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本。”近年,“保护性耕作法”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它是指对耕地实行免耕或浅耕措施,并在粮食收割时,及时将作物秸秆粉碎后归还农田,或者将庄稼茬子留在田地过冬。下表为某地实验前后冬春季节有关实验资料,据此回答下题。
|
土壤水分 |
土壤空气 |
土壤有机质 |
大气悬浮质 |
大气水分 |
实验前 |
6.3% |
25.5% |
0.7% |
14.6% |
18.6% |
实验后 |
23.5% |
16.7% |
3.2% |
3.4% |
34.5% |
实验结果反映了实行“保护性耕作法”能
①保持土壤水分 ②增强土壤透气性 ③增加大气湿度 ④减少空气污染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下列功效中,哪项不属于实行“保护性耕作法”后产生的有利影响
A.减轻土壤盐碱化程度 | B.保护了土壤肥力 |
C.增强土壤抗风蚀能力 | D.提高了复种指数 |
根据实验资料,“保护性耕作法”最适宜在以下哪个地区使用
A.青藏高原 | B.云贵高原 |
C.宁夏平原 | D.江汉平原 |
自然界中,相邻河系在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下,由于分水岭被破坏或迁移造成的河流袭夺,最终会有一个河系发展成为主河系。右图是左图中方框处的分水岭迁移图,分水岭从I经Ⅱ演化到III,分水岭最终被切穿,发生河流袭夺现象。读图完成下列各题.左图中最终河流流量减少的河段是()
A.a | B.b | C.c | D.d |
下图中导致分水岭迁移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化作用 | B.风力侵蚀 | C.流水侵蚀 | D.流水沉积 |
下图为某国某一区域图,表格表示该国粮食作物构成,该国每年需大量进口粮食。读图表回答下列各题根据国情,在播种总面积不变的情况下,该国可适当扩大哪一作物的播种面积?
A.水稻 | B.玉米 | C.杂粮 | D.小麦 |
属于该国选择扩大该作物播种面积有利的条件是
A.有广阔的平原地形 | B.有适宜种植该作物的气候条件 |
C.有传统生产观念和消费习惯 | D.有成熟的技术条件 |
下图中甲、乙、丙、丁代表我国四地区主要货运方式占全国的比重(%)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与甲、乙、丙、丁相对应的地区分别是
A.环渤海、长三角、西南、西北 |
B.长三角、环渤海、西北、西南 |
C.西南、西北、环渤海、长三角 |
D.西北、长三角、西南、环渤海 |
乙地区铁路货运比重明显低于甲,制约乙区铁路网络的最主要因素是
水稻 |
玉米 |
杂粮 |
其它 |
合计 |
|
占播种总面积比例(%) |
8.0 |
12.0 |
74.2 |
5.8 |
100 |
占总产量比例(%) |
10.0 |
4.9 |
80.8 |
4.3 |
100 |
A.土地价格昂贵
B.劳动力工资水平高
C.河网密集,多洼地
D.降水丰富,洪涝灾害频繁
下图为某地1965年和2009年地理简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B地形成村镇的条件可能是
A.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 B.矿产资源丰富 |
C.优惠的政策 | D.劳动力素质高 |
随着当地煤炭和石油资源耗竭,城市的经济发展受影响最小的是
A.A城 | B.D城 | C.E城 | D.F城 |
下图为大西洋中一个小岛。读图回答下列各题:M的经度可能为
A.20°W | B.160°E | C.80°W | D.120°E |
岛上植被分布均匀,甲、乙、丙、丁四处,最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是
A.甲 | B.乙 | C.丙 | D.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