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近代以来,中国边疆问题日益严重,中国各种力量努力探索救国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
——《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等
材料二     “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撤。”
——《清史稿》
材料三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三月间,总统(蒋介石)说明作战方略,以广大之空间土地,求得时间上之持久之胜,利尤以积小利而成全局之大胜为要。
——张其昀《中华民国史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中国海军存在什么问题?从海权和海防的角度看,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什么严重后果?请结合有关史实说明。
(2)结合有关史实分析材料二,甲午一役,中国新式海军竞惨败于日本,其根本原因何在?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何认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蒋介石抗日战略的特点?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中日邦交正常化 抗日战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世博会被称为“经济奥林匹克盛会”,是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的“摇篮”。 世博会的历史,就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编年史。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正式举办。
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材料一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英国馆主题:“传承经典,铸就未来”。图1是其造型亮点:主体建筑“种子圣殿”,下面还有一张“礼品包装纸”,整个建筑犹如一个展开的礼品盒。参观者进入“种子圣殿”里,展览将从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角度描绘自然在英国城市中的角色。英国给世界发展的礼品之一是播撒了工业文明的种子。

材料二上海馆主题:“永远的新天地”。图2是上海馆的大门,它的设计理念来自近代上海独具特色的民居----石库门。
(1)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什么?使英国工业革命有了雷霆万钧的力量和排山倒海的气势的是哪项技术发明?
(2)石库门建筑有何特色?改革开放以来上海这个“永远的新天地” 是如何“与世界接轨”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世纪,整个欧洲大陆处于宗教迫害之中,反映自由、民主和科学的新思想,被当作“异端”、“邪说”而受压制,不少有发明创造的科技人才被处刑罚。与此同时,战争也连绵不断,法国处于内战和向外扩张的连年战争中,意大利四分五裂,……这样,就使科技人才纷纷流向地处欧洲较边缘较安定的英伦三岛。
───《英国经济史编》
材料二美国在这一时期的技术研究和技术引进,主要是应用技术,并不更多注意基础科学的研究,但这为后来科学研究和更多的技术发明创造了条件,争取了时间,聚集了力量。在第一、二次大战期间,欧洲及世界各地的著名科学家向美国流动,美国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采取自由开放的政策,在世界各地搜罗“智囊”,进口“博士”。……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一种不同于传统农业和工业经济的新型经济即知识经济在美国首先形成。───《大循环》杂志
材料三中华民族在经历了长期摸索之后,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并取得了成功。在工业建设的同时,农业生产也取得巨大发展。据统计:我国粮食等农产品供应,在2002年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我国胜利地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主要工农业产品居世界前列。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美国是怎样获得和保持其经济的领先地位的?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那几次重大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17分)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60个春秋弹指一挥间,中国经历了沧海桑田。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一五”规划,富国强民的梦未变,远征不畏坎坷的决心未变。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引自中国青年报2009年3月20日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一五”计划经济建设的主要特点和工业布局的重点分别是什么?“一五”计划的实施有何重大影响?
(2)“二五”计划期间,“大跃进”为什么最终导致了“大倒退”?
(3)“六五”计划期间,我国的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
(4)“八五”计划期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主要解决了什么重大转变?
(5)“九五”期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
───《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
材料二 欲自强必先浚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商务……微臣创设招商局之意,本是如此。───《李文忠公全集•奏稿》
材料三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四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请回答:
(1)材料一提出的“自强”的途径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李鸿章有何新认识?
(3)李鸿章和郑观应在探索中国富强之路的问题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郑观应对洋务运动提出了怎样的批评?你认为他的批评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材料二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材料三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材料四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请回答:
(1)材料一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
(2)结合材料一、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除了战争需要之外,主要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后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4)材料四中的“再后退”退到什么地步?
(5)结合材料回答,从苏联经济政策的转变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