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朱成玉的《那一滴挤疼了大海的眼泪》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一滴水,无法挤疼大海,一滴眼泪,却会!
②有一次,母亲在午睡时做了一个梦,梦到我掉进了井里,旁边一大帮人,却没有人去救。母亲赶到了,毫不犹豫地跳进去救我,把我救上来,自己却死过去了。她隐隐地听到人们说:“只有当妈的才能这样啊,把孩子救上来,自己却死过去了。”
③母亲在睡梦中惊醒,她感到这个梦很不吉利,眼皮也不停地跳,她担心我会发生什么事情,迫不及待地给我打电话,可是我在午睡的时候有关机的习惯,母亲就一遍一遍地打,一直打了两个小时,我才开机。
④电话通了的时候,母亲在那边孩子一样“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听完母亲诉说的那个梦,我深深地自责起来。对于母亲来说,无法和孩子联系的这两个小时,是多么漫长。
⑤母亲叮嘱我最近要多注意点儿安全,又一再地安慰我,说梦都是反的,梦见灾难就证明平安,没事的。
⑥这就是母爱吧。她宁愿相信,一个不真实的梦,并陷进自己假设的劫难里,难以自拔。
⑦从那以后,我不再轻易的关机,因为我怕母亲再做那样可怕的梦。
⑧那一声“惊天动地”的哭泣,着实把我吓了一跳,我分明看到了在哭泣声后尾随而来的那滴眼泪,浑浊、咸涩,却又那么晶莹、甘甜。
⑨看过一篇文章,说一个失去老伴的父亲,内心充满了悲伤,可是他又不得不在儿女们面前装出笑脸,免得让孩子们替他担心。后来,儿女们发现父亲喜欢上了吃洋葱,他总是一个人在厨房里默默地剥洋葱,眼里满是泪水。孩子们问起的时候,他说是洋葱太辣。其实他是在找一个借口流泪,给心底的悲伤找一个流淌的出口。
⑩有一种男人,宁可忍耐野火把心烧焦,也不会让火星溅到爱人的发梢。有一种男人,心里藏着一个重洋,流出来,却只有一颗泪珠!
⑪我的父亲也是个刚强的父亲,我见过他唯一的一次流泪也是因为我。
⑫那个秋天,我被一个发了疯的酒鬼连刺了四刀,多亏好心的邻居相救,才得以保住性命。在重症监护室里三天三夜昏迷不醒,醒来第一眼,我就看到了父亲。而当看到我终于醒来,父亲的一滴泪重重地砸到我的脸上,继而转身向外狂奔,语无伦次地对亲人们喊着:“孩儿醒了,孩儿醒了……”
⑬后来我才知道,当听说了我的遭遇,正在田地里干活儿的父亲风尘仆仆地从老家赶来,竟然连衣服都没来得及换,上面满是泥点子和汗渍的酸味。母亲哭了一道儿,他训斥了一道儿,“你嚎丧个啥儿,儿子没事儿也被你嚎出事儿了。”话虽如此说,心里早已七上八下地没了谱儿。
⑭父亲,这个刚强了一辈子的汉子,天灾令他颗粒无收时没流过一滴泪,上山砍伐木头被大树压断了腿时没流过一滴泪,听说我出事儿时没流过一滴泪……在确认我醒了,重新活了过来的时候,终于哭了一次。那一滴砸在我脸上的泪水里面,蓄着父亲满满60多年的沧桑。
⑮现代舞之母邓肯的一生充满了太多的悲凉,一天之内,她的一双儿女就被汽车送葬于莱茵河中。她在自传里悲伤地写道:“在人的一生中,母亲的哭声只有两次是听不到的——一次在出生前,一次在死亡后。当我握着他们冰凉的小手时,他们却再也不会握我的手了。我哭了,这哭声与生他们时的哭声一模一样。一个是极度喜悦时的哭声,一个是极度悲伤时的哭声,为什么会一样呢?我不知道为什么,可我清楚这哭声真的是一样的。在茫茫人世间,是不是只有一种伟大的哭声,孕育生命的母亲的哭声,既能包含忧伤、伤痛,又能包含欢乐、狂喜呢?”
(16)一滴水,无法挤疼大海,一滴眼泪,却会!因为那一滴滴眼泪里面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情感的风暴。
这篇文章叙写并穿插了几个流泪的故事,表达了父母对子女深挚的感情。请结合有关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a |
母亲做噩梦后终于打通“我”的电话时哭了 |
|
b |
一位丧偶的父亲借剥洋葱时流泪 |
|
c |
|
焦躁、狂喜 |
d |
|
忧伤、喜悦 |
19.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列两小题。
(1)简析第⑩段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
(2)请仔细品味第⑫段中加点的“砸”字有何妙用。(3 分)
请赏析第⑯段中画线的句子。
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
[链接]我自己呜咽着背(书),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和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 (邹韬奋《我的母亲》)
本文中所写的“我”的母亲与链接材料中邹韬奋先生小时候背书受父亲责打时,母亲一边“饮泣吞声”,一边又说“打得好”的形象有相似之处,请具体分析两位母亲形象的异同。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①院子里有数棵梧桐树、榆树、槐树,以及几株苦楝树,春天来了一段时间了,那些榆、槐、楝早已舒展开已绷了一个冬天的愁容,只有临近水井那几株梧桐树还没有一点儿绿意。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牙瓣儿的楝花已洒满了整个院子,淡嫩淡嫩地铺着,你拿起扫帚开始清扫它们,等你清扫干净的时候,在不经意的抬头间,你发现井台边那几株桐树已露出了花骨儿了。又下了一场春雨,几个暖暖的春风天,那些桐花便一簇簇一束束的开了。
②村子里人忙着到庄稼地里去了,给隔冬的小麦锄草,或是准备牵牛耕田,浸种下泥,没有一个人有空闲去注意井边那几株桐树开花了。它们站在井台边,默不作声,寂寞地开着,老去,落下。幸好去年相识的几只燕子飞回了,它们落在那桐树上喃喃说过不停,出了一趟远门,见了一些世面,燕子们有很多路上有趣的事儿同这位老友说。
③六岁那年,一个小心,我的腿让开水烫伤,疼痛难忍。惊动正在梧桐树下洗衣的母亲,她飞快地跑了过来,顺手从树枝上捋了一把桐花,放在手中揉搓,从那嫩嫩的花瓣儿搓出一些汁来,母亲把它敷在我伤口上,那尖酸的疼痛渐渐淡了下去。如今隔母亲在千里之外,离屋后梧桐也有千里之遥,再深的疼痛也没有母亲与梧桐了,只能自己贴上那没有一点人情味的创可贴了。
④ 在故乡,无论谁家,只要生了个女儿,便总会在屋前屋后栽种数棵梧桐,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母亲说,我家的井边的那几棵便是生我之时种的,它们在家里院落里开开落落有二十多年了。一直没有引来凤凰栖,却引数只燕子在上面筑巢安家。母亲一直说,燕子是奔波命,年来年去,南来北往的奔波着,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但是人在异乡,也没有梧桐可栖。前些时候收到母亲的来信,说我的年龄不小,家里的那几株梧桐树也有那么大了,是不是该砍了做嫁妆了。我没有回答母亲,只是在电话中问她梧桐树上的燕子们可好。
⑤昨夜又是一场春雨,想来在昨夜风雨中,故乡井边那几棵梧桐树又有多少桐花让风雨捋落下来,它们该顺着那涓涓细雨汇成的流水,入河,入江,入海,消融在世界的尽头。那在风雨中的燕子是否安好?在“我”的故乡,为什么有些人家会在房前屋后栽种一些梧桐树?
本文记叙了那几件事,表现母亲对“我”的关爱?
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下面语句的妙处。
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作者为什么说,“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
最后一段文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文章这样结尾有何表达效果?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问题。
当节约细化到生活的每个角落
①一个同事,用着20年前大学时期破烂不堪的雨伞,冬天也穿着常被人嘲笑的地摊上买的便宜羽绒服,相对他不低的收入,他是节俭呢还是吝啬?如果我告诉你,他是江苏一个小山村出来的大学生,而且身体有一些残疾,童年吃了很多的苦,很早就懂得了生活的艰辛,物质的匮乏在他心中打下了很深的烙印,那么你会说他是节俭还是吝啬呢?节俭与吝啬虽然两词褒贬截然不同,然而其间的界限却真是不易把握的。
②人对价值或者行为的认知来自周围环境,对于价值观的培养和接纳也有各自不同的方式。同学就是一个大环境,有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就像我的那个同事,他一定会受到大家的嘲笑,虽然他坚定地秉持了自己的原则。而一些人对“节约之星” 之类的榜样或者模范作用的抵触,才是在一个社会奉行节约所遇到的最大的问题。
③其实调节个人与整个环境(节约型社会)的价值观问题很简单: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节俭,如何把这种观念让个人真正地接受与执行。
④首要原则是“和谐”。和谐意味着不与环境发生不必要的冲突,例如:一个人可以有一些漂亮的,可以穿很久的衣服,用不着总是衣着破旧以彰显自己的节俭;也不用过分痴迷易变的时尚或者名牌。节俭是一种意识,一种与他人的共识,一种默契,存在于社会与个人的集体意识之中。任何时代都有穷奢极欲的人,然而如果在一个社会中,人们追求浪费,并把这种炫耀式追求和个人的财富地位相联系时,这个社会便存在问题!“节约型社会”需要解决“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节俭”的问题,这也是建立大众节俭意识的过程。
⑤而如何完善地建立“节约”的标准,是一个非常细化的庞大事业,需要点点滴滴的行动,简单的口号与教条化教育无法达到我们期望的效果。2005年夏天,6家民间环保组织发起了“26℃空调节能行动”就是一个非常细节化的行动,而且效果非常显著。当人们从身体健康以及整个环保与节约意识中懂得这个道理时,行动起来就快捷有效了。2006年“每月少开一天车”活动也是这种细化的教育活动。一次我去参观一个同事的新居,看到洗衣机的下水管搭在一个大水桶上,问起他,他才解释说是把洗衣机的排水存下来可以冲厕所用。当时我很惊讶,因为我平时并没有感觉到自己身边这个并不张扬的人竟有这样很细节化的节约意识,从那之后我对他便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他绝对不是一个吝啬的人。我相信只有在很小的事情上真正形成了一种普遍意识时,一切便都是自然而然了。
⑥回到“节俭还是吝啬?”当人们认为你怎样的时候,那就是怎样,这就是公共意识!如果进一步,如何让人们认为我是节俭而不是吝啬呢?说大呢,那是社会的事情,老百姓呢,还是节俭点儿好,毕竟也是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先不说是不是在继承传统,毕竟省了不少钱啊(还不会被人们背后说是吝啬鬼),这才是“节约型社会”对普通个人的真正好处。大有大的思想、计划和考虑,小有小的算盘和实际生活,让节约的观念和行动细化到生活的每个角落,像春雨般地“润物细无声”,才是最实际和最现实的做法。而要不要“节约之星”的漂亮帽子,就变得不甚重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文章开头讲同事的事,有什么作用?
文章第四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第五自然段运用同事新居中洗衣机的下水管搭在一个大水桶上的论据,是要证明什么观点?你能从生活中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文中说节俭“毕竟也是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你能写出有关节约的古诗文或者格言吗?
电视台要制作“当节约细化到生活的每个角落”的公益广告,请你结合这篇文章的内容和主题,设计一句公益广告词,构思新颖,最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阅读下面文章。
像棵树一样地活着
①多年前,由于受到了生活的沉重打击,我带着一颗千疮百孔的心,躲进了老家一椽破旧的老屋内。阴霾笼罩在村庄的上空,白天我关起房门,独自阅读康德、罗曼•罗兰和蒲松龄;到了傍晚,就顺着狭长的小胡同,走向村北的荒凉的山丘。我盼望太阳从缺了一角的院墙上悄然钻出,更期望如洗的月色静静泻在庭院中的站立的枣树上。
②枣树是我离开故乡那年父亲栽种的,冬去春来,一年又一年,它已经出落得壮健、秀逸起来。带着岁月的沧桑,它熬走了春风夏花秋月冬雪,也熬走了我那可亲可敬的仁慈的父亲。站在树下,每每生出无限的伤痛之感。而今,望着枣树枝青叶绿,想着灵魂深处的阵阵悲凉,自然有种淡淡的愁怨油然而生。
③从鸡的第一声啼鸣起,我就算开启了一天的生活之门。生活被浪漫的法国风情填充得严丝合缝,我喜欢起了音乐,贝多芬似的,静静地坐着,有风声从心头流淌,有月色从灵魂深处升起,虽无丝竹管弦之乐,但疲惫的身心还是被这样天然的音乐带进了神妙的境界。出得屋门,就是那棵站得笔直的枣树,看得久了,它那自然、自在的风姿渐渐浸染了我的心灵。
④夕阳在山,我又悄悄关了房门,独自朝胡同深处走去。幽僻的胡同内静悄悄地,少有人走,在这样的天地间,背着手踱步是一种奇妙的感受。我刚刚回到村庄时,百无聊赖曾不断地袭击着我的灵魂,我对生命也产生过不止一次的怀疑。人生在世,究竟是为了什么?这个从远古就有无数人不断探讨的哲学命题击穿我单薄的身躯,慢慢地折磨了我无数的日日夜夜。看蜜蜂在枣花间飞舞,听公鸡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啼鸣,日升日落,月圆月缺,忽然有了些许感喟,人来到这个世上,本来就是一件幸福的事,何必非要生出无端的烦恼!
⑤夏日来临,屋内渐热,我将心沉于康德的哲学中,竟没有感知到飞蚊的喧闹。闷热带来了狂风骤雨,夜半时分,山摇地动,破屋也跟着摇撼起来,似乎要把我这个世外之人埋葬于大地之下。惊悸袭来,转瞬而逝,面对这天地间的风风雨雨忽而淡然起来。这何尝不是人生?风也有,雨也来,风雨过去,一切不还是如此吗?明天,雨过天晴,朝阳仍然升起,这难道不是我们日日全新的生活?
⑥推开屋门,晨光曦微处,满院一片狼藉,枣树的枝枝叶叶横七竖八地躺在泥泞中。我禁不住心疼起来,抬头望去,枣树伤痕累累,断枝残条缠绕满身,那些曾经泛着清香的花儿全然凋零。满怀忧伤地清理着庭院中的落叶残枝,心中袭来阵阵悲凉。这棵树与自己的命运何其相似?对尘世无欲无求,赤条条来,无牵无挂去,偏偏命途多舛,竟在这苍苍茫茫的天地间生出些是非来,何其可悲可叹!
⑦我想,这棵枣树受到如此打击,也许会永远沉沦下去。两天以后,我也就将它淡忘了去。我知道,我与它一样,都是世间再普通不过的一粒尘埃,我忘了它,它自然也会忘了我。物我两忘,大概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我又沉入那些厚厚的书卷中,思索着那些亘古不变的永恒命题。
⑧我与世间几乎隔绝起来,好长一段时间人们找不到我究竟流落何处。不少人四处打探,我知道他们的初衷是善良的美好的,但我不愿出来,因为还没有恢复元气,正像那棵经历了无数风霜雪雨的枣树。我很想自己强大起来,让自己弱小的身躯支撑起坚硬的灵魂。我开始日以继夜地阅读《资本论》,读得久了,倦了,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反而明白起来。也许,我想,在冬天到来之前,我的心情会好起来。
⑨我被声声清脆的鸟鸣惊醒,那是从枣树枝枝杈杈间传来的。走出院落,三五只蚂蚁正忙碌着搬运东西;一条蚯蚓半醒半醉地在湿润的地面上爬行;三三两两的鸟儿在树间飞来绕去……一天的生活又要开始了。枣树从晨露中醒来,嫩绿的叶片在风中轻轻拂动,在那些残断的树枝间,萌生出无数的叶芽,新绿满眼。这棵饱尝人间辛酸的枣树终于重生了!我也该走出这破旧的院落了。在一个大梦初醒的早晨,我终于感到浑身散发出无穷的力量,从脚底,从臂膀,从灵魂深处。我又看到丝丝奇妙的阳光的金线从残缺的院墙处飞来,静静地泻在那棵已然苏醒的枣树上。
⑩我泪眼婆娑,抬头再次凝望着这棵与我朝夕相伴枣树,心中充满着温暖和幸福。关上院门,走入狭长幽深的胡同,然后静静地满怀期望地走入阳光中……“阴霾笼罩在村庄的上空”中“阴霾”如何理解?
文中第⑨段中画线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像棵树一样活着》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道理?
结合文章内容,简述“我”的性格特点。
阅读下面文章。
马航客机为何会失联
⑴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失联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大搜索行动举世瞩目,牵动人心。在现代科技条件下,一架先进的客机为什么会发生突然失去联系的情况?要了解个中缘由,那就先要从飞机是如何与地面保持联系的说起。
⑵正常情况下,飞机会通过多种无线电通信系统与地面保持联系。以波音777为例,这种先进的客机上有3种独立运作的无线电通信系统与地面保持联系。其中高频通信系统是远距离通信系统,通信距离可达数千千米。近距离的甚高频通信系统最为常用,在高度为300米时作用距离为74千米。因为起飞和降落期间是飞机和地面联系最频繁的时间,也是飞行中最容易发生事故的时间,所以为了保证甚高频通信系统的高度可靠,民航飞机上一般都装有一套以上的无线电通信系统。
⑶地面管制雷达也是管制人员获取飞机位置信息的途径之一。管制雷达分为一次监视雷达与二次监视雷达。一次监视雷达通过扫描获得回波,屏幕上显示的一个个小光点就是空中的飞机。二次监视雷达将向空中的飞机发射询问脉冲,机载应答机接收到询问脉冲后,将应答机代码及高度、速度等信息编成应答脉冲,发回地面。二次雷达所获取的信息与一次雷达获得的飞机位置信息结合在一起,组成了最终在地面管制人员终端上所显示的综合信息,并通过该信息与飞机保持联系。
⑷飞机除了通过无线电通信系统、地面管制雷达这两种途径与地面保持联系外,还会通过ACARS系统与地面保持联系。ACARS系统是地面监控飞机飞行状态最重要的手段,地面控制中心可以随时了解飞机的引擎、高度、航向等数据。
⑸如果一架飞机甚高频无线电呼叫不到,一次雷达扫描不到,二次雷达问询不回答,甚至ACARS系统也被关闭,那么这架飞机便与地面管制系统彻底失联了。
⑹从技术角度来看,马航客机失联事件与现有主要依靠地面雷达的空管技术难以掌握飞机实际位置有很大关系。而被誉为下一代空管技术的ADS-B航空管制技术其实早在10多年前便已研发出来,迟迟未能推广开来并不是因为技术原因,而是由于需要对目前所有航空管制系统的地面和空中设备进行更新,所有航空管制员和飞行员都需要重新培训,难度可想而知。不知此次马航失联事件,可否成为新一代空管技术走上前台的助推剂。(原文有改动)选文第⑴段有什么作用?
第⑵段划线句子“以波音777为例,这种先进的客机上有3种独立运作的无线电通信系统与地面保持联系。”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第⑶段加点词语“之一”能否删掉?为什么?
阅读选文第⑷段,找出飞机与地面保持联系的三种途径。
请结合选文第⑹段内容,说说此次马航失联事件,可否成为新一代空管技术走上前台的助推剂?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共12分)
坚守良知
①良知是天赋的道德观念。孟子说:“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意思是说,不经考虑就知道的,是人的良知。孟子的话启示我们,每个人都先天拥有良知,区别在于我们后天还能否坚守。因此,做人应当坚守良知。
②坚守良知,就是在诱惑面前,坚持原则。著名的电影导演冯小刚,曾受邀担任某次选秀活动的评委,当得知主办方已内定一位选手获奖时,立即表示要退出该次活动。面对主办方的重金挽留,冯小刚冷笑道:“既然是比赛,就应当遵守公平、公正、公开的基本规则,无论你们给我多少钱,也消除不了我对其他选手的愧疚感!”冯导的态度使得主办方最终取消了内定的获奖名单。冯小刚面对金钱诱惑时不为所动,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拒绝内定选手获奖的行为,就是对坚守良知的最好诠释。
③坚守良知,就是在压力面前,敢于担当。明代海瑞,针对世宗迷信巫术、不理朝政等弊端,冒死抬棺上书,劝谏世宗远离方士骗术,治理朝政,因而激怒世宗,被诏命下狱论死。直至穆宗即位,才被释放出狱。马德在《良知是荷底的风声》中说:“一个有良知的人,不会是一个自私的生命,他们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心怀天下,悲悯苍生。”正是“心怀天下,悲悯苍生”的强烈责任感使海瑞坦然面对强大的压力,冒死进谏,海瑞这种坚守良知的行为被后人广为称赞。
④一个人如能将坚守良知作为一生的信念,就可能铸造出人格的丰碑。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晚年疾病穷苦,依然“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德国人卢安克放弃安逸的生活,到广西大山深处贫穷的山村支教数十年……我们应该怀着一颗虔敬的心来仰视这样的人格丰碑,从而在漫漫人生路上,坚守住我们的良知。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怎样的论点?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第①段中引用孟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第②段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