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一己之私”。以下对柳、黄二人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柳宗元肯定帝制的合理性 |
B.黄宗羲继承和发展了柳宗元的思想 |
C.二人观点的内涵不同,都有其合理性 |
D.两种观点恰好相反,后者正确 |
《欧洲文艺复兴史》中写到,“《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声中的一声……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文中的“他”划燃火柴的地点位于图中的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伯里克利在《论雅典之所以伟大》的演讲中说:“这是雅典人与众不同的优点,行动时我们勇气百倍,行动前却要就各项措施的利弊展开辩论。”文中的“雅典人”是指
A.除贵族外的雅典所有公民 | B.除外邦人以外的全体雅典人 |
C.除第四等级外的所有雅典公民 | D.可参加公民大会的所有雅典人 |
图中的叙述是中共在某次会议前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的宝贵探索,它有利于
A.“三大改造”的启动 | B.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序展开 |
C.“八字方针”的实施 | D.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 |
日本老兵稻垣三郎在回忆徐州会战的文章中提到“绑在机枪上的少年兵”。日军当时依靠强大火力突破了中国军队阵地,看到中国军队的重机枪旁边,倒着一具少年士兵的遗体,竟是用铁索绑在机枪的支架上。日军指挥官马上叫来战地记者拍照写文,准备在国际舆论上渲染。但当他们得知真相后,立即放弃了这一想法。下列对日军放弃该想法的原因的历史想象,合理的是
①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改变对华政策
②日本侵华行为遭到国际舆论的一致谴责
③少年兵为与阵地共存亡而将自己绑在枪架上
④日军担忧中国人的凝聚力因少年兵事件更为增强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下图是1913年《时事画报》刊登的题为“女学渐兴”的时事画。它反映出
A.女学教育始于民国初期 | B.中国女权事业取得进步 |
C.中国教育实现男女平等 | D.新文化运动成绩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