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
(1)本次实验应使用 (选填“水银”或“酒精”)温度计(水银的沸点为357℃,酒精的沸点为78℃).
(2)实验中,水沸腾时气泡上升的情况如图 (选填“甲”或“乙”)所示.
(3)当水温上升到90℃时,每隔1min读一次温度计的示数,数据记录如表所示,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当水的温度达到 ℃时开始沸腾,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4)为了探究水在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该 ,过一段时间再观察水是否沸腾.
时间/min |
1 |
2 |
3 |
4 |
5 |
6 |
7 |
温度/℃ |
90 |
92 |
94 |
96 |
98 |
98 |
98 |
小明和小华在实验室测量某金属块的密度。小明的实验步骤如下:
⑴小明先把金属块放入装有适量水的量筒中,量筒内水面的位置如图甲所示。然后他将金属块从量筒中取出,直接放在托盘天平的左盘,在向右盘加砝码时,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这时他应该 (填“增加”或“减少”)砝码;天平平衡时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和右盘砝码如图乙所示。则该金属块的质量为 g;金属块的密度为
kg/m3。
⑵小华说小明在天平的使用上存在错误,这个错误是 ;并且这种测量方法使测量的金属块密度值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⑶小华接着做“测定液体密度”的实验。他绘制的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m总跟液体的体积V之间的关系图象如图丙所示,根据图像可知烧杯的质量为 g。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小刚选用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
(1)他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并调节到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出现了 (填“正立”或“倒立”)、 (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烛焰的像。
(2)若图中的点划线为凸透镜的主光轴,A点为烛焰上的一点,请通过作图确定凸透镜的一个焦点F和A点在光屏上的像A’的位置。
(3)小刚又把蜡烛移到光具座上35cm刻度线处,屏上的像变模糊了,此时他摘下自己的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只适当调整眼镜的位置,光屏上又出现了清晰的像,则小刚戴的是 (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4)接着他取下这个眼镜,保持此时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若使光屏上的像仍然清晰,应将光屏移至光具座上 cm刻度线处。
如图甲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实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笔、火柴、光屏各一个,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还缺少的器材是 ,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 。
(2)如果有5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用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
(3)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小丽将光屏放在蜡烛B的位置上,发现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是因为 。
(4)如果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如图乙所示),在实验过程中将会出现的情况是 。
甲乙
如图所示,“研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
为完成实验,表中的数据表明,选用的温度计的测温物质应为 。
(2)温度计刚插入热水时,管壁模糊,很难看清示数,原因是 。
(3)往烧杯上方加一纸盖,每隔1min记录温度计示数,4min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丙所示,温度值为 ℃,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读数,由表可知水的沸点为 ℃。由此可判断当地的气压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个标准大气压.
时间/min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温度/℃ |
88 |
90 |
92 |
94 |
97 |
98 |
98 |
98 |
(4)根据表中数据,画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5)根据你所画图像,你认为水沸腾时的特点是 。
(6)为了缩短实验时间,你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写出1条)
(7)某实验小组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中a、b所示.则图中 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图中 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同时小组同学还发现水在沸腾前声音比沸腾时要 (选填“大”或“小”)
以下各图是我们在课堂上完成的一些实验。
(1)钢锯条以如图甲所示方式紧压在桌面上,拨动伸出桌面的一端,锯条由于 而发出声音。改变锯条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再次拨动,发出声音的 会改变(选填“响度”或“音调”)。
(2)如图乙所示,用酒精灯对烧瓶加热一段时间后,瓶中水量减少,这是由于水 造成的(填物态变化名称);而金属盘底部出现水滴,这是由于金属盘的温度 ,使水蒸气发生 而形成的。
(3)如图丙对碘锤缓慢加热,会看到碘锤内充满 ,停止加热,会看到锤内壁和顶部出现 。依据 现象,判断这种物态变化是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变化。停止加热,温度降低,碘蒸气才能凝华,说明凝华 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