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指出:“未有其民愚陋、怯弱、涣散、混浊,而国犹能立者……欲其国之安富尊荣,则新民之道不可不讲。……新之义有二:一曰,淬励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其所本无而新之。二者缺一,时乃无功。”梁启超强调( )
| A.新民之道是立国之本 | B.改造国民的素质 |
| C.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 | D.新文化的融合性 |
北宋著名学者李觏曾经指出:“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凡所以修身正心,养生送死,举无其柄。当是时也,释之徒以其道鼓行之,焉往而不利云云。”对此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 A.该材料揭示了儒学复兴的某种背景 |
| B.该材料将儒、佛对比,对佛学甚是推崇 |
| C.该材料反对儒学的伦理说教,陈义甚高 |
| D.该材料显示学者思考探索,试图改造儒学 |
桐城人方东树1825年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藏书满家好而读之,著书满家刊而传之,诚为学十之雅素,然陈编万卷,浩如烟海,苟学不知要,敝精耗神,与之毕世,验之身心性命,试之国计民生,无些生益处,此只谓之嗜好,不可谓之学。”这番话表明作者
| A.呼吁挽救民族危机 | B.提倡崇实学风 | C.潜心研究考据学 | D.主张文人藏书著书 |
《吕氏春秋·去私》中记载:“墨者必须服从巨子(墨家领袖)的领导,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这说明墨家思想
| A.与法家思想本质相同 | B.主张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
| C.力图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 | D.充满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 |
黄宗羲评价某先贤说:“先生之学,……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该先贤是
| A.程颢 | B.朱熹 | C.王阳明 | D.李贽 |
墨子主张“尚同”,认为天下大乱的原因是没有共同的“义”,这种主张作用与下列哪些思想家观点相似
| A.韩非子、董仲舒 | B.韩非子、孟子 | C.老子、董仲舒 | D.荀子、庄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