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标题:
①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等车时,都又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
②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车还没到,不然真掉进了火坑。
③去北京的人想,还是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我幸亏还没上车,不然真失去一次致富的机会。
④于是他们在退票处相遇了。原来要去北京的得到了上海的票,去上海的得到了北京的票。
⑤去北京的人发现,北京果然好。他初到北京的一个月,什么都没干,竟然没有饿着。不仅银行大厅里的太空水可以白喝,而且大商场里欢迎品尝的点心也可以白吃。
⑥去上海的人发现,上海果然是一个可以发财的城市。干什么都可以赚钱。带路可以赚钱,看厕所可以赚钱,弄盆凉水让人洗脸可以赚钱。只要想点办法,再花点力气都可以赚钱。
⑦凭着乡下人对泥土的感情和认识,第二天,他在建筑工地装了十包含有沙子和树叶的土,以“花盆土”的名义,向不见泥土而又爱花的上海人兜售。当天他在城郊间往返六次,净赚了五十元钱。一年后,凭“花盆土”他竟然在大上海拥有了一间小小的门面。
⑧在常年的走街串巷中,他又有一个新的发现:一些商店楼面亮丽而招牌较黑,一打听才知道是清洗公司只负责洗楼不负责洗招牌的结果。他立即抓住这一空当,买了人字梯、水桶和抹布,办起一个小型清洗公司,专门负责擦洗招牌。如今他的公司已有150多个打工仔,业务已由上海发展到杭州和南京。
⑨前不久,他坐火车去北京考察清洗市场。在北京车站,一个捡破烂的人把头伸进软卧车厢,向他要一只啤酒瓶,就在递瓶时,两人都愣住了,因为五年前,他们曾换过一次车票。
整体感知:
①选择最恰当的一项作为小说的标题( )
A.偶遇 | B.换票的悲剧 |
C.换票 | D.成功与失败 |
②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小说描写了两个打工者的两次相遇,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相遇:
第二次相遇:
通读全文,简要概括两个人的性格特点。
成功者:
拾破烂的人:
品读小说⑥至⑧段,写出自己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探究:假如当初两个打工者没有“换票”,小说的结局又会怎样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一读,完成练习。
雨水和大海
雨下到海里,为什么海水不会溢出来呢?
海非常大,雨虽然下了很多,但是,整个看起来,海水却没有增加多少。
海水又会受太阳的热,变成水蒸气,升到天空中,过一段时间,这些水蒸气又会变成雨水落下来。
水就这样在大海和天空中来来去去,所以,海水不会轻易地溢出来。
口头回答问题。
雨下到海里,为什么海水不会溢出来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文节选,完成练习。
为了制服洪水,禹新婚不久,就领着治水大军出发了。
后来,他妻子生下一个儿子。一天,禹路过家门,正巧听到自己的孩子呱呱的啼哭声。同行的人都放慢了脚步。有人说:“禹,回家住几天吧!”禹没有停住脚步,边走边说:“现在灾情严重,治水要紧!”还有人说:“你还没有见过自己的亲生孩子,回家看一眼吧。”禹摇摇头,郑重地说:“我可不能因家事而误了治水呀!”说完,他就大踏步地向前走去。以后,禹又两次路过家门,他都顾不上回家去看一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
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情传开了,大家治水的劲头更足了。经过13年的努力,禹带领的治水大军终于制服了凶猛的洪水。
1.先填空,再说说你填的数字说明什么。
在治水过程中,大禹曾________次路过家门,他都没顾上回家。经过________年的努力,大禹带领的治水大军终于制服了凶猛的洪水。
2.数一数短文有( )节。
3.照样子把句子写完整。
例:为了制服洪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为了________________,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禹说了( )句话。请用“______”画出禹说的话。
5.请你用几句话夸一夸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一读,完成练习。
筷子
三千年前,我们中国人就发明了“筷子”。
如今的筷子,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而且也是精美的工艺品。小小的筷子,形体修长,有方有圆;筷子上面,还刻有各种花纹,筷子的材料各不相同,竹筷和木筷最常见。
口头填空。
如今的筷子,不仅是________________,而且也是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文节选,完成练习。
以前,人们吃东西都用手抓。传说在三千年前,中国人发明了“筷子”。
现在,全世界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人使用筷子。他们大多生活在东方国家,许多西方人也想学习用筷子吃饭呢!
1.填空。
传说在________千年以前,________人发明了“筷子”。现在全世界每________个人中,就有________个人使用筷子。他们大多生活在____________。
2.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量词。
一( )树枝一( )筷子
3.选词填空。
发明发现
三千多年前,中国人( )了筷子。
渔夫( )用树枝吃饭好快啊!
阅读课文节选,完成练习。
三国时,诸葛亮带领士兵追击敌人,一直追到乌江边。乌江水深流急,江中还有礁石,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诸葛亮让士兵站在江里架人桥,可是水流太急,人桥架不成。诸葛亮又让士兵用木筏过河,可是木筏被水冲到礁石上,撞坏了。
诸葛亮发愁了,叫人贴出布告,征求过江的办法。三个小皮匠揭了布告,来见诸葛亮。
三个小皮匠让诸葛亮准备三千张牛皮,他们用牛皮做成许多筏子。牛皮筏子不怕礁石撞,这支军队就坐着牛皮筏子过了江。
1.读读课文,把句子的序号填在( )里。
( )诸葛亮叫人贴出布告,征求过江的办法。
( )乌江挡住了诸葛亮他们的去路。
( )三个小皮匠揭了布告,来见诸葛亮。
( )诸葛亮他们想尽办法,还是过不了江。
( )三个小皮匠用牛皮筏子,帮助诸葛亮他们过了江。
2.判断下列句子。意思相同打“√”,不同打“×”。
木筏被水冲到礁石上。
水把木筏冲到礁石上。
( )
3.口头填空。
三个小皮匠,用三千张牛皮,做了许多牛皮筏子,帮助诸葛亮他们过了河。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