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755~763)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这位诗人应该是( )
| A.杜甫 | B.孟浩然 | C.杜牧 | D.白居易 |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
 ①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中国化②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的时代要求
 ③揭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特殊规律④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从实力上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最确切的回答是
| A.清政府对舆论的控制极不到位 | 
| B.三民主义符合历史潮流 | 
| C.革命成功是因为注重舆论宣传 | 
| D.洪秀全斗争策略不科学 | 
一般来说,思想启蒙运动总是发生在社会变革之前,而新文化运动却带有对辛亥革命“补课”的性质,这主要是因为它
| A.使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 
| B.彻底完成了辛亥革命未能完成的任务 | 
| C.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 
| 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 
胡适在他的《文学改良刍议》指出:“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下列对胡适主张的表述最准确是
| A.文学创作要有自己的情感 | 
| B.文学创作要紧跟时代的变迁 | 
| C.主张不用典故,不讲技巧 | 
| D.从形式到内容对文学进行改革 | 
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 A.西汉时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 
| B.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 
| C.明末清初时李贽笔下的孔子 | 
| 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