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两次打断中国现代化进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与日本,现代化的最初历程十分相似。但不同的是,为了适应新的外部条件,日本吸取中国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很快地进行了自身调整,比较快地进入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并且学着西方列强的样子,通过对外扩张,满足了这种转型所需的资本积累。通过甲午战争,日本不仅强占了中国的台湾,还向中国索取了2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后来又逼迫中国交出了收回辽东半岛的3000万两白银赎金。……中国被迫开始向西方列强大举借债,而日本却用这笔战争赔款建立了现代化的八幡制铁厂和国民教育。
——荣维木《抗日战争与中国现代化的历程》
材料二 在全面侵华的8年间,日本占领了中国城市总数的47%以上,其中包括大城市的80%以上。这些城市聚集着中国几乎全部的现代化工业。这些工业,有的直接损毁于炮火之中,有的因战争而失去运转的条件导致关闭,有的被迫内迁损毁于途中。在沦陷区,日军不仅任意掠夺公私财产,还截留税收,把持金融,并建立起依附于日本的以掠夺中国资源财富为目标的殖民地经济体系。据1995年中国政府公布的数字,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直接财产损失是1000亿美元,间接损失是5000亿美元。
——荣维木《抗日战争的历史启迪》
材料三 1937年8月10日,松沪会战爆发前三天,就有146家工厂、重15000吨的设备,随同2500多名技术工人,在弹火纷飞下从上海向西部转移……1937年,后方仅有工厂63家,1938年增至219家,1940年为571家,1941年达到1138家。……与此同时,中国现代大学的内迁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此外,大批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投奔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通过与工农大众的结合,在参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建、发展与巩固的同时,也把现代文明的因素带到了中国最偏远、落后的传统乡村。
——陈勤《重估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原载于《中国改革》2005年第8期
材料四 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里,中国共产党在其领导的各敌后抗日根据地身体力行地进行着民主政治的实践,不仅普遍建立了“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还创造性地发明了“豆选”等民主选举的形式,让目不识丁的农民也有了行使自身民主权利的途径。在中国历史上,这是第一次把民主、自由等现代理念带到最偏远落后的传统乡村。这一时期是中共积累建政经验最丰富的一个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抗日民主政权实际上是建国后中共领导下的全国政权的一个雏形。
——杨圣清《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一,分析日本国家现代化的起步和加速与中国有什么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抗日战争为中国的现代化探索积累了哪些新的有利条件?
交通为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提供了便利。古今中外,人们都十分重视交通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公元前220年开始,(秦朝)建造了以咸阳为中心呈一巨大弧形向北面、东北、东面和东南辐射的一批称为驰道的帝国道路。在汉代,随着帝国的扩张,道路系统大为扩大。(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2009年5月2日,考古学家在宜宾县考察了始建于秦朝的五尺道。自秦以来,该处就是由四川到云南的重要通道。专家认为这段约350米长的道路保存完好,具备了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条件。(据《华西都市报》2009年5月5日第12版)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修建道路的影响。
材料二
表2 1870-1910年世界船舶吨位数(单位:百万净吨)
(根据刘宗绪《世界近代史》相关数据编制)
(2)根据表2概述1870-1910年世界航运业发展状况。利用表2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11所呈现趋势的原因。
材料三
1876年—1894年近20年的时间里中国境内修建约400多公里铁路。1894年——1911新建铁路约9000多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修建经营的约占41%;帝国主义通过贷款控制的约占39%;由中国人自己修建的仅占20%左右。
——摘编自[中国动力新时速 - 新铁百科]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94~1911年中国铁路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社会进步产生的影响。
材料四:
(4)根据材料四,较之1938年铁路示意图,2007年的铁路示意图有何明显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5)通过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交通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人类的经济画卷上,没有哪个细节能与货币脱离瓜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明代中叶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总量达到7000吨至10000吨,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出现大量“丝—银”贸易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社会经济条件。
材料二:
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大战愈演愈烈,几年间先后有40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76个国家提高关税率,导致出现了各种货币集团和经济集团。1933年6月,66国家在伦敦召开世界经济会议,试图稳定货币,实行关税休战,结果不但没有成功,反而使各集团之间的对立越来越尖锐。
——《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2)根据材料三,面对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各国采取什么政策。这说明当时世界市场存在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后来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材料三:
100元法币购买力图示
——(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3)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情况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材料四:
(4)材料四中的货币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它的发行有何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相关
“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应该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是在当社会变迁历史进程中出现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社会发生激烈的变化、由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时候所出现的社会整体性变动”——《中国社会转型期商人法律制度研究》
(1)按材料的观点,18—19世纪的欧美属于社会转型期。请从经济、政治方面的变化的角度归纳其转型的表现
(2)近代百年,中国的仁人志士为实现中国社会的转型,做出了不懈努力。20世纪初,在政治领域推动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是什么?从现代化的角度简要说明它在推动中国社会转型方面的意义。
(3)有人认为:“社会转型期一般是‘黄金发展期’,但也容易变成‘矛盾凸现期’。”转型时期的“矛盾凸现”往往是由于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社会贫富悬殊扩大所至。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什么?并简要评价。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站在时代前列,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 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上取得的主要思想文化成果有哪些? 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6分)
材料二
中共七大会场中共十五大召开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次会议在中共思想史上有何突出贡献?对20世纪的中国革命或建设分别产生了哪些影响?
人类历史经历了一个从分散的、局部的向整体的、全球化发展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观察下列图片
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500周年邮票史蒂芬孙制造的火车机车
(1)材料一这两幅图片所反映的是哪些重大历史事件?这些事件的相同影响是什么?
材料二有学者指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因为,有两种因素促使了这种变化……其一,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其二,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2)依据材料二,指出“技术上、体制上”这两种因素的具体含义。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材料三有人说: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时,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时,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时,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3)依据材料三,概括说明三十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和行动来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从中可以总结出哪些成功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