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
依据材料,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材料一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期之后,最初只是几个文明据点,但都依傍在大的江河流域或海岸边。后来成区成片,也先后出现过几个地域极为辽阔的大帝国。但那只是军事征服的结果,并没有内在的经济纽带相连结。而且,尽管有的大帝国能够地跨两洲、三洲,究竟还是限于那个地域之内,无法左右整个世界。只有资本主义产生之后,才第一次将世界连成一体。这是人类文明的大进步,大突破。
——《世界近代现代历史专题30讲》
材料二16世纪以后世界贸易集中地由地中海逐渐移向大西洋和西欧;1890年以后的几十年内,世界工业品集中产地又由西欧慢慢移向其他地区。……经济力量的转移,预示着新大国的崛起。这些新大国总有一天会对世界军事形势和各国领土施加决定性影响。
——《大国的兴衰》
材料三2001年10月17一18日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3届部长会议在上海举行,该组织21个成员国均派部长或代表与会。代表们围绕“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的主题,就推动贸易与投资、从全球化和新经济中受益以及促进可持续经济增长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达成广泛共识。
——《时事资料手册》
请回答:
(1)用事实概括说明“资本主义产生之后,……将世界连成一体”。(3分)
(2)根据材料二,16世纪以后新崛起的大国有哪些?举例说明1890年崛起的大国对世界的影响。(4分)
(3)除APEC外,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形成的区域性经济集团还有哪些?(2分)
(4)从材料二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3分)
从清末至共和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清朝嘉庆年间,英王遣使来华,意欲与中国建立外交、通商关系,嘉庆皇帝在给英王的“敕谕”中说:“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尔国王其辑和尔民,慎固尔疆土,无闻远迩,朕实嘉之。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也。”
材料二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威尔逊就中国提出收回山东权益的要求作了一个结论,他说:“我们参加世界战争,主要目的就要维持条约的神圣,中日两国既有一九一五年五月廿五日的中日协定于前,又有一九一八年九月廿四日换文于后,英法等国与日本所订的条约又有维持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利义务。在这种情形下,山东问题似无法变更!”
——《北洋军阀史》
材料三(1943年)美国和英国磋商,取消在华领事裁判权,“以增强中国对日作战的效能”。……美英取消1901年中国政府与他国政府,包括美国英国政府,在北京签订的议定书,……交还在中国的租界,放弃在中国领水内关于沿海贸易及内河航行之特权。
——《中国现代史》
材料四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关系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大事。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世界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3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的变化动地惊天。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同样需要一个更加改革开放、日益举足轻重、充满勃勃生机的中国。
——《中国对外开放新的里程碑》
(1)材料一主要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山东问题是怎样形成的。巴黎和会上以美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权益的态度,说明了什么?(3分)
(3)材料三主要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分析其原因。(2分)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融人世界经济主流的原因。(2分)
(5)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从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到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并主动融人世界发展的主流,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3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清代学术,超汉越宋。论者至欲特立“清学”之名,而文学并重,亦足於汉、唐、宋、明以外别树一宗,呜呼盛已!明末文衰甚矣!清运既兴,文气亦随之而一振。谦益归命,以诗文雄於时,足负起衰之责;而魏、侯、申、吴。山林遗逸,隐与推移,亦开风气之先。康、乾盛治,文教大昌。圣主贤臣,莫不以提倡文化为己任。师儒崛起,尤盛一时。
——《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一》
材料二(黄宗羲)尝谓明人讲学,袭语录之糟粕,不以六经为根柢,束书而从事於游谈。故问学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不为迂儒,必兼读史。读史不多,无以证理之变化;多而不求於心,则为俗学。故上下古今,穿穴群言,自天官、地志、九流百家之教,无不精研。
——《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七》
材料三(顾炎武)生平精力绝人,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所至之地,以二骡二马载书,过边塞亭障,呼老兵卒询曲折,有与平日所闻不合,即发书对勘;或平原大野,则於鞍上默诵诸经注疏。炎武之学,大抵主於敛华就实。凡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之属,莫不穷原究委,考正得失,撰天下郡国利病书百二十卷;别有肇域志一编,则考索之馀,合图经而成者。
——《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八》
材料四亡考自少喜从人间问四方事,至于江山险要,士马食贷,典制沿革,皆极意研究。读史读注疏,于书志年表,考驳同异,必详慎搜阅之,而更以见闻证之。
——王敌(注:王夫之之子)《大行府君行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康乾盛世时,清政府在文化教育方面推行的政策。(4分)
(2)依据材料二、三、四所述,指出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学风的共同点。(4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学风从正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哪些特点。(4分)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契丹人引马图
材料二: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及中原),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官、北面官),以国制(辽朝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议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辽史·百官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可得出哪些与契丹人社会生活相关的信息?
(2)材料二反映了辽的哪一政治制度?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辽实行这一政治制度的原因。
(3)联系所学知识,评价辽实行这一政治制度的历史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 |
材料一:
契丹人引马图
材料二: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及中原),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官、北面官),以国制(辽朝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议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辽史·百官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可得出哪些与契丹人社会生活相关的信息?
(2)材料二反映了辽的哪一政治制度?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辽实行这一政治制度的原因。
(3)联系所学知识,评价辽实行这一政治制度的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