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徐增阳在《流动与农民传统政治文化的嬗变》中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 )
A.宗法血缘关系 | B.家国同构观念 |
C.中央集权意识 | D.民族传统美德 |
《欧洲家庭史》记载,在19世纪的西欧,“父母—子女组合,看起来已是主要的家庭组群。但是当各自走出家外谋生后,所有孩子就离开父母的家”。同时,“曾是普遍现象的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成为例外了”,“没有生产职能的家庭便成为一种众多的现象”。这反映了
A.工业革命引起家庭职能变化 | B.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日益增多 |
C.海外殖民活动加剧人口流动 | D.西欧封建生产方式逐步解体 |
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的特别咨文中说:“要使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此后采取的“保卫性措施”是建立
A.联合国 | B.欧洲共同体 |
C.华沙条约组织 |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冷战期间,美国政府的一份秘密报告认为,(美国)实力上的优势,正处于最严重的危险之中……冷战事实上是一场维系着世界的生死存亡的真正战争。该报告认为
A.全面“热战”不可避免 | B.要用“热战”代替冷战 |
C.冷战实际上是一场“热战” | D.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
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
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 | 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
C.废除君主立宪制 | 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 |
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时,有人讽刺说,这个帝国是由一只大猛兽、半打狐狸和十几只耗子组成的。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当时帝国内各邦实力的差距。但在这个帝国中
A.各邦代表组成立法机构中的联邦议会 | B.各邦代表组成立法机构中的帝国议会 |
C.帝国政府向帝国议会负责 | D.各邦共同推举帝国首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