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小区鸡鸣
李忠元
张三一忍再忍,可一连十几个“凌晨两点”他都被这可恶的鸡叫声吵醒,张三坐卧不宁,甚至怀疑自己患上了顽固的失眠症。
自打买了新楼房,张三就痛快地搬了进去。还是新房子好啊,躺在软绵绵的床上,真舒服,张三的脸上流露出难以掩饰的喜悦,不知不觉睡着了。
可这醉人的安适却是一会儿的事。睡着睡着,张三突然觉得有声音,就扑棱爬起来,侧耳细听,声音却是传自楼外。张三披衣下地,来到阳台细心查看,这回终于听清楚了,是一声声沙哑的鸡鸣由远而近,很是吵人。
张三顿时睡意全无,张三想不通,是谁这么嚣张?竟在这时尚小区里堂而皇之地养上了公鸡!
这天,实在忍无可忍的张三天还没亮就起了床,悄无声息地下了楼,循声找去,却见对面一楼的一户人家窗前架着一个铁丝笼子,一红一黑两只大公鸡正比赛似的扯脖子欢叫呢!张三这个气啊,可恶的畜生,看你把老子折磨的!
张三捡起脚下的一块石子,想惩罚一下这两个可恶的东西。没想到石头还没出手呢,就听耳边嗷地一嗓子,把张三吓了一大跳。
张三一抬头,只见一个白发老头正对他怒目而视,张三一时像个做错事的孩子,羞红了脸,挺着脖子却不知说什么好。
你干啥,想杀生?老爷子精神矍铄,说话挺霸气。看样子你也是农村出来的,怎么这么不爱惜生灵呢?
张三低下头,打量了一下自己。农村人?我哪里像农村人?从买楼那天起俺就成了正儿八经的城里人了!张三不服气。死老头子,看我不告你,两只破公鸡还动不得了,宝贝似的,俺找说理的地方去!
张三气嘟嘟地,一溜烟似的跑到了物业办。
室内乌烟瘴气,满地垃圾,两个自动麻将机边坐满了打麻将的,吆五喝六,战得正欢,根本没人理睬张三。看这场面,张三怯怯的,心中的怒火顷刻间被浇熄了一大半儿。
张三悻悻地出了屋子,但张三还是满怀希望的,毕竟这半夜鸡叫是人人愤慨的事,难道他物业的人就不嫌吵闹吗?
张三在小区里也撺掇邻居一起去告公鸡扰民,可他话一出口,别人都无奈地摇摇头,走掉了,谁也不理睬他。
回楼后,张三越想越窝火,现在的城里人真是太麻烦了!
张三盼着物业早日解决,就一忍再忍,希望事情尽早出现转机。
这天晚上,张三早早地躺下来,进入了甜甜的梦乡。后半夜,睡得迷迷糊糊的张三又被鸡叫声惊醒了。那可恶的鸡叫很有穿透力,由远及近,划破长长的夜空,一遍又一遍,让张三翻来覆去,难以入眠。张三睁着惺忪的睡眼,看天还没亮,就无奈地拿起一本杂志看起来,可这恼人的鸡叫竞没完没了,让张三难以静下心神,看书也是心不在焉,一目十行。
第二天一大早,张三下楼时竞意外地发现难得一见的开发商刘金正在给那两只公鸡喂食吃。这一发现令张三吃惊非小,他更来气了。
一打听,张三才知道,那个养鸡老头竟是刘金的父亲!我说这事儿怎么迟迟得不到处理呢!
没有犹豫,张三又单枪匹马杀到物业办,去兴师问罪了。
正好刘金坐班,张三就像个开了火的机关枪,一通嗒嗒,把心里的怨气竹筒倒豆子一样倒给了刘金。
张三,这楼里住着千百户,人家都不吱声,你凭什么来此叫嚷啊?
张三听刘金这么质问他,腾地火了。他不吱声,我也不吱声,大家都漠然置之,难道任凭这两只公鸡搅得一辈子不得安宁,还要我们忍气吞声吗?
本来,张三是来干仗的,没想到自己唇枪舌剑,却换来了刘金“扑哧”一笑,张三立时懵了。张三还没回过神来,刘金又是一拍桌子,张三吓一跳,以为刘金要动手呢!
没想到,刘金不慌不忙,从夹包里掏出一盒大中华,衔在嘴里一支,随后“啪”一声用打火机点上了,吞起云吐起雾来。张三,你不是一直没工作吗?今天,我正式通知你,你现在就是这个小区的物业办主任了,这里的一切事务由你全权负责!张三一时愣住了,什么、什么……
张三,我忙于北京的楼市开发,这里根本无暇顾及,管理一团糟,为寻找一位认真负责的人来管理小区,管好小区,我家老爷予,就特地从农村买来两只爱打呜的大公鸡,没想到激怒的是你!
对作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品擅长在平淡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最后两段内容的安排就颇具匠心: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
B.张三羞于自己是个农村人,当刘金的老爷子说他是农村人时,他很不服气,于是决定告刘老爷子小区养鸡。 |
C.开发商刘金让张三当物业办主任,目的是用工作贿赂张三,让他不要再管自己父亲小区养鸡的事了。 |
D.作品在刻画人物形象上采用了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等艺术手法,惟妙惟肖,生动传神。 |
E.作品的主题是通过张三的所作所为,表现现今人们生活环境的嘈杂混乱,小区居民人员复杂、素质低下。
作品中的张三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请简要分析“室内乌烟瘴气,满地垃圾……心中的怒火顷刻间被浇熄了一大半儿。”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有人说,文章题目“小区鸡鸣”并不能反映小说内容,改成“张三”更切题一些。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去年2003年2到5月间,荷兰的家禽中曾经爆发了大规模的禽流感疫情,共有89人也被传染上,其中1人死亡。荷兰研究者在今年2月3日出版的《美国科学院院刊》上报告了他们对引起这次禽流感的病毒的研究结果。他们发现,从那名死者体内分离出来的禽流感病毒存在着大量的突变。
在这89名患者中,绝大部分人的症状都比较轻,多数得了结膜炎,少数表现出类似感冒的症状。但是其中有一名兽医得了肺炎和急性呼吸困难综合症,两个月后因呼吸衰竭,抢救无效而死亡。荷兰伊拉兹马斯医学中心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对从一部分病人体内分离出来的禽流感病毒样本进行了基因测序,并将序列与从病鸡分离出来的做了比较,发现绝大多数样本都没有出现有意义的基因突变。但是,从死亡病人体内分离出来的病毒却存在较多的突变,其基因组序列有多达26个位点发生突变,导致14个氨基酸位点的变化,有一些变化发生在与病毒的毒性、宿主特异性有关的区域。因此,有可能是这些突变使得禽流感病毒变得对人特别致命。
流感病毒的特性与病毒表面上的两种蛋白质有关,一种是红细胞血凝素蛋白简称H,一种是神经氨基酸酶蛋白N。根据这两种蛋白质的差异,可以把流感病毒分成许多种亚型。目前已知的禽流感病毒有15种亚型,其中有3种被发现能够传染给人。2003年荷兰禽流感的亚型是H7N7,另外两种是H9N2和H5N1。其中H9N2是低致病性的,而H7N7和H5N1都是高致病性的。特别引起重视的是H5N1亚型。1997年在香港导致18人住院、6人死亡,以及目前在亚洲包括中国流行,并在越南、泰国导致多人死亡的禽流感,都是H5N1亚型。以前的研究表明,H5N1亚型似乎更容易出现对人致命的突变。2001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研究人员报告说,H5N1亚型内部一种蛋白质PB2出现一个点突变,就会使得病毒毒性大为增加。2002年,美国圣犹大儿童研究医院的研究人员则发现,香港H5N1毒株之所以毒性特别强,是由于另一种蛋白质NS1上出现一个点突变。这个突变使得H5N1毒株能够躲开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
基因突变是由于基因组在复制过程中发生错误导致的。一般的生物体都有校正机制改正复制错误,从而大大降低了突变的可能性。但是流感病毒不存在校正机制,复制错误都能得到保留,这就使得流感病毒特别容易发生突变。在这些随机发生的突变中,就有可能出现毒性特别强的突变。不过,个别的基因突变虽然可能增强病毒毒性,但似乎不太可能增强它们在人之间传播的传染力。目前发现得了禽流感的病人,基本上是从病禽传染上的,虽然有个别病例表明禽流感偶尔也有可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例如,2003年荷兰禽流感患者中,有3名未接触过家禽,而是患者家属。目前世界卫生组织也在调查两名得了禽流感的越南姐妹是否可能是从其兄弟那里传染上的,但是这毕竟是偶然的病例,禽流感在人之间的传染性即使有的话也不强。不过,除了基因突变,还有另外一种进化因素——基因重组,即交换基因片段,有可能增强禽流感对人的传染性。如果一个人或其他动物,例如猪,同时感染了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那么这两种病毒就可能在体内发生基因重组,出现一种由人流感病毒基因和禽流感病毒基因重组而成的新亚型流感病毒,既能够像人流感病毒那样很容易在人之间传播,又有像禽流感病毒那样强的毒性,而且这种新亚型病毒是人体无法识别的,因此人体对其无免疫力,那么就会在人群中爆发流感大流行。越多的人感染禽流感,发生这样的基因重组的可能性就越高。
1、下列对禽流感病毒危及人生命的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禽流感病毒本身存在大量的突变,这些突变使得病毒变得对人特别致命。
B.禽流感病毒容易引起肺炎和急性呼吸困难综合症,导致人体呼吸衰竭而死。
C.禽流感病毒的基因组在复制过程中不存在校正机制,因而产生基因突变。
D.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使得禽流感病毒毒性加强,使人体对其失去免疫力,从而导致死亡。
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对禽流感病毒的研究成果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对病人体内禽流感病毒样本的基因测序,发现绝大多数样本都没有出现有意义的基因突变,而死亡病人体内的病毒却存在大量的突变,正是这些突变使得禽流感病毒变得对人体特别致命。
B.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研究表明,H5N1亚型内部一种蛋白质PB2出现一个点突变,就会使得病毒毒性大为增加。
C.美国犹圣大儿童研究医院研究人员发现,香港H5N1毒株毒性特别强的原因是,另一种蛋白质NS1上出现一个点突变,这个突变使得H5N1毒株能够躲开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
D.得了禽流感的病人,基本上是从病禽传染上的,偶尔在人之间传染;不过,基因重组将有可能增强禽流感对人的传染。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禽流感病毒的15种亚型中,有3种能够传染给人,只有H5N1亚型出现对人致命的突变。
B.H5N1导致人致命的原因是其表面的另一种蛋白质NS1上出现基因重组,从而使得H5N1毒性加强。
C.人体同时感染禽流感病毒与人流感病毒,这两种病毒就可能在体内发生基因重组,从而使得禽流感病毒容易进化出对人致命的变异。
D.禽流感在人之间的传染性不强,所以,感染人流感并不可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黑匣子:为空难作证
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报道空难事故时,常常提到“黑匣子”。黑匣子是飞机失事后专家分析研究失事原因的重要依据。在失事现场搜寻黑匣子,也是救援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那么,黑匣子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黑匣子学名叫飞行参数记录仪,这是一种专用的磁性记录器,主要由两部分组成:驾驶舱话音记录器CVR和飞行数据记录器FDR。
驾驶舱话音记录器CVR比较简单。它的功能是记录机组人员的对话以及机组人员与其他人如劫机者的对话等。它有四条音轨,可以记录飞行员与地面人员的对话;正副驾驶员的对话;飞机里的全部声音,特别是可记下异常的声响,如威胁、爆炸、开枪或搏斗等等;还能记录机长和空中小姐对乘客的讲话。记录的时间一般为半小时。当事故发生时,记录器里总有发生前半小时的录音。
飞行数据记录器FDR则比较复杂,它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飞机、不同要求的航次,记录下飞机速度变化、高度变化,舱内温度、湿度,变动的风压、油压,还包括驾驶员采取的反应措施等16~32种参数。它的记录时间是25小时,这种记录器使用自动回转磁带,上面有14条信号轨。录满数据后自动从头开始把旧的记录抹去,录上新的内容。
这样,当空难发生后,黑匣子录下的各种声音和数据往往是专家们分析事故性质、原因的第一手技术资料,因此黑匣子是帮助事故调查人员了解事故原因的“见证人”。
黑匣子首次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初。二战期间,英国人首先将其用在军用飞机上,战后很快被广泛用于民用飞机。
黑匣子能经得起强大的冲击力和1100℃的高温,还能耐浸泡、耐腐蚀,而且通常安装在飞机尾部相对安全的地方。因此大部分空难事故后,包括空中解体、被烈火烧毁,人们都能找到黑匣子作为调查事故的重要依据。
现在黑匣子实际上并不是黑色的,绝大多数国家把这种金属匣子的外表做成橘红色,这样在事故发生后便于寻找。由于最初装备这种记录仪器时用的是黑色的匣子,而且黑色在大多数国家和民族中常常与灾祸、死亡等不幸联系在一起,所以黑匣子的称呼一直沿用下来。
1、下面对“黑匣子”概念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黑匣子是一种专用的磁性录音器,它是飞机失事后专家分析研究失事原因的重要依据。
B.黑匣子是一种记录飞机速度变化、高度变化,舱内温度、湿度,变动的风压、油压,还包括驾驶员采取的反应措施等16~32种参数的仪器。
C.黑匣子是记录飞机上的各种声音和数据,能承受强大冲击力,耐高温、耐浸泡、耐腐蚀,外形为密封金属盒的飞行参数记录仪。
D.黑匣子是20世纪40年代初被广泛运用于各种飞机,用于记录各种飞行数据的飞行参数记录仪,是人们调查空难事故的重要依据。
2、下列对“黑匣子是帮助事故调查人员了解事故原因的‘见证人’”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难发生后,黑匣子录下的各种声音和数据往往是专家们分析事故性质、原因的第一手技术资料。
B.黑匣子里面装备了先进的录音、摄像等记录设备,可再现事故发生全过程。
C.飞机里的全部声音,特别是异常的声响,如威胁、爆炸、开枪或搏斗等等,在黑匣子里都有记录。
D.黑匣子里有飞机的各种飞行参数,还记录下了驾驶员采取的反应措施等。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驾驶舱话音记录器CVR有四条音轨,它的功能是记录机组人员的对话以及机组人员与其他人的对话等。
B.飞行参数记录仪使用自动回转磁带,记录的时间为25小时,录满数据后自动从头开始把旧的记录抹去,录上新的内容。
C.现在的黑匣子并非是黑色的,为了在事故发生后便于寻找,各国航空部门都把这种金属匣子的外表做成了橘红色。
D.由于黑匣子安装在相对安全的飞机尾部,加上它耐高温、耐浸泡、耐腐蚀等特性,所以,即使发生如空中解体、被烈火焚烧等空难事故,人们也一定能够找到黑匣子作为调查事故的重要依据。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由于劫机导致空难,还是因为驾驶员的失误或者机械原因导致空难,黑匣子往往为调查者提供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B.因为黑匣子是飞机失事后专家分析研究原因的重要依据,所以救援人员在失事现场搜寻黑匣子是一项重要工作。
C.“黑匣子”记录了飞机飞行期间的详细信息资料,对于飞行事故原因调查及善后处理工作的开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D.飞机上最初装备黑匣子这种记录器之所以采用黑色,是因为黑色在各国和各民族中常常与灾祸、死亡等不幸联系在一起,给人以沉重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茗香千载茶韵流芳
茶文化源远流长。据传,茶的发现约始于公元前2700多年的神农时代。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的记载,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也提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最早祖先们利用的是野生茶树。茶树的人工栽培约在3000多年前,巴蜀地区是中国茶树的起源地之一。东晋时期的史书《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周武王伐纣时,在巴蜀一带已用当地所产茶叶作贡品了,这说明当时的巴蜀地区茶叶生产已有了一定的规模。而后茶的栽培从巴蜀地区南下云贵一带,又东移楚湘,转粤赣闽,入江浙,北移淮河流域,形成我国广阔的产茶区。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别的国家有更早对茶的记载和发现,中国是最早采制和饮用茶的国家。
人类在原始社会对植物的长期食用中发现茶树叶有解渴、提神和治疗某些疾病的作用,就把它熬煮成茶水作为饮料。长期以来,茶只是用来治病,大约到西周初期,茶叶才发展为茶食,即“生煮羹饭”,后来茶又成为祭品,最终从煮水清饮改进到泡饮。
在秦代以前,中国各地的语言、文字还不统一,因此茶的名称也众说纷纭。商周时期茶叶首次有了自己的名字,叫做“荼”,因为茶味苦涩,又叫“苦荼”。据唐代陆羽所著《茶经》记载,唐以前,茶有“荼”、“贾”等名,自《茶经》问世以后,正式将“荼”字减去一横,称之为“茶”。
春秋战国时期,茶叶已传至黄河中下游地区。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到了汉代,茶的保健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西汉王褒在《僮约》中提到“武阳买荼”,说明当时已有了专卖茶叶的茶叶市场。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的风气传播到长江中下游,茶叶已成为待客、宴会、祭礼的饮料。南齐武帝临终遗诏说:“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惟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从此茶叶成为祭祀时必备的祭品。
唐代中期,饮茶之风盛行全国。各地的制茶技术也日益提高,出现了很多名茶。有关茶的诗歌众多,据后人统计,当时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等100多人写了400多篇涉及茶事的诗歌,唐代还首次出现描绘饮茶场面的绘画。
在宋代,茶成为普及的饮料,特别是上层社会嗜茶成风。制茶的技术达到了精巧奢华的地步,如龙凤团饼茶的制作技术就非常复杂,有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等几道工序。欧阳修在《归田录》中写道:“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
到了1391年,明太祖下诏“罢造龙团,惟采茶牙以进”,意思是向皇宫进贡只要芽叶型的蒸青散茶。皇室提倡饮用散茶,民间更是蔚然成风,并将煎煮法改为冲泡法,这是饮茶方法史上的一次革命。明代茶的加工炒制方法和品饮都有了创新,出现了炒青技术和功夫茶艺,从而推动了名茶的发展和许多茶类的创新。现在的茶叶加工工艺、茶类形式以及品饮方法是明代奠定的。
茶自发现以后,由起源中心地带呈扇形向我国的东南、华南地区扩展,并通过各种渠道传向国外。目前世界上50多个产茶国的茶种、饮茶风尚都来自中国。中国茶叶约在汉代就传入日本了,唐代时又有大批日本僧人来华,回国时带回茶种。中国茶叶传入欧洲是在1607年。东印度公司成立的第二年,荷兰船首次将茶由澳门转运到爪哇。1664年、1666年,茶叶作为贡品输入澳洲。1669年,英国印度公司把14万磅茶叶运到英国,当时只在伦敦咖啡馆中供应少量的中国茶。17世纪初明神宗万历年间1618年,中国大使将少量茶叶运入俄国。中国茶叶大量输入俄国是在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以后,1893年,俄国还聘请了中国茶工发展本国的茶叶生产。此后中国茶叶又从欧洲和中国传入了东南亚各国。
1、下列选项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西周时,作为中国茶树的起源地之一的巴蜀地区的菜叶生产已有了一定的规模,所产茶叶已作为贡品。
B、西周初年,茶叶的功用由治病发展为泡饮,其间经历了茶食、煮水清饮和祭品三个发展阶段。
C、西汉时已经有了专卖茶叶的茶叶市场,茶的保健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D、魏晋南北朝时,饮茶的风气已传至长江中下游,茶叶成为祭祀时必备的祭品。
2、中国茶“通过各种渠道传向国外”,对“各种渠道”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大批日本僧人来华后,回国时偷偷带回茶种。
B、东印度公司刚刚成立,就将大批茶叶运到英国。
C、清代,中国茶叶大量输入俄国的同时,中国茶工也被聘请到俄国。
D、后来中国茶叶又由日本、欧洲传入东南亚各国。
3、下列推断与原文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祖先最早利用的是野生茶树,茶树的人工栽培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
B、唐代陆羽被后人尊为“茶圣”,是因为他最先为茶正名,即将“荼”字减去一横,称之为“茶”。
C、唐代中期,饮茶之风盛行,文人画士的创作涉及茶事,促进了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
D、明代是中国茶发展的特殊阶段,茶叶的加工工艺和茶类形式有极大创新,品饮方法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禽流感病毒在一般情况下难以传染给哺乳类动物,这是因为两者之间有“物种差异”形成的屏障。但如果病毒的某个氨基酸发生突变,使本来只适用于禽鸟类的“感染细胞受体作用方式”能够被哺乳类动物的细胞受体所接受,就有可能发生“跨物种传播”。在过去100年间,禽流感病毒的不同变异体导致了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1957年的“亚洲流感”和1968年的“香港流感”的爆发。而1997年在香港发生的禽流感,属于新的H5N1类型。最新的研究发现,这种类型的禽流感病毒向哺乳类动物传播的可能正在加剧。
7月1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介绍了中国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陈化兰博士主持的一项研究。研究者在1999年到2002年之间从中国南方采集样本,从看似健康的鸭子身体中获得了21种H5N1的流感病毒。然后将病毒按照不同年份,分别接种到三组实验用动物:鸡、鼠和鸭。结果发现,鸭对病毒具有免疫力,鸡则表现出病症,这都在预料之中,但老鼠也被感染而出现病症。这说明H5N1病毒具有从禽鸟类向哺乳动物“跨种传播的能力。更为严重的是,研究发现,动物感染后病情的严重程度与病源的年份有关。接种了2001年和2002年病毒样本的老鼠病情更为严重。这表明,在2001年左右,H5N1病毒发生了“适应能力变化,”更容易向哺乳类动物传播。基因研究也发现,病毒的DNA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累积的蛋白质突变可能加剧了病毒传播的威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有能力感染老鼠的病毒也完全有可能感染人类。荷兰科学家警告说,禽流感的爆发随时可能卷土重来,必须增强监控措施予以防范。在监控过程中,野生禽鸟类动物比家禽更难以把握。这需要我们学习新的应地方式。另外,野生禽可能还不是唯一病源。陈化兰博士认为,猪也可能参与了病毒传播的过程。特别在亚洲,鸡与猪经常被放在一起喂养,病毒可能在两者之间反复传递,累积多次突变效应,从而成为禽流感对哺乳类动物传染的聚集地。
7月8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又发表了一篇更令人担忧的报告。由香港大学与汕头大学联合组成的 科学家小组,对过去5年中国的禽流感病毒进和了一次广泛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H5N1病毒进行了一次广泛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H5N1病毒继续在水生和陆生的禽鸟类动物中传播,并发生了广泛的基因突变,形成了一个可能向人类传播的跨物种病毒基因库,而要根除这一病毒非常困难。研究人员采集的253个家禽病毒样本作比较分析。结果发现,自2001年起,H5N1病毒,持续以季节性的模式传播,并在每年10月至立年3月,当平均气温低于摄氏20度时达至高峰。这表明,H5N1病毒流感已成为东亚地区的风土病,有可能威胁全球公众与家禽的健康。虽然,目前H5N1病毒由家禽直接感染人体并不容易,也没有确切证据表明病毒可以在人群中直接传播。但是,这一病毒持续且广泛的传播无疑会增加病毒通过基因突变和重排、以及与人类甲类流感病毒组合重配的机会,这会加剧病毒在人与人这间传播的可能性。报告建议各国政府高度重视H5N1病毒,推行严格和持久的防控措施,以减低这一病毒对本地和世界其它地区的家禽及人类可能造成的危害。选自《科技中国》2005年8月号
1、以下不能证明“禽流感的威胁会正在加剧”的一项是
A.禽流感的病毒发生突变,可能发生跨物种传播。
B.亚洲猪圈和鸡圈成为禽流感对哺乳动物传染的聚集地。
C.H5N1病毒以季节的模式传播,可能威胁全球人类的健康。
D.H5N1在人群中直接传播尚无证据,但其持读广泛的传播会导致该病毒人群中的传播。
2、下列对《自然》杂志7月1日和7月8日两篇文章的作者观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前者认为禽流感中的H5N1病毒已具备了跨物种传播和适应能力变化这两种能力,人类要寻求新的应对之策。
B.前者认为禽流感病毒的某个氨基酸发生了突变,有能力感染老鼠的病毒会感染人类。禽流感可能卷土重来。
C.后者认为N5N1病毒会继续在水生和陆生禽鸟类中传播,形成了向人类传播的跨物种基因库,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
D.后者认为目前人体感染禽流感并不那么简单,但其中的H5N1病毒会通过与人类甲类流感,病毒重新组合的机会,从而加剧该病毒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组是
A.禽流感病毒的变种,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给人类预防禽流感响了警钟。
B.对禽类动物要分饲分养,尽量减少病毒在它们之间的互相传播、反复传播。
C.一旦治好了东亚地区的风土病,就能找到根除H5N1的方法,从而解除禽流感对人类的威胁。
D.要解除禽流感对人类的威胁,除了高度重视,加强研究H1N1病毒之外,还要有严防严控措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植物的登陆是地球生命进化关键的一幕,那么最早来到陆地的植物是什么?又是什么时候呢?
最近以维曼为首的一组科学家,在阿曼的一个洞穴里采集到大量植物种子化石。他们把种子从奥陶纪的沉积岩里面完好地剥离出来,一种比一般种子大几倍的种子的化石引起了他们特别的注意。研究表明,这种种子实际上是由好几个种子凝结在一起、然后由表皮包裹起来而形成的。而这种种子在比奥陶纪更晚的泥盆纪早期距今4亿年到4.17亿年之间陆生植物化石上面被发现,是附着在完整的植株上面的。这个发现使得研究人员异常兴奋,他们开始更仔细地去整理那些化石,希望除了种子以外,还能够从奥陶纪沉积岩里面找到产生这些种子的植物体本身。
当然,这个搜索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中,但是这些种子化石就已经足够提示我们,至少在奥陶纪,也就是在距今4.4亿年到4.9亿年之间的时候,地球上就可能出现了陆生植物。这个推论令人震惊。
更加仔细的研究表明,在距今4.43亿年到4.87亿年之间,一些种子由于偶然落入沉积淤泥,然后那些沉积物的顺利成岩,使得这些种子以完好的形态保存到今天。
对于这些种子到底是来自何种植物,有两种意见:一是它们确实属于在奥陶纪就已经登陆的植物先驱者;另一种则认为,要得到这些种子属于陆生植物的结论证据还显不足,因为同样可以认为这些种子来自某种水生藻类植物。
可以肯定的是,产生这些种子的植物一定是小型的植物。他们还发现在这些种子内部,存在一种薄片状结构,和苔藓植物种子非常相似。这提示我们,地球上面最早的陆生植物和现在的苔藓似乎具有比较接近的关系。当然,这些仍然不能构成直接而有力的证据,除非我们能够从种子化石里面找到更加细致的结构。
应该相信,那个时代登陆的植物体本身,有可能在沉积岩当中找到,只是那本“历史书”还没有被人类找到而已。
1、第二段中加点的“这个发现”指的是什么?3分
2、对文中信息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阿曼的一个洞穴里,研究者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种子化石,这种种子比以往发现的种子大几倍。
B、这次发现证明,奥陶纪沉积岩里面有许多单个的小种子,但这种种子的植物不是最早登陆的植物。
C、由于沉积物顺利成岩,落入的种子才得以完好保存,种子化石与岩石结合在一起,剥离时要保持其完好。
D、尽管这种“大种子”内部的薄片状结构和苔藓植物种子相似,但不找到植物体就不能证明两种植物类似。
3、对奥陶纪“比一般种子大几倍的种子的化石”的研究,有哪些确切的发现?4分
4、根据文中信息做出的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奥陶纪的这种 “大种子”与泥盆纪早期陆生植物化石上的种子是同一种种子,它们的植株也应是同一种植株。
B、在奥陶纪沉积岩里面找到这种“大种子”附着的陆生植物体本身的化石,植物登陆的时间就可以改写。
C、水生藻类植物的种子,也可能落入沉积淤泥,并随之化成岩石,不一定都能在水中繁衍出新的植物。
D、奥陶纪这种“大种子”很有可能是最早登陆的植物的种子,写有植物本身的“历史书”有可能永远找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