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城镇的兴盛,传统社会秩序受到猛烈的冲击,中国历史进入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请按要求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动乱频繁,各国纷纷变革,许多人对变革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出现了诸子百家;教育的兴起,造就了大批具有丰富知识和阅历的文士,稷下学官就是当时学术交流中心。
(1)材料说明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历史活动课上,四位同学在表演“诸子百家”论治国的短剧时,说了下列台词,请在号内写出这四句台词的代表人物:
A.“民贵君轻,仁政于民”() |
B.“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
C.“爱人如己,崇尚和平”() |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
材料二:“先师功德垂青史,儒学精华照五洲”,2010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孔子教育奖”“孔子文化奖”颁奖典礼于9月27日晚8时在杏坛剧场隆重举行华灯万盏的东方圣城曲阜此刻星光璀璨、万众瞩目。
(3)孔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什么?
(4)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学校专为奴隶主贵族弟子而设,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对这种情况,孔子采取什么措施突破了这种限制?
材料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5)材料中孔子的这些言论告诉我们哪些学习的道理?
2012年11月29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率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国家博物馆大型展览《复兴之路》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了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展望了中华民族美好未来,提出了两个“百年梦想”。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
⑴请写出以上两幅图片所对应的重大事件及其历史地位或影响。
材料二: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⑵试举两例,说明我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曾付出了沉重代价。
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指什么?
材料三: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⑷为实现这个梦想,你认为青少年学生应该怎么做?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第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仇敌),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议,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元朝疆域图》
请回答:
⑴材料一反映了西周和秦朝什么行政制度?
⑵材料二反映了元朝的什么行政制度?其实施目的在哪里?有何积极意义?
⑶元朝时台湾有何别?
⑷元朝负责管理藏族地区行政事务的重大机构是什么?
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计9分)
材料一:唐朝时,新科进士齐集大雁塔下题名留念。武举进士则在小雁塔题名。
(图一)大雁塔(图二)小雁塔
材料二:贞观年间,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每年达千人以上,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三:明经考试中,有一种“帖经”的试题类型,考官任意选取《五经》中的某一段,用纸条遮盖其中的几个字或几句话,要求考生将其默写出来。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材料四:唐朝时,新罗、日本全面学习唐朝,都曾通过考试选官。现在各国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孙中山
请回答:
⑴材料一反映了唐代什么选官制度?武举是哪位皇帝在位时开创的?
⑵从材料二分析,什么利益群体从该制度中获取了实际收益?
⑶材料三中“帖经”考试会助长什么学习方法?进士科考查诗赋有什么积极影响?
⑷依据材料四,你有什么重大感悟?
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计8分)
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论禹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请回答:
⑴材料中的“千里长河”(“此河”)是指哪条河?现在它又在担负起什么新使命?
⑵材料中的“禹功”指什么历史事件?
⑶两位诗人对此交通动脉的评价有何不同?你同意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请你仔细欣赏右边的两幅书法作品,回答问题。
(1)图1的书法属于哪个书体?作者是谁?
(2)图2的书法属于哪一书体?作者又是谁?
(3)你最喜欢哪种字体?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