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地区久有蚕桑生产的历史,然而在清中叶之前养蚕户不过“十之一二”,“自同治初,人多植桑养蚕,辄获奇羡,其风始盛”。1878年苏锡常镇的生丝总量为355335斤,洋行四处派人收购。遂致“家家载桑,户户养蚕”,民间流行“养好花蚕发洋财”之说。这种“洋财”属于( )
A.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 B.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属经济 |
C.男耕女织的封建小农经济 | D.民族资本主义的附属经济 |
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理由是“上户自足,无假(借)官钱,而强与之,使出息。……名为厚民,实乃剥下;名为惠民,实有利心。”这是反对
A.方田均税法 | B.免役法 | C.青苗法 | D.保甲法 |
9世纪来华旅游的一位外国人写道:中国政府在众多公共场所立有一个长、高大约五公尺的四方石柱,柱面刻有易患的各种疾病、治疗药物及价格,什么病用什么药都记得清清楚楚。由此表明
A.药方摘自《本草纲目》 | B.政府重视医疗保健 |
C.唐代医疗水平高超 | D.唐代常出现流行病 |
写于南北朝的某书记载:“自晋宋以来,视□□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中的文字应该是
A.洛阳 | B.成都 | C.杭州 | D.广州 |
“譬犹从一大树中截枝分栽,别成一独立之新根干。”这形容的是
A.分封制 | B.王位世袭制 | C.郡县制 | D.六部制 |
19世纪中期形成的国际分工,其特点主要表现为
A.英国在对世界资源的配置利用上占据优势 |
B.欧美主要国家共同分享世界贸易中心地位 |
C.工业国的巨额投资引导亚非拉美生产方向 |
D.跨国公司成为推动国际分工发展重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