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快速培育抗某种除草剂的水稻,育种工作者综合应用了多种育种方法,过程如下。请回答问题。
(1)从对该种除草剂敏感的二倍水稻植株上取花药离体培养,诱导 幼苗。
(2)用射线照射上述幼苗,目的是 ;然后用该除草剂喷洒其幼叶,结果大部分叶片变黄,仅有个别幼叶的小片组织保持绿色,表明这部分组织具有 。
(3)取该部分绿色组织再进行组织培养,诱导植株再生后,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使染色体 ,获得纯合 ,移栽到大田后,在苗期喷洒该除草剂鉴定其抗性。
(4)对抗性的遗传基础做一步研究,可以选用抗性植株与 杂交,如果 ,表明抗性是隐性性状。F1自交,若F2的性状分离比为15(敏感):1(抗性),初步推测 。
如图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不同器官的作用关系。请据图回答:
(1)比较图中三条曲线,能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的作用不同说明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________。
(3)促进芽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是____mol·L-1。
(4)B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对茎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__________。
(5)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索萘乙酸(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某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首先设计了以下三组浓度梯度:
组别 |
A |
B |
C |
浓度(mol·L-1) |
10-12 |
10-9 |
10-6 |
根据上表可知:该实验是在正式实验前先做的一个______________。为进一步精确测定最适浓度,还应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科研小组做了一系列生理实验。将小鼠依次置于25℃、0℃、25℃环境,每一环境中生活15分钟,从开始到结束,每隔5分钟测定皮肤血流量、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共测了10次。假设测量过程不影响这些激素的分泌,测量结果(相对值)如下表。
![]() ![]() 标值 项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A |
0.45 |
0.45 |
0.44 |
0.45 |
0.55 |
0.55 |
0.52 |
0.50 |
0.46 |
0.45 |
B |
0.31 |
0.31 |
0.31 |
0.30 |
0.30 |
0.60 |
0.62 |
0.38 |
0.33 |
0.32 |
C |
0.23 |
0.23 |
0.23 |
0.23 |
0.18 |
0.17 |
0.16 |
0.22 |
0.23 |
0.23 |
(1)进入0℃环境中时,首先增加的是_______(填字母),C代表_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B指标增加到最大值后,A指标应__________,这种调节作用机制在生理学上叫做________。
(3)当小鼠从25℃环境移到0℃环境时,小鼠的代谢速率将____________,体温调节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
(4)为进一步确定下丘脑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刺激下丘脑的前部,小鼠有出汗现象;刺激下丘脑的后部,出现寒颤现象。这说明:下丘脑的________部是产热中枢所
血液中的红细胞源源不断地为人体组织细胞输送氧气。血浆中无机盐含量的相对稳定对于维持红细胞正常的形态与功能至关重要,为患者输液治疗时为什么要用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请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1)实验材料:略。
(2)实验步骤:①取5支洁净试管,编号为1~5号,分别加入2 mL质量分数为0.5%、0.7%、0.9%、1.1%、1.3%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各加入2滴抗凝剂(或柠檬酸钠)。
②将左手无名指消毒,用消毒的采血针刺破皮肤,用小滴管吸血。
③向1~5号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血,摇匀,放置5 min。
④分别取5支试管中的混合液各一滴,置于5片洁净的已编号的载玻片上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镜检,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完善下列预期结果和分析
试管 |
NaCl溶液/% |
红细胞形态 |
1 |
0.5 |
①体积变大,或涨破 |
2 |
0.7 |
②________________ |
3 |
0.9 |
③________________ |
4 |
1.1 |
④体积缩小 |
5 |
1.3 |
⑤体积缩小、皱缩 |
相应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学生配制生理盐水时,由于操作不规范致使溶液浓度偏低,他的探究结果会_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
图甲、乙是某种基因型为AaBb的雄性动物体内细胞的分裂示意图,图丙表示该动物细胞分裂时期核DNA数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甲细胞处于 分裂的 后 期,发生在图丙中的 阶段.
(2)乙细胞的名称为 ,其中①和②是一对 ,基因B与b的分离发生在图丙中的 阶段.
(3)若图乙细胞在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时,③和④没有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正确,则最终形成的4个子细胞的基因型为 .
(1)有丝后 bc
(2)初级精母细胞 同源染色体 ef
(3)AaB、AaB、b、b或Aab、Aab、B、B
果蝇的翅型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a)决定,但是也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如表一),现在用6只果蝇进行三组杂交实验(如表二),其中雄性亲本在室温(20℃)长大,分析表格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表一:
基因型 饲喂条件 |
AA |
Aa |
aa |
室温(20℃) |
正常翅 |
正常翅 |
残翅 |
低温(0℃) |
残翅 |
残翅 |
残翅 |
表二:
组别 |
雌性亲本 |
雄性亲本 |
子代饲喂条件 |
子代表现及数量 |
Ⅰ |
①残翅 |
②残翅 |
低温(0℃) |
全部残翅 |
Ⅱ |
③正常翅 |
④残翅 |
室温(20℃) |
正常翅91残翅89 |
Ⅲ |
⑤残翅 |
⑥正常翅 |
室温(20℃) |
正常翅152残翅49 |
注:雄性亲本均在室温(20℃)条件下饲喂
(1)亲代雌果蝇中 (填表二中序号)一定是在低温(0℃)的条件下饲养的;亲代果蝇中③的基因型一定是 .
(2)果蝇翅型的遗传说明了生物性状是 共同调控的.
(3)亲代①的基因型可能是 ,为确定其基因型,某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实验思路,首先将第Ⅰ组的子代进行随机自由交配得F2,然后把F2放在(20℃)的条件下饲喂,观察统计F2表现型及比例.若F2正常翅与残翅的比例为 ,则果蝇①的基因型为Aa.还可以设计实验思路为:用亲代①与亲本②杂交,然后把后代放在 的条件下饲喂,观察并统计后代表现型及比例.
(4)若第Ⅱ组的亲本③与亲本④杂交,子代在室温(20℃)的条件下饲喂,子代只有两只果蝇成活,则子代果蝇中出现残翅果蝇的概率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