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业生产上,用生长素的类似物萘乙酸诱导无子果实的效果比用天然的生长素要明显,其原因是
A.萘乙酸成本低,用量大,而用吲哚乙酸成本高,用量少,影响效果 |
B.萘乙酸分子上有两个发挥作用的基团,而吲哚乙酸分子上只有一个作用基团 |
C.植物体内没有分解萘乙酸的酶,可长时间发挥作用,而植物体内有分解吲哚乙酸的酶,所以,吲哚乙酸不能长时间发挥作用 |
D.萘乙酸化学性质稳定,不易挥发,可长时间发挥作用,而吲哚乙酸化学性质不稳定,不能长时间发挥作用 |
下列关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裂间期有DNA和中心体的倍增 |
B.分裂间期DNA含量和染色体组数都加倍 |
C.纺锤体形成于分裂前期,消失于分裂后期 |
D.染色单体形成于分裂前期,消失于分裂后期 |
埃博拉病毒为一种人畜共患的单链RNA病毒。下列有关该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埃博拉病毒遗传物质中的嘌呤碱基数不一定等于嘧啶碱基数 |
B.埃博拉病毒可在小鼠的肝脏细胞悬液中大量增殖 |
C.可在患者的血液、唾液、汗液等内环境成分中检测出埃博拉病毒 |
D.与HIV病毒一样埃博拉病毒也容易发生基因突变 |
下图是探究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因素时获得的实验结果。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MN时期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为无氧呼吸 |
B.与M点相比,N点时酵母菌种内斗争更为激烈 |
C.酵母菌种群数量从P点开始下降的主要原因除营养物质大量消耗外,还有酒精浓度过高,培养液的pH下降等 |
D.图示时间内种群的年龄组成变化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
欲获得能稳定遗传的优良品种,某生物育种小组用基因型为Dd的玉米用两种方法进行育种试验,第一种育种方法为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第二种育种方法为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上述两种育种方法所遵循的原理为基因重组 |
B.上述两种育种过程中,子代的基因频率始终不变 |
C.通过上述两种育种方法所得的F2中Dd的频率相等 |
D.第一种育种方法比第二种育种方法的育种效率更高 |
正常情况下,同一动物体中染色体组数一定相等的细胞是()
A.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细胞 |
B.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细胞 |
C.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细胞 |
D.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