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20分)
胡广字伯始,南郡华容人也。广少孤贫,亲执家苦。既到京师,试以章奏,安帝以广为天下第一。
顺帝欲立皇后,而贵人有宠者四人,莫知所建,议欲探筹,以神定选。广与尚书郭虔、史敞上疏谏曰:“窃见诏书以立后事大,谦不自专,欲假之筹策,决疑灵神。篇籍所记,祖宗典故,未尝有也。恃神任筮,既不必当贤;就值其人,犹非德选。宜参良家,简求有德,德同以年,年钧以貌,稽之典经,断之圣虑。政令犹汗,往而不反。诏文一下,形之四方。臣职在拾遗,忧深责重,是以焦心,冒昧陈闻。”帝从之,以梁贵人良家子,定立为皇后。
时陈留郡缺职,尚书史敞等荐广。曰:“臣闻德以旌贤,爵以建事。窃见尚书仆射胡广,体真履规,谦虚温雅,博物洽闻,探赜穷理。柔而不犯,文而有礼,忠贞之性,忧公如家。不矜其能,不伐其劳,翼翼周慎,行靡玷漏。密勿夙夜,十有余年,心不外顾,志不苟进。臣等窃以为广在尚书,劬劳日久,后母年老,既蒙简照,宜试职千里,匡宁方国。陈留近郡,今太守任缺。广才略深茂,堪能拨烦,愿以参选。”
广典机事十年,出为济阴太守,复为汝南太守,入拜大司农。汉安元年,迁司徒。质帝崩,代李固为太尉。以定策立桓帝,封育阳安乐乡侯。又拜司空,告老致仕。寻以特进征拜太常,迁太尉。
灵帝立,与太傅陈蕃参录尚书事。时年已八十,而心力克壮。继母在堂,朝夕瞻省,傍无几杖,言不称老。及母卒,居丧尽哀,率礼无愆。性温柔谨素,常逊言恭色。虽无謇直之风,屡有补阙之益。
自在公台三十余年,历事六帝,礼任甚优,每逊位辞病,及免退田里,未尝满岁,辄复升进。凡一履司空,再作司徒,三登太尉,又为太傅。其所辟命,皆天下名士。与故吏陈蕃、李咸并为三司,时人荣之。年八十二,熹平元年薨。
(选自《〈后汉书〉列传第三十四》,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假之筹策,决疑灵神假:借助 |
B.宜参良家,简求有德简:选拔 |
C.寻以特进征拜太常寻:不久 |
D.凡一履司空,再作司徒再:再次 |
下列句中划线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臣闻德以旌贤,爵以建事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
B.时年已八十,而心力克壮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C.虽无謇直之风,屡有补阙之益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D.顺帝欲立皇后,而贵人有宠者四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把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矜其能,不伐其劳,翼翼周慎。
(2)朝夕瞻省,傍无几杖,言不称老。
(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请简要概括尚书史敞等人推荐胡广担任陈留太守的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克戬( jiǎn),字德祥,侍中耆曾孙也。第进士,历河间令,知吴县。吴为浙剧邑,民喜争,大姓怙势持官府。为令者踵故抑首,务为不生事,幸得去而已。克戬一裁以法,奸猾屏气。使者以状闻,召拜卫尉丞。初,克戬从弟克公为御史,劾蔡京。京再辅政,修怨于张氏,以微事黜克戬。
宣和七年八月,知汾州。十二月,金兵犯河东,围太原。太原距汾二百里,遣将银朱孛堇来攻,纵兵四掠。克戬毕力扞御。燕人先内附在城下者数十,阴结党欲为内应,悉收斩之。数选劲卒挠敌营,出不意焚其栅,敌惧引去。论功加直秘阁。
靖康元年六月,金兵复逼城。戍将麻世坚中夜斩关出,通判韩琥相继亡,克戬召令兵民曰:“太原既陷,吾固知亡矣。然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诸君其自为谋。”皆泣不能仰视,同辞而对曰:“公父母也,愿尽死听命。”乃益厉兵儆守。贼至,身帅将士披甲登陴(陴:城墙),虽屡却敌而援师讫不至。金兵破平遥,平遥为汾大邑,久与贼抗,既先陷,又胁降介休、孝义诸县,据州南二十村,作攻城器具。两遣使持书谕克戬,焚不启。具述危苦之状,募士间道言之朝,不报。十月朔,金益万骑来攻愈急。有十人唱为降语,斩以徇。诸酋列城下,克戬临骂极口,炮中一酋,立毙。度不得免,手草遗表及与妻子遗书,缒州兵持抵京师。明日,金兵从西北隅入,杀都监贾亶,克戬犹帅众巷战。金人募生致之。克戬归索朝服,焚香南向拜舞,自引决,一家死者八人。金将奉其尸礼葬于后园,罗拜设祭,为立庙。事闻,诏赠延康殿学士,赠银三百两、绢五百匹,表揭闾里。绍兴中,谥忠确.以下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为令者踵故抑首。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
B.使者以状闻。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
C.乃益厉兵儆守。乃能衔哀致诚。 |
D.金人募生致之。夫跃曰:“此吾君也!”乃至前以告之。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姓怙势持官府怙:依仗、凭借 |
B.阴结党欲为内应 阴:阴谋\ |
C.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终始:偏义复词,到最后 |
D.焚香南向拜舞南向:面对南方 |
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从正面说明张克戬为人刚直、视死如归品质的一组是()
①克戬一裁以法,奸猾屏气。②克戬从弟克公为御史,劾蔡京。
③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④皆泣不能仰视
⑤克戬归索朝服,焚香南向拜舞,自引决。⑥葬于后园,罗拜设祭,为立庙。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④⑤⑥ | D.①②③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克戬担任吴县县令期间,一改过去县令明哲保身的为官之道,依靠法律制裁了向来飞扬跋扈的当地大姓豪富,得到朝廷认可,被授予卫尉丞官职。 |
B.张克戬知汾州期间,金兵包围了太原,并派将领银朱孛堇来攻打汾州。张克戬尽全力抵御敌人,先杀了城里的内应;然后出奇兵扰乱敌人,烧毁敌人营寨的栅栏,敌人畏惧退去。 |
C.在太原被围、汾州危急的情况下,张克戬身先士卒,拼死抵抗,金兵暗中派遣使臣送劝降书,张克戬看都没看,就焚烧了书信。 |
D.张克戬在保城无望的情况下,给朝廷写了上表给家人留了遗书,城破后穿朝服自杀身亡。张克戬死后,金人很佩服他,将他礼葬于后园,并拜祭致礼,为他立庙。 |
文言文阅读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主泉州同安簿,选邑秀民充弟子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禁女妇之为僧道者。
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
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粟赏行,遂受职名。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和买、役法、榷酤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庆元二年,沈继祖为监察御史,诬熹十罪,诏落职罢祠,门人蔡元定亦送道州编管。四年,熹以年近七十,申乞致仕,五年,依所请。明年卒,年七十一。
【注】蠲,juān免除。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除知南康军免职 |
B.为《学规》俾守之使 |
C.按行境内巡查 |
D.熹以年近七十,申乞致仕告老还乡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朱熹“善于处理政务”的一组是 ( )
①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②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
③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④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
⑤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 ⑥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
A.①③④ | B.②④⑥ | C.①⑤⑥ | D.②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朱熹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讲话时所提出的问题就让父亲觉得惊奇。后来跟从老师学习《孝经》,他就用“不若是,非人也”这句话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志趣。 |
B.朱熹对教育非常重视。在同安县任职时,他挑选本县德才优异的人作为自己的学生加以教育。在南康军任知军时还重修了白鹿洞书院。 |
C.朱熹政绩显著,曾得到皇帝肯定。他能采取灵活合理的措施应对灾荒,帮助百姓渡过难关。他还能做到只身一人深入民间,察访百姓疾苦。 |
D.朱熹在庆元年间被监察御史沈继祖上书诬告十罪,结果皇帝却免掉了沈的职务,取消了他的俸禄,连沈的学生蔡元定也遭到流放。 |
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对下列四句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求学的人 |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愚:愚蠢 |
C.而耻学于师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必:不一定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1不拘于时2龟玉毁于椟中 | B.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C.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 D.1惑而不从师2尊贤而重士 |
下列句子中与“句读之不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无乃尔是过与? | B.申之以孝悌之义。 |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D.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
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举孔子的言行为例,是为了说明教师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性。 |
B.第一段拿“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做对比,使本文更具有现实性,其矛头直指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
C.“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这句话说明教师没有阶级区别,没有年龄界限。 |
D.第一段主要是正面阐述,作者从地位贵贱、年龄大小、闻到先后等方面全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花云,怀远人。貌伟而黑,骁勇绝伦。至正十三年杖剑谒太祖于临濠。奇其才,俾将兵略地,所至辄克。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兵至,遂克滁州。太祖渡江,云先济。既克太平,以忠勇宿卫左右。擢总管,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皆克之。过马驮沙,剧盗数百遮道索战。云且行且斗三日夜,皆擒杀之。太祖立行枢密院于太平,擢云院判。命趋宁国,兵陷山泽中八日,群盗相结梗道。云操矛鼓噪出入,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祀之。方战急,云妻郜祭家庙,挈三岁儿,泣语家人曰:"城破,吾夫必死,吾义不独存,然不可使花氏无后,若等善抚之。"云被执,郜赴水死。侍儿孙瘗毕,抱儿行,被掠至九江。孙夜投渔家,脱簪珥属养之。及汉兵败,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偾军【注】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逾年达太祖所。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置儿膝上,曰:"将种也。"赐儿名炜。其五世孙请于世宗,赠郜贞烈夫人,孙安人,立祠致祭。(节选自《明史·花云传》)
【注】偾军:溃败的军队。
1. |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花云艺高人胆大的一组是() ①拔剑跃马冲阵而进②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 ③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④贼缚云,云奋身大呼 ⑤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⑥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
|
3.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2)遇偾军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冯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卯。上以胡寇为意,乃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①,曰‘阃②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③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五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末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
注: ①毂: gǔ 泛指车 ②阃: kǔn 门槛,这里代指朝廷③彀gòu骑:骑兵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良久,召唐让曰让:责备 | B.当是之时,赵几霸霸:称霸 |
C.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坐:获罪,犯罪 | D.文吏以法绳之绳:捆绑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 冯唐以孝著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
B.① 乃复问唐曰② 今其知乃反不能及 |
C.① 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D.① 委任而责成功② 蟹六跪而二螯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唐不仅有真知灼见,而且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批评最高统治者,是难得的令人折服的杰出之士。 |
B.此文一笔两涉,冯唐之所以能显示自己品格的卓异,是因为遇到了“从善如流”的汉文帝。文章通过对话描写,再现了敢于直谏的良臣和勇于纳谏的贤君形象。 |
C.冯唐虽然杰出,但仕途却大起大落,坎坷不平,最后连一个官职都保不住。唐代王勃也有“冯唐易老,李广准封”之叹。 |
D.这段文字体现了司马迁一贯的风格:全文朴实的叙写,蕴蓄着强烈的爱憎之情;许多生动的细节描写,显示着强烈的文学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