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中国文化一个最首要的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性情化”。什么意思呢?就是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在性情和情感方面是最发达的。性情是属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之间的,而情感是属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当然有时我们并不严格区分两者。
性情乃是由心而发,由“心性”而生。这种性情是独立的、自我欣赏的、悠闲自得的,然后外化为各种自然的事物上,使这种性情显得更加精微、更加深刻。例如,只有中国人才有“梅兰竹菊”这样精致高雅的性情的外化物,梅之凌霜傲骨、兰之清逸雅致、竹之高风亮节、菊之淡泊不拘,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独立的性情人格。中国的诗是抒情的,中国的画是写意的, 中国的琴是直达心灵的。梅兰竹菊自有其精神,琴棋书画自有其性情。中国人的饮食也是最丰富和最讲究的,中国人讲究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中国人饮茶叫“品茗”,而西方人却是“喝茶”。只有带着性情才能是“品”,而满足生理就只能叫“喝”了。中国的陶瓷之所以精美,是因为它和制作者的情感是一一对应的,是带着性情、带着神韵的。中国之所以有精致的刺绣,也是因为其中蕴涵有中国人精致的情感。中国的景观、建筑、亭园,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精微雅致的性情和情感。中国人的审美观是性情化的: 当一个事物和一个人的性情、 心性和心灵相通的时候,便产生了中国式的美,也只有这时才产生中国式的美。
如果我们把中国文化的这种“性情化”放到世界文化中去比对,就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了。就世界文化而言,可以分别以西方、印度、中国为标志,基本上划分为三大类型,它们反映的文化特性分别是“物性”、“神性”和“人性”。
西方文化将“物性”表现得非常极致,他们的物质文化可以非常发达,而物质文化的手段——科技,也相应的可以非常发达。西方设计的许多制度特征也是“物性”的,尽量排除人的情感因素。西方所说的“自由”是指人身及其行为的自由,而中国人的自由更多是“心性”的自由。西方文化的“物性”更多的是满足人的生理上的需求。
印度文化则将“神性”表现到了极致。这里的神性指的是人的“精神”上的最高程度。佛教就是在印度诞生的。但西方也有宗教如基督教,为什么我们只把印度文化称为“神性”的呢? 因为只有佛教才要求将人的精神提高到最高的境界,要求人抛弃世间的一切俗念,那就真的是“纯精神”的了。印度文化的“神性”满足人的精神和信仰上的需求。
中国文化则将“人性”表现到了极致。我们经常说“人性化”,其实真正的人性化就是人的心情和情感达到最愉悦的状态。中国文化的“人性”是性情化的,它从根本上满足了人的心理上的需求。而且,中国人似乎也最追求这种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这种情感和心理需求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同时又高于生活,但没有到达印度神性文化中超脱世俗的、纯精神的层面。
(选自《人民文摘》)
下列关于“中国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在性情和情感方面是最发达的,中国文化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性情化”。 |
B.中国文化中的诗、画、琴分别是抒情的、写意的和直达心灵的,琴棋书画自有其性情,梅兰竹菊自有其精神。 |
C.中国文化最大程度地表现了“人性”,而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化的标志,就是人的心情和情感达到最愉悦的状态。 |
D.中国文化中性情化的“人性”从根本上满足了人的心理上的需求,中国人向来最追求这种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性情与情感并不相同,性情是属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之间的,而情感是属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但我们有时分不清彼此。 |
B.中国人对饮食讲究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中国人带着性情饮茶,谓之“品茗”,而西方人则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而“喝茶”。 |
C.世界文化可按照它们分别反映的“物性”、“神性”和“人性”的文化特性,分别以西方、印度、中国为标志,基本划分为三大类。 |
D.中国人性情化的情感和心理需求,既和生活紧密相连,又高于生活,但是还没有到达印度神性文化中超凡脱俗的、纯精神的层面。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有“梅兰竹菊”这样精致高雅的性情的外化物,梅、兰、竹、菊各自的风格特点,对应着中国人独立的性情人格。 |
B.中国的陶瓷精美,是因为陶瓷和制作者的情感是一一对应的,中国有精致的刺绣,也是因为其中蕴涵有中国人精致的情感。 |
C.性情由“心性”而生,且是独立的、自我欣赏的、悠闲自得的,因此外化之物能使这种性情显得更加精微、更加深刻。 |
D.我们只把印度文化称为“神性”,是因为只有佛教才要求将人的精神提高到最高的境界。而佛教就是在印度这个国家诞生的。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冻土是指温度在0℃以下,含有冰的各种岩土和土壤。冻土可分为短时冻土(数小时至半月)、季节冻土(半月至数月)和多年冻土(数年至数万年以上)。全球冻土的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50%。我国多年冻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2.3%,为世界第三位,而高海拔多年冻土面积居世界之首。
冻土是一种对温度极为敏感的土体介质,含有丰富的地下冰。因此,冻土具有流变性,长期强度远低于瞬时强度的特征。冻土现象有很多,有热融滑塌、热融沉陷、热融湖、融冻泥流、冻胀丘、冰椎、石海和石流、石冰川等,以热融滑塌、暖季时发生的隆胀丘最具特色。
占陆地面积的25%的数年至千百万年不化的多年冻土又称永久冻土,其上层是夏融冬冻的活动层,下层是终年不融的多年冻结层。多年冻土是寒冷气候(年均气温低于-2℃)区的产物,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地基类型之一。
与俄罗斯西伯利亚、美国阿拉斯加的多年冻土有很大不同,青藏高原的多年冻土大多属于高温冻土,极易融化下沉。20世纪70~90年代,青藏高原的季节冻土、融区及岛状多年冻土区的地温升高了0.3~0.5℃,连续多年冻土区年平均地温升高了0.1~0.3℃,年平均地温在0~0.5℃的地温带中,冻土正在迅速变暖和变薄,多年冻土消失速度较快。期间,青藏高原的冻土在天然状态下北界向南退化了0.5~1.0公里,南界向北退化了1~2公里。而在多年冻土分布的南北界,公路两侧50米范围内和路基下,冻土的退化速率明显高于天然条件。
数值模拟和区域模拟试验证实:随着全球气候的转暖,多年冻土也会发生强烈的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国际间政府合作组织(IPCC)2001年发布的预测报告称,全球表面温度在1990~2100年间将升高1.4~5.8℃,而青藏高原的升温将高于全球平均值。以青藏高原未来50年气温升高2℃来预测,处于极不稳定和不稳定地温带,特别是其中高含冰量地段的多年冻土将会退化乃至消失。
下列关于“冻土”有关知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冻土是指温度在0℃以下的各种岩土和土壤,一般可分为短时冻土(数小时至半月)、季节冻土(半月至数月)以及多年冻土(数年至数万年以上)。 |
B.地球上冻土的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50%,其中多年冻土面积占陆地面积的25%。我国高海拔多年冻土面积居世界之首。 |
C.冻土流变性和瞬时强度远低于长期强度的特征,是缘于冻土是一种对温度极为敏感的土体介质,含有丰富的地下冰。 |
D.冻土现象种类繁多,有热融滑塌、热融沉陷、热融湖、石海和石流、石林、石冰川等,以热融滑塌、暖季时发生的隆胀丘最具特色。 |
第四段中加点的词语“不同”是指
A.与俄罗斯西伯利亚、美国阿拉斯加的多年冻土相比,青藏高原的多年冻土大多属于高温冻土,极易融化下沉。 |
B.与俄罗斯西伯利亚、美国阿拉斯加的多年冻土区相比,青藏高原的季节冻土、融区及岛状多年冻土区的温度更高。 |
C.与俄罗斯西伯利亚、美国阿拉斯加的多年冻土相比,青藏高原的冻土正在迅速变暖和变薄,多年冻土也在以很快的速度消失。 |
D.与俄罗斯西伯利亚、美国阿拉斯加的多年冻土相比,青藏高原的多年冻土在天然条件下的退化率远远低于人为影响的退化率。 |
下列各项中与原文内容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中国高海拔多年冻土即永久冻土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其面积为世界之首,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地基类型之一。 |
B.由数年至千百万年以上经久不化的冻结土层构成的永久冻土,是年均气温低于零下2℃的寒冷气候区的产物。 |
C.在全球气候转暖的背景下,我们通过数值模拟和区域模拟试验,证实了多年冻土会随地球上温度的升高而发生强烈的变化。 |
D.据IPCC预测报告称,1990~2100年间由于温度升高,青藏高原处于地温带高含冰量地段中的多年冻土将会退化乃至消失。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用生命物质回报母亲
一位18岁的残疾女孩一直被母亲照料着。电视台的记者采访她,问她有什么心愿,她说:“我有一个最大的心愿,可惜永远实现不了,可是我依然想说出来——我想做我妈妈的妈妈。”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这样的话,我也就可以有机会有能力,像母亲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好好照顾妈妈,就像妈妈照顾我一样。”这是一个感人的但也实现不了的愿望,但女孩不必为此而遗憾,因为医学证明,母亲在养育了你的同时,你也就在免疫和战胜疾病方面悄悄地回报母亲了。
早在1996年,美国波士顿的塔夫茨大学医学院的戴安娜•W•比安奇就发现,即使在胎儿离开母亲后多年,其干细胞也还长期地留存于母亲的血液中。这是什么原因呢?是胎儿对母亲依恋之深,还是另有原因?后来的研究发现,如果母亲越体弱多病,胎儿的干细胞就越多。他们是在帮助母亲吗?经过多年的研究后,现在可以说是了。胎儿把干细胞留在母体内是为了有一天能非常自然地帮助和回报母亲,主要是帮助母亲战胜疾病。
美国的比安奇等研究人员获取了养育了男孩的患病母亲的疾病样本,确认这样的样本查出了Y染色体(只有男性胎儿才有),并分离出了胎儿的细胞。这就说明任何母体内的男性细胞都是来自其儿子。同时又确认了这样的男性细胞是从母亲血液中迁移到母亲患病部位的,而且在病变部位形成了新的健康组织,包括胸腺、肝脏、和子宫颈等部位。这表明胎儿干细胞在修复这些病变组织和治愈疾病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新的研究发现,胎儿回报母亲最令人吃惊的是其干细胞可以穿过母体的血脑屏障。所谓血脑屏障是大脑毛细血管与神经细胞交换物质的地点,一般情况下很多物质难以通过大脑的毛细血管壁而进入大脑,但是胎儿的干细胞却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一旦进入大脑后,这些胎儿干细胞就可以分化成长为成熟的各种脑细胞。
比如,胎儿干细胞可以成为成熟的神经细胞,在大脑中传递信息或把信息传递到全身。还有的胎儿干细胞可以发育成大脑中的胶质细胞(包括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等),它们起到支持、营养和修复神经细胞的作用,神经胶质细胞还参与血脑屏障的形成。因此,母体内胎儿干细胞将成为治疗母亲老年痴呆的重要基础。
只是,迄今在母亲血液和其他器官中发现的胎儿干细胞数量还比较少,而未来的研究就是要发现到底有多少胎儿干细胞能进入母亲的大脑和其他器官,怎样发现和挖掘它们的潜能,并促使它们在病变部位迅速生长为同一类型的细胞。
所以,母爱如山,母恩难以报答,但是作为自然规律,儿女总会以不同的方式回报母亲,比如把自己的干细胞存到母体内。因此养育孩子并不仅仅只有投入和付出,还有孩子的回报。从这个意义上讲,做母亲总是值得的。
文章最后一段说:“做母亲总是值得的”作者这样说的依据表述最准确的一项()
A.胎儿会把细胞留在母体内,帮助母亲战胜疾病,增强免疫力。 |
B.母亲养育孩子并不仅仅只有投入和付出,还有孩子的回报。 |
C.母爱如山,母亲养育孩子主要是出于爱和责任,并不希求孩子的回报。 |
D.母亲把孩子养育成人后,孩子也会用同等的爱回报母亲。 |
对胎儿可以用自己的干细胞回报母亲的原理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母亲越体弱多病,胎儿的干细胞就越多。 |
B.胎儿干细胞留存在母亲的身体中,说明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同时,也是为了有一天帮助母亲战胜疾病 |
C.胎儿的干细胞可以穿过母亲的血脑屏障。 |
D.胎儿的干细胞留在母亲的血液中,一旦母亲的哪个部位发生病变,这些干细胞就会迁移到患病部位,并在病变部位形成新的健康组织。 |
以下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第一段“但女孩不必为此而遗憾”是说,根据目前最新的科研成果,女孩的心愿完全可以实现了。 |
B.既然胎儿会把细胞留在母体内,帮助母亲战胜疾病,增强免疫力,那么,母亲要想长寿必须多生多育。 |
C.由于胎儿干细胞可以成为成熟的神经细胞,起到支持、营养和修复神经细胞的作用,所以,生育过孩子的母亲是不会患上老年痴呆症的。 |
D.到底有多少胎儿干细胞能进入母亲的大脑和其他器官,怎样发现和挖掘它们的潜能,并促使它们在病变部位迅速生长为同一类型的细胞将成为未来科学家研究的主要内容。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下次大地震何时发生
杨孝文
2005年印度尼西亚发生里氏8.5级的大地震,不仅给当地而且给邻国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幸运的是,这次震中并不在人口稠密地区,否则人员伤亡将难以估量。这也正是地震学家们最担心的事情,300年前美洲西海岸发生过一次里氏9级的超级地震,将来这样的地震也肯定会发生,问题是,下一次超级地震何时发生?
大地一连震动了好几天,当地的村庄被海啸吞没,海水退去,人们在森林里竟然发现了一条搁浅的鲸鱼!这样的故事曾经被当作是土著人的神话传说,但现在地震学家们表示,这其实是土著人对发生在1700年1月26日美洲西海岸的那次里氏为9级的大地震的准确描述。
就在那次地震发生10个小时后,大洋底部产生的海啸袭击了日本,当时的记录竟然如此完整,几年前科学家们根据这些资料找到了那次大地震发生的准确时间和震中!它就在范库弗岛附近。地震发生后,一切归于平静,接着,一代又一代土著人开始流传起当时的情景。克拉拉姆部落成员乌尔梅尔在1925年告诉一名人类学家:“河水变咸了,山谷也涌进了海水,天气奇冷,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冻死。”科学家们现在知道了,那次灾难发生在大约300年前,是发生在北美洲的第二大地震。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人们想知道:下一次“大地震”何时发生?
一代又一代的地质科学家都想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虽然直到现在也没有人取得成功,但科学家们并没有退缩,许多国家也加大了对地震预测研究的投入。加拿大地质勘测调查机构的地震学家加里•罗杰斯表示,未来地球上的某个地区肯定会发生级别相当于1700年的那次超级地震,如果研究人员能够准确预测地震的话,就可以拯救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在加拿大土著人的传说中,她让自己的两个孙子跑到山顶上,以免被海啸吞没。可是,对地震学家来说,这样的预感只会出现在他们的梦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要想找到预测地震的办法,就必须脚踏实地、一代接一代地进行研究。
在中国,研究人员一直希望通过动物或昆虫在地震发生前的异常行为来预测地震;在美国,研究人员希望通过岩石受压变形后的形状来预测地震;日本科学家则在利用电脑技术分析地震的活动性。可是,直到现在,他们也没有找到一种可以预测地震的好方法。1993年,美国地质勘测机构的科学家认为,他们逮到了一条“大鱼”,于是警告帕克菲尔德地区的居民,几天之内当地发生地震的可能性高达37%。可是,最后的结果是虚惊一场。俄罗斯科学家弗拉迪米尔•波罗克似乎在预测地震上取得了突破,因为他成功地预测了1995年1月日本神户发生的大地震,他还成功预测了2003年12月发生在美国加州的地震。可是,接下来他预测加州南部将发生地震却没有发生。于是,人们对他提出的“小地震是大地震预兆”的理论提出质疑。
地震是全人类的灾难,大地震自不待言,即使是小规模的地震,如果发生在都市区也是非常危险的。人们知道地震肯定会发生,却又不知道它何时何地发生,这是最令地震学家们头痛的事。好在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各国对地震预测研究的重视,地震学家距离揭开地震之谜也许不远了。
(节选自《北京青年报》,有删改)对地震学家们“最担心的事情”所包括的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来不知什么地方会发生像印度尼西亚一样的大地震。 |
B.将来印度洋沿岸各国还会发生里氏8.5级的大地震。 |
C.将来发生的大地震的震中可能会在某一人口稠密地区。 |
D.将来不知什么时候会发生像美洲西海岸一样的大地震。 |
下列对各国预测地震的研究成果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家们根据加拿大土著人的描述资料,预测到美洲西海岸大地震发生的准确时间和震中。 |
B.加拿大地震学家加里•罗杰斯成功预测了未来地球上肯定会发生超级地震,在地震预测上取得了突破。 |
C.中、美、日在地震预测上力图有所突破,但都还没有找到一种可以准确预测地震的好方法。 |
D.俄罗斯科学家弗拉迪米尔•波罗克成功预测了日本神户发生的大地震,在地震预测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动物或昆虫在地震发生前的异常行为有可能找到预测地震的方法。 |
B.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利用电脑技术可以找到预测地震的最好方法。 |
C.大地震肯定还会发生,就现在的技术而言,成功预测的可能性为零。 |
D.地震是全人类的灾难,只要各国重视地震预测研究,就会很快揭开地震之谜。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山东出土了一件龙山文化时期的空足白陶鬶。它的基本器型特点是,有一个从颈部向上延伸的长而大的流,有两前一后三个中空的足,还有一个连接颈部与后足的把手。流,本来指水道,引申指容器内液体倒出时所经由的嘴,是一种在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时期就出现的工艺。流的功用,是能比较方便地把液态的东西倒进某处。不过,仰韶文化时期的流都是横出的,不像这件从颈部延伸出来。这件陶器的口部没有盖子,如果用来盛酒或其他散发气味的液体,气味就容易逸失,据此可以判定它是盛水的器物。陶器上有三个中空足,这种中空足出现的时代要比实心足晚得多,最初是为煮饭的鼎设计的,目的是扩大受热的面积,节省薪柴的用费,后来才应用在烧水的陶器上。在扩大受热面积以后,出于减少整体热量损失的考虑,人们又渐渐缩小陶器的口部,以至于形成明显的器身与颈部之分;同时为了方便倾倒,就延伸口部成流,最终成为这件陶器的长直筒形式。
在古代,人们一直饮用河中井中的生水,5000年前龙山文化时期的人们却已经用火来烧水,这意味着什么呢?把水烧沸,就可以杀死水中的微生物,减少疾病的发生。在今天,这是人人都懂的道理:但在古代,却应该视之为一种革命性的观念。这类陶常普遍发现于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普遍用它烧开水,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预防疾病的知识。
很多动物有天然的本能,知道利用某些植物可以治疗身体创伤。同样,在远古时期人类就已经能够有意识地采用草药敷治某些外伤。这是因为常见的外伤病症清楚,借助经验就可以判断并进行治疗。但如果是内科疾病,看不见摸不着,远古的人们难以找到发病的原因,就无法对症下药。一般认为,只有当人们对内科疾病有了认识,并能遵循一定的方针治疗时,才可以说该时代已经有了医学的萌芽。对饮水进行消毒不属于外科的范围,是预防内科疾病的行为,因此似乎可以认为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萌芽。
后来,陶鬶的口被人们封起来,只留下一个小小的管状流,最终为一种称为“盉”的新器型所取代。在公元前2000年以后,就再也见不到类似空足白陶鬶的器物了。下列关于空足白陶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足白陶鬶的流从颈部向上延伸,有这种流的陶鬶在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可以见到。 |
B.空足白陶鬶的口部没有盖子,不利于保持酒或其他液体的气味,所以它应该是用来盛水的容器。 |
C.空足白陶鬶上应用了中空足的设计,这与鼎的中空足一样,目的就是扩大受热的面积,节省燃料。 |
D.空足白陶鬶颈部的长直筒形状,是人们为了减少加热过程中热量的损失,缩小陶器的口部而形成的。 |
下列对于龙山文化时期用火烧水的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水加热至沸腾,能够杀死水中的有害微生物,从而大大减少人们患病的可能。 |
B.龙山文化时期用火烧水的现象较普遍,说明当时人们大多有对饮水进行消毒的意识。 |
C.内科疾病看不见摸不着,难以找到发病原因,用火烧水则表明已经找到内科病因。 |
D.用火烧水体现了古人对内科疾病已有一定的认识,这可能是中国古代医学的萌芽。 |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鬶的流从颈部向上延伸出来,与横出的流相比,虽器型有别,但功用相同。 |
B.从实心足到中空足,是为了扩大受热面积,从横出的流到小小的管状流,也是如此。 |
C.盉取代陶鬶,在保温、防尘,以及防止气味逸失等性能方面有一定的改善。 |
D.空足自陶瓷这样的器型从开始流行到不再使用,时间大概延续了1000年左右。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计算机能思维吗?
1997年5月11日,美国纽约曼哈顿一幢高楼里正在进行一场被媒体称为“人机大战”的国际象棋比赛。对局的一方是1985年以来一直独霸棋坛的俄罗斯棋王卡斯帕罗夫,另一方是美国IBM公司推出的“天下第一”下棋机器———名为“深蓝”的超级计算机。尽管卡斯帕罗夫一开始就声称他是“为尊严而战”,但最后“深蓝”还是以3.5比2.5的总比分取胜。对此,世界舆论一片哗然。
人们历来认为,人类之所以能主宰地球、驾驭生物,就是因为人有智慧、能思维。弈棋往往被视为人类最有代表性的纯智慧活动,世界棋王常常被视为人类智慧的象征。今天,棋王易位于计算机,人们不禁要提出疑问:机器能思维吗?思维是人类的专利吗?人类的智慧已经进化发展了成千上万年,而智能机器充其量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如果再发展几百年,我们也许很难想像那时的人工智能的水平和情景。看来,如果有朝一日机器在我们自以为优越的那种重要品质上超过我们,我们就要向自己的创造物双手捧出那惟一的特权!有人甚至认为,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总有一天电脑要超越人脑,使人类成为机器的奴隶。到那时人们讨论的已经不是人类思维的尊严问题,而是人类命运的问题了。
机器能不能思维?这不仅是一个科学命题,而且是一个哲学命题。“深蓝”曾于1996年跟卡斯帕罗夫交过一次手,结果以1胜2平3负败北。随后IBM的专家们一方面努力从硬件上提高“深蓝”的运算能力和速度,另一方面加深“深蓝”对棋局的“理解”,终于使其棋力大增,最后战胜棋王。难怪卡斯帕罗夫在赛后说,这次比赛“是一群人运用电脑来向一个人的智慧和反应挑战”。机器的“思维”本质上是人赋予的,人的思维是自然界、宇宙间最复杂的系统之一。机器固然能具有可形式化的逻辑、理性特征,但人脑还有意志、灵感、性情和精神,这些却是计算机所无法企及的。对文中画线的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当机器在优越品质上超过人类时,人类就将无法控制机器的思维能力。 |
B.当机器也具有思维能力以后,人类就将承认思维不再是人类的专利。 |
C.如果某一天机器在各方面超过人类,机器就将使人类丧失思维能力。 |
D.如果某一天机器具备了人类的重要品质,机器将享有人类的所有权利。 |
从上下文看,以下对这次“人机大战”特别引人注目的原因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人跟计算机进行国际象棋比赛尚属首次,所以引起媒体的关注。 |
B.一方是俄罗斯棋王卡斯帕罗夫,一方是“天下第一”下棋机器“深蓝”。 |
C.卡斯帕罗夫并非是为他个人而战,比赛涉及到人类的尊严问题。 |
D.“深蓝”最终以3.5比2.5的总比分取胜,导致世界舆论一片哗然。 |
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高速发展的智能机器将来完全可以代替人类的许多智力活动。 |
B.有智慧、能思维才使人类取得了主宰地球、驾驭生物的优越地位。 |
C.“人机大战”实际上是卡斯帕罗夫一个人跟许多人的智力的较量。 |
D.计算机在可形式化的逻辑、理性特征方面不能跟人类相匹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