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本。”近年,“保护性耕作法”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它是指对耕地实行免耕或浅耕措施,并在粮食收割时,及时将作物秸秆粉碎后归还农田,或者将庄稼茬子留在田地过冬。下表为某地实验前后冬春季节有关实验资料,据此回答下题。
|
土壤水分 |
土壤空气 |
土壤有机质 |
大气悬浮质 |
大气水分 |
实验前 |
6.3% |
25.5% |
0.7% |
14.6% |
18.6% |
实验后 |
23.5% |
16.7% |
3.2% |
3.4% |
34.5% |
实验结果反映了实行“保护性耕作法”能
①保持土壤水分 ②增强土壤透气性 ③增加大气湿度 ④减少空气污染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下列功效中,哪项不属于实行“保护性耕作法”后产生的有利影响
A.减轻土壤盐碱化程度 | B.保护了土壤肥力 |
C.增强土壤抗风蚀能力 | D.提高了复种指数 |
根据实验资料,“保护性耕作法”最适宜在以下哪个地区使用
A.青藏高原 | B.云贵高原 |
C.宁夏平原 | D.江汉平原 |
2015年,云南省境内里程最长、标准最高、投资规模最大的云桂(昆明—南宁)高铁将建成,该项目是目前国内地理条件极其复杂的又一条铁路干线。在选线过程中,需要对管线长度、穿越障碍(如河流、建筑物等)、地形地貌等方面进行测绘分析,并制作信息地图,需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A.数字地球 | B.RS |
C.GIS | D.GPS |
云桂高铁全长 710 千米,建设工期却长达 6 年,修建云桂高铁遇到的主要自然环境问题是()
A.地形地势条件复杂 | B.高寒冻土广布 |
C.寒潮频发 | D.建设资金短缺 |
下图是北半球夏至日a地太阳高度角变化图及夏至日、春秋分日太阳视运动图。a地的纬度是()
A.36°34′N | B.66°34′S |
C.83°26′N | D.46°52′N |
夏至日,下列地点可见到类似于a地太阳运动路线图(图乙)的是()
A.摩尔曼斯克 | B.伦敦 |
C.南极 | D.北京 |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某种辐射。图中()
A.①以长波的形式源源不断输送能量 |
B.②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
C.③只出现在夜晚起保温作用 |
D.④表示散失的少量短波辐射 |
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美国科学家提出抽取海水 向空中喷洒海盐颗粒、增加云量以降低大气温度的方法。这种做法的直接效果是()
A.到达地面的①减弱 | B.大气吸收的②减少 |
C.射向地面的③减弱 | D.射向宇宙空间的④减少 |
下图是我国某市1980年至2012年间城镇化进程中市区人口、城镇化水平与建成区面积变化(相对上一年)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1980〜2012年间,该城镇()
A.城市总面积基本没有变化 |
B.城镇化水平有的年份升高,有的年份下降 |
C.市区人口基本没有变化 |
D.建成区面积与市区人口都有增加的趋势 |
该市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现象是()
A.居住用地面积减少 | B.商业用地范围逐渐扩大 |
C.失业人口增多 | D.城市中心区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 |
读某区域相关资料图,回答问题。图B中①②③④能反映图A中甲地气候特征的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乙地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 B.热带雨林气候 |
C.热带季风气候 | D.热带沙漠气候 |
导致甲、乙两地气候类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太阳辐射 | B.大气环流 |
C.下垫面 | D.人类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