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暮下的刀锋
凸凹
①酷暑之下,他仍着一袭草绿的建设服,前胸是污渍,后背是汗碱,下身是土色的粗布裤子,两只裤腿挽到膝盖。他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后架上绑着一个乡下才有的窄长板凳,车把上挂着一个工具袋。知道我在注视着他,便朝我一笑:“磨剪子磨刀不?”平时并不弄刀切菜的我竟说:“磨。”
②我住一楼,很快就又走出门来。见他已骑在窄凳上,工具整齐地摆在脚下,可见他是个成熟的匠人。
③我拿出的两把刀虽经年使用,因勤于擦拭,刀面光洁,夕照之下,能映出人影。心里说,其实是无须磨的,不过是照顾一下你的生意而已。他接过刀去,顺刀刃斜睨了一下,笑着说:“您这两把刀,虽光亮唬人,却都还没有开刃呢。”我说:“这怎么可能?”他说:“您看,这刀身与刀刃一样厚薄,手指头放在刀刃上用力摁一下,也不过是一道白印,不信您试一试。”一试,果然没有锋利感觉。
④A他将其中的一把抵在窄凳一端的匝柄之上,再用皮环缚住刀尾并蹬在脚下,使其牢靠,然后施以锉刀,一点一点地锉去刀刃上多余的部分。其实,窄凳的一端就安着一盘砂轮,但他居然舍轻就重,用手。如此做来,这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便表现出不耐烦,说:“干吗不用砂轮?”他憨然一笑,说:“您这把刀是合金做的,钢口是脆的,一上砂轮,会崩出豁口。”我还是不能信服,便问:“你们磨刀的是论件数,还是论工时?”他说:“论件数,一把4块。”说完,他好像明白了我问话背后的含义,脸不禁红了。我看到了朴实的模样,便心生一丝惭愧,说:“就依你。”
⑤刃开过之后,他从工具袋里拿出一块中间凹陷的磨刀石,不紧不慢地磨了起来。磨过一个光景,他便斜眼看一看刃口,并用手指在刃上试一试,再接着磨下去。我觉得那刀口已足够锋利了,但他还是觉得不到火候,一系列的动作不断反复。其间,因为离得近,更看出他皱纹绵密皮糙骨瘦,我便真切地说了一句:“差不多就行了。”他说:“我自己知道行与不行,您尽管去忙,不必等。”
⑥这把刀终于磨好了,夕照之下,刀锋闪闪生光。看了一眼另一把刀,我不禁笑着摇了摇头。拿过刀来,他也笑着摇了摇头,说:“还是一把合金做的。”他把刀固定在窄凳之上,还是重复既有的程序和动作。我真的有些不耐烦,转身走了,把刀和人遗弃在那里。
⑦人在家里,却总是时时地到临街的后窗旁看一眼那人。B那个人专注地工作着,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脸上,慢慢收敛,已看不见他的脸色,只有身姿还在,一如剪纸。
⑧知道他快完成工作了,我便出门。掏出10元纸币给他付工钱,“不用找了。”我说。他坚决把2元毛票塞进我兜里,说:“8块钱是我的手艺,10块钱就是人的贪心了,我一辈子最恨的就是贪。”
⑨他表情严正,我内心欢悦,情不自禁地学起了《红灯记》里的一句喊:“磨剪子来——戗菜刀——”
⑩邻人被惊动,纷纷拿刀出户,匠人有了新的商机。没想到他满脸惊慌,推车欲走。我说:“到手的生意都不做,您这是为什么呢?”他说:“天都黑了,看不清物件了。”我说:“不是有路灯吗?”他说:“我眼神不济,灯光下看东西是模糊的,会磨不好。”便仓皇骑远,一如逃。
⑪最先来到的是县中张老师。我便把磨刀的经历与他言说。听完叙述,他感叹道:“这就是小人物的可爱了——小人物不趋时、不趋利,他们不怕辛劳,只怕欺心,这叫什么,这叫轻贱者往往品重,位卑者往往德高。”
⑫我回味着张老师的感叹,在路灯下不停地踱步。我发现,夜色越深灯光越明亮,好像能穿透躯壳照进内心,亦如薄暮下的刀锋。
(摘自《读者》2013年第8 期,有删改)以“磨刀人”为中心梳理文章情节,根据所给的短语形式填空。
试刀锋 →→ 磨刀锋 →→ 拒商机文中的磨刀人具有怎样的品性?
文中有两句画线的句子,请选择其中的一句进行赏析。
选句,说说文章末“我发现,夜色越深灯光越明亮,好像能穿透躯壳照进内心,亦如薄暮下的刀锋。”句的作用
联系课文,结合你的知识积累或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句子“轻贱者往往品重,位卑者往往德高”的理解。
关于“方言和普通话”的主题阅读
一、民间的声音
关于“宁波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帖:
1楼:昨天跟5岁侄子一起吃饭,居然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会讲宁波本地话。再看看16岁的儿子,也是在宁波土生土长的,比堂弟好点,还会说几句宁波本地话,但那种老宁波的俚语是一点不懂了。儿子还说,他的同学和他也差不多。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
2楼: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里也讲普通话,现在很多宁波话她连听都听不懂了。
3楼:方言还能活多久?那要看我们还能活多久!
4楼: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但也没什么可惜的,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5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宁波话太土,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
6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
7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宁波话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8楼:文物也有文化价值,但是现在不是只能欣赏吗?甲骨文更有文化价值,难道现在还用甲骨文写字吗?
(摘自宁波某论坛,有删改)
二、学者的言论
①“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 ——钱乃荣(著名语言专家)
②“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程乃珊(著名作家)
③“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 ——封新城(《新周刊》执行总编)
④“新时代的曙光照进了方言。方言不是时代的对手。其实,谁又不在时代面前被揍得鼻青脸肿呢?”“方言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语言和语言之间较量的结果。全球化的年代,必须要有一种公共语言交流。” ——敬文东(文学博士)
⑤“我们的态度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保护方言。”——陈章太(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引自互联网)第一则材料中“宁波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由什么现象引发?
下列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中,哪一项不符合材料原意()
孩子缺少讲宁波话的环境 B.全球化时代需要公共语言交流
C.学校教育不重视方言教学 D.宁波话比较土外地人不容易懂统观材料,方言具有哪些价值?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
如何走出“方言困境”,正确处理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的关系,有人提出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有人提出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有人提出工作普通话,生活宁波话。说说你的想法,并运用以上阅读材料的有关内容作适当阐述。
人人可以创新
①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创新。
②学生在学校就是学习,似乎谈不上创新。如果要说创新,那是指少数有才能的孩子,
写了小论文,有了小发明、小革新,可以到成人世界里去比较一番。这是过去的概念。当然,这个概念也不错。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我们的学习也真的具有创新的意义,我们何不把它揭示出来呢?如果揭示出来,我们的认识也就升华了,发展了。
③一般来说,我们的所想所做,对本人来说,有新的意义、新的认识,这就进行了创新。我们独立解出了一道题目,对新的现象进行了解释;独立作出了某个判断,添加了一个括号,有了新的思考、新的意思,都是创新。
④与成人相比,大多数学生的创新是内创新,是与自己的认识来比较的。比如,一个学生通过剪剪拼拼,认识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对于他来说是新的。这样,他实际上进行了创新活动,有了创新的成果——这一成果对人类来说,虽早已经被发现,但对他本人来说却是新的。反之,对成人来说,我们通常强调的创新是外创新,它指对现实社会来说,得出了有用的新结果,认识了新事物。
⑤创新的意义重在过程。在创新中,我们得到了认识的成果。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经历的种种探索,则可以给自己全方位的收获。比如,学生在做一个课题:考察蜗牛有没有眼睛。考察的结果可能并没有一致的结论,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学生十分投入地用自己所有的知识去学习,去探寻。这一过程获得的不仅有许多新鲜知识,更有着能力和态度。而对成人的创新,人们更关心的是结果。而且学生的创新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条件下进行的,比如有教室、教师和教学设备的支持,也有着明确的教育教学目的,这与成人创新有着明显的区别。在人自我实现和意识下进行的。而自我实现是所有人类的共同需要。正因为如此,即使是学生,也是人人可以创新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说:“例如,一名妇女,她是没有受过教育的、贫穷的、完完全全的家庭妇女和母亲,她所做的工作没有一件是创造性的,然而她却是奇妙的厨师、母亲、妻子和主妇……她是个完美的女主人,我从她那里以及像她一样的其他人那里学到:第一流的汤要比第二流的画更有创造性。”
⑥据此,我们可以推知:人人可以创新,至少是人人可以思考。我们从创新的高度来看学生是天生的创新者,就会进一步解放思想,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作者认为“人人可以创新,至少是人人可以思考”的理由是什么?作者提出这样的观点有何现实意义?
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第⑤段画线句“第一流的汤比第二流的画更有创造性”。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文中说“我们独立解出了一道题目,对新的现象进行了解释……都是创新”。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下面四个选项不属于作者所说的创新的一项是()
A.勇于思考,大胆、积极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 |
B.善于多角度恩考问题,大胆提出与老师不同的意见。 |
C.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实践中不段去获得新知。 |
D.做题时可以参考标准答案,以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
大地的声音
秋虫唧唧的叫鸣,把个初秋的夜晚闹腾得丰腴而清凉。
不是一颗枯叶上的露珠,我也沉浸于如此浓稠却又轮廓分明的夜晚——像是有人握着橹,在墨绿色的水面摇落起一片一片珍珠似的水声。一整个夏天,就是在它们的鸣叫声中过去了;我经历的那些不算短的岁月,就是在它们的鸣叫声中过去了。那些唧唧声,好似就是时间的一种比较具体的呈现形式。我实在是太粗心大意了,近三十个夏天,竟被我故作大方地一掷而去——我没有一次认真地聆听那些动人的唧唧声。直到这个晚上,我才坐在一方池塘边,平心静气地聆听了一次那来自山野和草木间的小提琴交响曲。
繁星一般密集的鸣叫声,从池塘对面的一叠浓墨泼就似的小山里和岸边的草丛中源源不断地传诵出来。
唧——唧——啾——啾——
此起彼伏,高低错落,远近有致。A
初闻其声,以为杂乱无章,重复无趣,只是风吹草动惊起的回声罢了。但倘若把眼睛闭起来,你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多么美妙的世界了——安详的大地,就如一架巨型琴键,而那些不甘寂寞的虫子呢,都是一些技艺绝佳的琴手,或避于一片树叶下,或站在一块爬满了青苔的石头上,或攀在一根草茎上,对着渺远的夜空,优雅发声,忘乎所以地尽兴弹奏——但我总是在它们的声息中,闻见了那么一点淡淡的哀戚和愁绪。我想,这大概是因它们把自身的生命体悟也融进了曲子吧,更或是命运逼迫它们用身体发出唧啾之声的呢。
可这样的比喻总是有些欠妥——它们的鸣声,是那般有序,节奏分明,层次丰富,像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又像是来自深沉的大地。
B是在低声祈祷吧,是在高声歌唱吧,是在朗诵诗篇吧,是在念诵经文吧,是在呼朋引伴吧,是在促膝长谈吧……有那么一个时刻,我躺在池塘边湿漉漉的既做绿化树的围栏又充作了坐骑的条凳上,双手情不自禁地和着那隐秘的节奏,在空气中像音乐指挥家那么划动起来——那些音乐竟惊奇地在我的手臂和呼吸间流动起来;那些音乐,像低垂的夜幕里极柔和的云朵;更像来自我的身体,我的灵魂。
我在一处草丛边蹲下来,捕捉到了两首独奏曲——它们分别来自两只我并未发现身影的促织——啾——啾——我学不来它们的叫声。我莫名的惊诧,继而又莫名地激动起来。C我感觉天与地在此刻与我离得特别近,我就像一个睡在襁褓中的婴儿,在旋律优美的摇篮曲中,抵达天堂。
我心底还是无比清楚的,那鸣声,分明是生命的歌声,是生命的象征,是生命的旗帜——是大地的声音。D
不止是那池塘对岸林深叶茂的山林,只要是那些没有被水泥覆盖和倾轧的泥土里,夏秋时节,就会有虫子们的歌唱和伴奏;这无言的故乡,就生长着无数生命。即使是那些密实而堡垒森严的水泥地之下,也有生命在无声活动;即使是干净而空荡的水泥地之上,那些哪怕是仅仅落得下一粒草籽的小小坑洼里,也会有精瘦的绿色,可怜巴巴地冒出来呢。
我知道,很多虫子的生命仅止于夏秋两季。秋天一过,它们要么深入泥土预备度过一个漫长的冬天;要么连同它们飘荡在草木间的歌声和一缕精魂,化成了那么一小点泥土。生命究竟是短暂的,可它们用歌声构筑的那个音乐世界,是多么宽广啊——整个世界,都变成了它们的舞台,大地万物,都变成了它们的听众。不仅是包括我在内的人,就是那些树木与月儿,也都静静地聆听着那生命精彩的绝唱。
虫子们的精神世界,真是海阔天空。
歌者的一生,哪怕繁华落尽,却仍然余音不绝。“秋虫唧唧的叫鸣,把个初秋的夜晚闹腾得丰腴而清凉。”你觉得“闹腾”一词具体表现在文中哪些地方?请从相关语句中选出关键词来回答。
“我又想它们到底为何要这么不辞辛劳地夜夜长鸣呢?”这句话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应放于文中ABCD中哪一处较为合适。
“竟被我故作大方地一掷而去——我没有一次认真地聆听那些动人的唧唧声。”“那些音乐竟惊奇地在我的手臂和呼吸间流动起来。”这两句话中的“竟”所包含的的情感是否相同?请联系上下文做简要分析。
联系上下文说说我视那鸣声为生命的象征的理由。
根据链接材料,结合本文内容,说说虫子们拥有一个怎样的精神世界。
[链接材料]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济慈
四年黑暗的苦工,一月日光中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那种钹的声音能高到足以歌颂它的快乐,如此难得,而又如此短暂。——法布尔
鲁南的月光
孙继泉
①月亮一出,深色的天幕就淡去了,就像主角的出场让我们忽略了背景。
②这是一个满月。它穿透夜晚凉凉的空气直抵地面,我们便沐浴在如水的月光里了。山、树也如清水浸润般的朦胧了。很静。却有响声。静似乎成了声音的出处,声音却也成了静的参照。声音怪得让你无法辨别。它源自哪里?大约是大树上枯掉的树枝白天被风掀得翘起来,现在,风停了,它试着重新躺好,却将下面的一根细枝压断。一只夜行的刺猬踏翻了一块石片。一只鸟惆怅或兴奋地哼叫了一声。一片刚刚在夜露中舒展开的莴笋叶子轻轻地和它旁边的一片摩挲了一下。昆虫推动土块的声音,它们噬咬食物的声音……这些声响给人带来种种幻觉,因为自然中的天籁和人类的声音有时简直难以辨别。空气清新、爽洁,因为它混含着大地的呼吸,因为大地苏醒了———白天,你再到这片野地里来,就会看到河溪欢快流淌,青草绿蔓沟崖,野花开遍山岗,路边的梧桐树正开着一树紫色的花朵,在微风中播散甜甜的香气。
③营养学家说,你想吃什么的时候,说明你身上正缺少含有这种元素的物质。我们翻过十几座山头,来到这个荒僻的山村,走进这片照彻心灵的月光,在月光下欣喜和感动,我想正是因为我们久违了这样的月光。城市里没有月光。我们就是从那个嘈杂的地方出来寻找月光的。
④村子就在这个山岭下边,它静卧在一个山凹里,如山间湿地里冒出来的一朵灰色的蘑菇。这是鲁南山地中的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此刻,几扇窗子染上蜡黄的灯光,隐隐地透着人间生息。我们从村里出来的时候,就经过这样的几户人家,隔着矮墙,我们听到什么木质器具碰撞牛槽的声响,甚至还能听到牛的咀嚼。一股浓烈的混合了草料、牛粪的气味荡溢过来。这个村子里,几乎家家养牛。在这样的山村,牛最有用处。牛在他们心中的地位仅次于土地。牛在院子里吃草,人在屋里说话,白天要做的事情,得在晚上定好。从墙外听着,他们说话的声音就像他们家的低功率灯泡透过不常擦拭的蒙尘的玻璃送过来的灯光一样轻柔。什么样的语气这么滤出来之后,都会失去硬度和躁性。因此,多么冰冷的吩咐、多么尖锐的争吵我们听起来都有了几分韵致。在一个窄巷里,我们迎面碰上一个小女孩,她去串门,或者去送还邻居的一样什么家什,她在离我们几步远的地方犹犹豫豫,躲躲闪闪,似乎她已经感觉到我们不是村里的人。我想我们一定让她有点拘谨和惊慌。
⑤村里的人没有专门出来在月光下散步的,因为他们就生活在月光里。阿凡提面对智慧和财富不假思索就拿起了财富,因为他最不缺的就是智慧。月光对于他们,仅仅就是照明的作用。他们能够就着月光,找回白天丢在地里的一张铁锨,或者拽一把明早引火的烧柴,免得被露水打湿。在月光里,他们有一种不事张扬的满足。不满足的或许是一个山中少年,他正在那方有灯的窗下发奋苦读,梦想着走出这个被山岭环绕的村子,走向灯光闪烁的城市。直到被飘荡在柏油路面上的浮尘遮蒙了心肺,被城市霓虹灼伤了眼睛,直到自己如一条游荡在水源被污染的河流里的鱼,再回头寻找许多年前的月光。
⑥而我们,也许已经不知不觉地将自己像一根人参续进了药酒里,在窖制一种新物质的同时失去了自己,而且苦于找不到还原的办法。其实,任何干裂的东西都要在雨中滋润。任何破碎的东西都要让飞鸟缝合。那脏污了的,非得在月光中浸泡,在蛙声里揉搓,在菊香里熏染,在秋风里吹晾,在雪野里漂洗……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说“城市里没有月光”?
第④自然段“什么样的语气这么滤出来之后,都会失去硬度和躁性。”一句中,“滤”字有何表达效果?
文章安排我们在月色下碰到一个小女孩的情节有何深意?
谈谈你对第⑥自然段画线句含义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