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与这场对话体现的观点最接近的是( )
| A.知识即美德 | B.认识你自己 | C.因信称义 | D.人非工具 |
19世纪末期电影传入中国,迅速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新式娱乐活动。中国人自己制作的第一部有声影片是()
| A.《定军山》 | B.《歌女红牡丹》 | C.《难夫难妻》 | D.《故都春梦》 |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一变化始于
| A.鸦片战争 | B.洋务运动 | C.戊戌变法 | D.辛亥革命 |
“火柴大王”刘鸿生回忆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厂、火柴原料厂以及在兰州办的西北毛纺织厂,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了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 刘鸿生在重庆的“大老板”是指()
| A.外国资本 | B.民族资本 | C.官僚资本 | D.商业资本 |
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迎来了一个“黄金时期”。下列表述,与当时民族工业发展状况相符的是
| A.轻工业有显著发展 | B.重工业逐渐衰落 |
| C.形成完整工业体系 | D.主要分布在内地 |
19世纪60年代,中国开始产生的新的经济因素是()
| A.洋务近代军用企业 | B.洋务近代民用企业 |
| C.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 D.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