了大多数中年人忙于个人生活、疏于陪伴父母的现状。

B.选文第③段写他想起可以吃到母亲做的手擀面不觉加快脚步,表明回家吃面是他此行的主要原因。

C.选文第⑦段加点词“嫁接”表现他陪伴母亲时感受到的恬然安静影响了他的心态,让他暂时淡忘了生活的烦恼。

D.选文标题既写出他守护睡梦中的母亲的情景,也写出他想多陪伴母亲的原望,含蓄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为什么巧合无处不在

①在一些人眼中,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巧合的神奇世界。比如:某些数字或日期跟自己特别“有缘”,根本不认识的人之间竟然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这些令人惊叹的巧合真是“冥冥中自有天意”的奇遇吗?

②在心理学家看来,巧合只是一种共时性事件。共时性事件是指彼此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的事件。我们知道,一件事的发生通常是有前因后果的,即事件之间存在某种因果关系。而共时性事件的关系是非因果性的,其决定性因素是个人的主观经验。在这种非因果性原则的影响下,所有人、所有事都能被关联在一起。

③巧合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与人类特有的信息处理机制相关的。有人认为,鲨鱼皮肤上具有一种特别的结构,可以探测细微的电磁变化以帮助鲨鱼追踪猎物。很可能人类身上也有类似的机制,共时性事件发生时,相关信息形成一张无形的网络,一些人传递出的信息被另一些人加工处理后,就会形成特定的情感和行为,我们因此觉察到巧合的存在。

④人类特有的信息处理机制与人脑处理信息的特点密切相关。人类的大脑对于规律和秩序有一种本能的渴求,总是试图从一团乱麻中理出头绪来。一项研究显示,巧合的发生是人脑探索现实现象因果关系的必然结果。这种探索机制的存在使我们能更好地学习与适应环境。同时,心理学家发现,人们习惯于从各类事件中提取具有相似性和规律性的东西,这些都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探索外部世界的宝贵信息。

⑤巧合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人们常常赋予事物特别的意义。尤其是当它能起到安慰或解释的作用时。因此,当“不寻常”的事物出现时,有些人会认定其必然蕴含深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巧合只存在于那些善于捕捉它们的大脑里。

⑥统计学家指出,许多看上去极不可能的事情其实是普遍发生的。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如果一个房间中有23人,那么有两人的生日在同一天的可能性会超过50%。有人将此视为无法解释的巧合,但从统计学的角度看,巧合的本质是概率,它们是随机发生的,没有任何特别意义,而且它们总是在发生,因此不足为奇。无论你将其赋予何种意义都纯属“自作多情”。

⑦一项研究专门收集了各种传得神乎其神的巧合性事件。经过对500余件此类事件的数据分析,研究人员发现,有28%的案例都与日期或是数字有关。数字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最容易触发巧合感的事物,尤其是那些对我们有特殊意义的数字,比如亲朋好友的生日、某个纪念日、一些谐音数字等。

⑧巧合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人们处于极度悲伤、愤慨或焦虑的情绪中。生活中有几类人比常人对巧合更为敏感,比如相信神秘力量的人、容易将外部世界的信息关联到自己身上的人、热衷于追寻意义的人、试图从蛛丝马迹中寻求慰藉的人等。

⑨总之,对巧合的敏感度是因人而异的,也是可以后天培养的。留心观察,用科学的思想诠释“冥冥中自有天意”的奇遇,对生活的认识将会变得更加理性,更加积极。

(选自《科学画报》,有删改)

(1)选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2)选文第②段中加点词语“通常”为什么不能删去?

(3)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阅读选文,相信你对于生活中的巧合有了新的认识,探究下列三个生活现象,请选出最准确的分析结论,并把对应序号填写在横线上。

①小李第一次主持商业谈判,内心的焦虑让他坐卧不安,清晨看见一只喜鹊,他特别高兴,谈判也取得了成功。  

②赵雷最近买了一辆汽车,他发现马路上有很多相同品牌和型号的汽车。原来自己生活的城市里有这么多品味相同的伙伴。  

③苗苗特别喜欢数字18,一直认为18是自己的幸运数字,今年沈阳中考居然是7月18日,她觉得自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A.习惯于从各类事件中提取具有相似性和规律性的信息,使人觉察到巧合存在。

B.巧合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人们处于极度悲伤、愤慨或焦虑的情绪中。

C.巧合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人们常常赋予事物特别的意义。

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我住的地方发现狼

邓刚

①听说我住的城市发现狼,我先是惊讶万分,紧接着就是惊喜万分。你也许以为我是神经错乱,思维不正常,怎么会喜欢狼?其实我知道狼是相当凶残的野兽,全世界都流传着各种各样狼外婆的恐怖故事,并且把狼描写成阴险、狡诈、狠毒、眼放绿光的妖怪。

②然而,我还是为城市发现狼而继续惊喜万分。

③一个日趋现代化的城市,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街市人潮如江河奔流,霓虹灯彻夜闪烁,汽车隆隆轰鸣。在这样人烟喧闹的世界,所有的动物都会吓得逃之夭夭,可是竟有狼来光临,这实在是一个奇迹。

④小区的周围确实发生了变化。似乎就这几年间,周围光秃秃的荒山一下子丰满起来了,披上一层厚厚的绿装。闲暇时散步,有些地方树林密不透风,人都走不过去。偶尔还能看见野鸡、兔子这类的小动物。有阅历的老人说,藏得住小动物的树林不算什么,重要的是能养得住大动物。也就是说,有了数量充足的小动物,才能供养大动物。这样看来,在一个喧嚣的小区周围发现狼,应该是一种骄傲,是大自然与人类亲近的最生动的标志。

⑤狼曾经远离我们的生活,就像我记忆中的燕子。这一刻,关于燕子的记忆汹涌而来。

⑥记得念小学时,我们常常唱这样一支歌:“燕子在蓝色的天空飞翔,寻找自己从前的家乡。它朝着四处张望,为什么这里变了样?去年这里是荒凉的山冈,如今变成高大的厂房,马达声日夜欢唱……”年少的我们自豪地、动情地唱着,嘲弄找不到家乡的燕子,歌颂震耳欲聋的马达欢唱。那时候,我们认定所有的荒山野岭都建满厂房。

⑦这种无知一直延续到我拿起笔写小说。我的一篇小说《大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到《世界小说选》发表时,我大梦初醒似的感到一种内疚。那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老渔人舍不得捉一条正在产卵的大鱼。他两手空空地爬上岸,对企盼他有所收获的老婆子说:它正在下崽呢!这么简单的小说却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赞誉,评价是具有生态意识的觉醒。

⑧我无地自容!

⑨记忆中的燕子再次扑飞到眼前……人类的智慧带来了现代式的繁荣,也带来了现代式的灾难。生命逐渐失去了原本鲜活的状态,借助一切工具,借助电脑和网络,疏远了、隔绝了一切与生命真相相关的细节,那么,人类最终会成为什么?

⑩一个夏天的夜晚,我乘坐出租车回到居住的小区。出租车司机很神秘地告诉我,他在小区尽头的山脚下曾看见三只狼。长长的尾巴拖地,绿绿的眼睛瘆人。我怔住了,不由得激动起来:“太好了!”司机大吃一惊,愣愣地盯着我,大概以为我脑子有病。

⑪于是,我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一个水草丰美的田园,在人们的保护下,生活着一群无忧无虑的鹿,由于没有天敌的侵扰,这群鹿日渐肥胖、贪吃,草地被啃光,田园变成荒漠,只有鹿群在斑秃的草地上蠕动。人们设想用炸弹,用毒药,最终都一一否定。最后,生物学家引进了狼。凶恶的狼仿佛落进了肉锅里,它们先吃跑不动的肥鹿,这使得鹿群精简机构一般精干起来,数量剧减,个个拼力奔跑,精神抖擞,荒芜的田园也渐渐恢复原来的貌美。我还给他讲了地球的危机,比如温室效应、臭氧空洞和冰川融化。

⑫出租车司机安静地听我讲完,“你这么说,狼还真是个好东西。”瞥了我一眼,他停了一下又说,“这么看,地球还挺危险的。”

⑬我松了一口气,回答说:“现在还不算太危险,你看看周围茂密的树林。再说,你不是看见狼了吗?”

(选自《意林》,有删改)

(1)阅读选文第③~⑬段,按顺序填入恰当内容。

选文中的“我”以亲身经历讲述对生态规律认识的过程。在“我”眼中,A  是生态变的“奇迹”; B  是生态观念的“无知”:C  是生态意识的“觉醒”; D  是“我”为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所做的事情。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选文第④段画线的句子。

周围光秃秃的荒山一下子丰满起来了,披上一层厚厚的绿装。

(3)选文第⑥段插入我们小学时“嘲弄着找不到家乡的燕子”这段回忆,有何用意?

(4)选文第⑩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我怔住了,不由得激动起来:“太好了!”

(5)选文第⑫段中司机认为“地球还挺危险的”,而第⑬段中的“我”却认为“现在还不算太危险”,为什么?

(6)选文的标题有什么作用?

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权威时评]

每一个文化遗产,既是历史生活的一个片段,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应让文化遗产“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应让其“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要保护好文化遗产,更应激活其内在的生命力。让它们亲民而不再“高冷”,有趣但不失厚重,这恐怕是擦亮文化瑰宝的必经之路。

﹣﹣《人民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彰显党中央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铺展开新时代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画卷。

﹣﹣《沈阳日报》

[历史文化]

沈阳被称作“大清奠基地,两代汗王都”,至今仍保留着数量可观、风格各异的清代历史建筑。沈阳故宫是东北地区规模最大、历史和艺术价值最高的世界文化遗产。

沈阳故宫经历百年兴建,占地总面积六万多平方米,共有古建筑一百多座,是刚刚转入农耕经济的满族人依照本民族社会制度、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吸收和借鉴汉、蒙、藏等民族建筑艺术和技术设计建造的杰作。历经四百年风雨沧桑,沈阳故宫至今仍保存完好。

﹣﹣《文物明清史》

[生活趣味]

东北秧歌是一种具有本地区特点的、有着完善表演形式的民间舞蹈。它产生于江南。明代已经传入辽沈地区,至今仍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

小鼓高跷秧歌广泛流传于沈阳地区,明清以来,经过几代艺人的加工、提高、发展、完善,形成独特的风格,成为具有地城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东乐舞》(沈阳出版社)

关东民间游戏一览表

类别

名称

特点

儿童游戏

跑马城、花鹞子捉小鸡、过家家、猫拿耗子,拉巴条

模仿各种社会生活而创造,充满天真童趣。

竞技游戏

摔跤、射箭、珍珠球,耍石锁、狩猎赛

与生产活动。征战活动紧密相连,以赛力或赛技巧为主。

技能游戏

抓嘎拉哈、抽陀螺、跳百索、踢石球、荡秋千

以展现某种技艺为娱乐,弱化比赛属性,放大娱乐性。

﹣﹣《民间游戏》(沈阳出版社)

灰墙内长安寺的风铃阵阵,与网红餐厅门口的几株老树相映成趣。一墙之隔,是比沈阳城还古老的长安寺;十步之遥,就是喧闹的中街。站在长安寺墙外,听着声声钟鸣,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自己与沈阳城古老历史和文化的碰撞!

近一段时期以来,盛京皇城和中街商业街受到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关注。不知不觉中,盛京皇城区城内在的生命力得以激活。

﹣﹣《沈阳日报》

(1)对选文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对新时代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

B.沈阳故宫是典型的清代历史建筑,建筑过程中借鉴了汉、蒙、藏等民族建筑艺术和技术,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

C.关东民间娱乐形式多样,比如竞技游戏摔跤、过家家,技能游戏抽陀螺,都来源于社会生活,而东北秧歌完全保持明清时代的原貌。

D.[权威时评]中提到的“不仅要保护好文化遗产,更应激活其内在的生命力”,沈阳市盛京皇城区域网红餐厅与长安寺做邻居就是这样的尝试。

(2)清代文化、东北民间文化是沈阳市保护文化遗产的重点,请结合[历史文化][生活趣味]的相关内容,概述沈阳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现状。(至少答出三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