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顾毓琇:文理融通学术泰斗誉满中西
110年前,无锡学前街一所书香老宅迎来了一个灵慧可爱的婴儿。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这个婴儿漫步学海诗坛,研习文理珠玑,成就了与郭沫若、朱自清、 钱钟书、徐悲鸿等大家齐名的声望,而他所诞生的那所老宅,也因他的俊敏与其家族的荣耀而独得“一门五博士,毓秀称翘楚”的美誉。
这美誉中的“毓秀”,正是他的名字——顾毓琇。
彼时,顾毓琇的家族在无锡可谓书香门第,名人辈出。无锡顾氏乃东林书社领袖顾宪成之后,家中祖母为秦观后裔,母亲则是王羲之的后裔,按照陈寅恪先生的说法,这一家人 “具有极优美之家风”。
顾毓琇的大半生正值中国各种矛盾爆发的混乱时期,“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反帝运动”、“抗日战争”……古老的中国没有片刻安宁,也无时无刻不牵动着顾毓琇的心。
1929年他学成归国,在国内从事电机工程教学和教育行政工作。同时身为文人,他将满腔热情诉诸文学,创作了一部部鼓舞人心的话剧作品。
“书生投笔从戎热,国土贡言献爆狂。岂为揪杆争黑白,欲凫肝胆报炎黄。”这是顾毓琇在抗日战争年代写下的诗句,言辞间充满着对侵略者的仇恨以及热忱的报国之心。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写下了很多抗日诗句:“好男谁说不当兵,好女今朝亦请缨。”“不辞石柱中流砥,宁别沙坪万里征。”这些喷勃着性情与才华的诗句,无不凝固着诗人顾毓琇赤诚的爱国之心。
翻开顾毓琇的作品集,一首首诗词清雅、俊逸,无不流淌着他丰富的思想情感,渲染着他多姿的精神追求。伴着诗词的唱和,音乐的世界里他亦留下了自己的足音。
精通音律的顾毓琇,在我国古典音乐方面做出了极大贡献。日本音乐界对他极为称赞,称他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泰斗”。
顾毓琇对我国的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有着十分精湛的研究。上世纪四十年代,他对我国古代音乐史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同时对国外一些著名的乐章也做了翻译和介绍。1940年,他走马上任国立音乐学院的首任院长,并很快提出了以“三四八”为黄钟标准音的建议,这是很专业的一个讲法。这个建议经过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通过后得以施行。
受到笃信佛教的祖母影响,他学会了在面对各种可能使人沦陷的虚荣时,心中自留一片净土,时刻保持对人生的清醒认识。而在此基础之上,他还曾撰写出版了《中国禅史》和《日本禅史》。
行走世间一个世纪,顾毓琇不断拓展着生命的领域,践行着人生的修行。心与行的修行铸就着他的生命,使得他的道路越走越宽。
1950年,已伴随战乱的中国度过半生的顾毓琇做出了一个选择,应母校麻省理工学院之邀担任客座教授,这一去竟开启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海外漂泊生活。
顾毓琇虽然身处国外,却一心挂念着祖国,在旅居美国期间,写下了大量的怀乡思国的诗词。1957年,他在《蝶恋花》一词中写到“重阳更比重山远”,他只能在梦里湖山寻觅遍,足见他的爱国思乡情切。
后来有人曾记载,就在他加入美国国籍以后两个月,美国前总统尼克松首次访问中国后不久,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他毅然决然地冒险飞回了中国。其间辗转经过伦敦、香港,回到了阔别24年的故土。中美建立外交关系以后,他回国的次数越来越多,也为国家的建设不断献计献策。
由于长时间生活在海外,顾毓琇的形象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渐渐淡出于国人的视线,所以提到这位旷世奇才,当下的大部分年轻人可能感到陌生。然而,作为一位曾经辛勤耕耘的老师,他的学生并没有忘记他。“重教尊师新地天,艰辛攻读忆华年。微分运算功无比,耄耋恢恢乡国篇。”这首满含崇敬之情的诗是顾毓琇的一位学生写给他的,这位学生就是前国家主席江泽民。
2002年9月9日,顾毓琇走完了他长达一个世纪的人生。作为世纪老人,他堪称是一位文理通融、博学多才的传奇式人物。海内外媒体称誉他是“电机权威、教育专家、文坛耆宿、桂冠诗人、话剧先驱、古乐泰斗、爱国老翁”,这28个字深刻地概括了他一生的风采和传奇。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3年)
【相关链接】
顾毓琇(1902年12月24日-2002年9月9日),他是国际上公认的电机权威和自动控制理论的先驱。1927年,曾获得国际上素有电机与电子领域“诺贝尔奖”之誉的“蓝姆”金质奖章(Lammer Medal)。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1929年,顾毓琇从美国学成归国以后,一面从事电机工程教学和教育行政工作,一面用文字为民族呐喊,表达自己的爱国之心。 |
B.顾毓琇一生都生活在中国的各种矛盾爆发的混乱时期,“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让古老的中国没有片刻安宁,而他的心也没有安宁过。 |
C.顾毓琇是明代东林书社领袖顾宪成的后代,他的祖母是秦观后人,而母亲则是王羲之的后裔,他的家庭有着令人羡慕的优美家风。 |
D.1902年12月24日,顾毓琇诞生于无锡学前街的一所书香老宅,小时候就被认为是神童,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他漫步学海诗坛,研习文理珠玑。 |
E.美国前总统尼克松首次访问中国以后,顾毓琇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祖国;其后,他回国的次数越来越多,为国家的建设不断献计献策。
(2)顾毓琇被称为“旷世奇才”,他的才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顾毓琇的人格魅力是他被人推崇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顾毓琇的人生经历与成就给予我们什么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兴精神与人生洗礼
袁济喜
中国诗兴精神表现出生命的脉动,它与时代精神息息相关,因此,自古以来的仁人志士便高度关注这种人文精神与社会发展的彼此关系,贬斥不良文艺现象,以推动文化精神的向上发展。
其实,从历史来看,中国古代统治者很早就开始注重用诗来进行教化,形成了专门的诗教,另一些具有相对独立人格的诗论家则力主诗歌的抒情写心的功能,从魏晋时的嵇康到清代的袁枚都是这派诗论家的代表人物,但大多数的诗人与诗论家往往游离于二者之间,包括《文心雕龙》与《诗品》的诗学观,它们体现出古代士人“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的人格追求。
诗兴精神体现出一个时代向上的时代精神,而当一个时代面临着风衰俗怨,人民痛苦之时,便有许多仁人志士出来重振诗兴精神,以改变风气。比如南宋的严羽《沧浪诗话》通过对盛唐之音的呼唤来振奋民族精神,感动人们的情绪。严羽之后,通过呼唤盛唐之音来振奋精神,重建文化便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士人的共同心声。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与诗论家王夫之写过著名的《姜斋诗话》,他力图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中,重建诗教精神,将诗兴视为圣人救世的要径。
王夫之认为诗兴是生命力的激活,圣人以此激活人的生气,振奋人的精神,而没有诗兴的人生虽生如死,虽觉如梦,诗兴人生是反抗平庸的要径,是建设理想人格的途径。他的话对于当代人生大有启发意义。
正因为“兴”是中国传统文化有价值的遗产,现代一些著名美学人物便十分关注这一范畴。比如梁启超十分注意从传统人物中找寻现代人生价值,他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有影响的两位人物屈原与杜甫的态度便是如此。1922年11月3日,梁启超发表了两次讲演。在《屈原研究》的讲演中,他将屈原的作品与哥德相比较,赞叹:“这类作品,读起来,能令自然之美,和我们心灵相触逗,如此,才算是有生命的文学。”这样的见解,不能不说是建构在他对于中国文学精神的深刻了解之上。在另一讲《情圣杜甫》的演讲中,梁任公感叹:“但我希望这位情圣的精神,和我们的语言文字同其寿命;尤盼望这种精神有一部分注入现代青年文学家的脑里头。”梁任公的这种思想,可以说是对于现代人的振聋发聩。鲁迅先生在辛亥革命前写下了著名的《摩罗诗力说》呼唤西方的浪漫主义诗人的出现,表现出激进的文化主张。宗白华先生则强调诗兴对于生命意志的激活,他在四十年代写就的《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中,将魏晋之兴与哥德精神相融合。朱光潜先生则在他的美学著作《文艺心理学》中十分看重“兴”之中蕴含的审美人生意味。他们通过对传统诗兴精神的重释,融会中西,对于中国文化精神的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今天,人们日益为社会的紧张节奏所支配,为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所困惑,而艺术也染上了越来越多的商业色彩,人的艺术生命创造力几乎被平庸与无奈所窒息,大量的低级趣味的文艺现象毒害着我们的生存环境与心灵世界,毁灭着年轻一代,因此,重温国学与诗兴精神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的人生洗礼,建设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选自袁济喜《国学十讲》,有删节)下列对“诗兴精神”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兴精神”与时代精神息息相关,表现出生命的脉动,因而许多仁人志士贬斥不良文艺现象,以推动文化精神的向上发展。 |
B.“诗兴精神”体现出一个时代向上的时代精神,每个时代都有许多仁人志士出来重振诗兴精神,以改变风气。 |
C.“诗兴精神”被鲁迅、梁启超等人重释,这种重释,融会中西,对于中国文化精神的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
D.“诗兴精神”与国学的关系的重温,在对我们的人生洗礼,建设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在中国古代被统治者用来进行教化,形成了专门的诗教,还被一些具有相对独立人格的诗论家用来抒情写心。 |
B.严羽《沧浪诗话》通过对盛唐之音的呼唤来振奋民族精神,这种做法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士人的共同心声。 |
C.王夫之认为诗兴是生命力的激活,是圣人救世的要径,诗兴人生是反抗平庸、是建设理想人格的途径。 |
D.梁启超等人十分注意从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心雕龙》与《诗品》的诗学观,游离于嵇康和袁枚二者之间,它们体现出古代士人“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的人格追求。 |
B.梁启超在对于中国文学精神的深刻了解之上,将屈原的作品与哥德相比较,赞叹他们的作品,读起来,能令自然之美和我们心灵相触逗,是有生命的文学。 |
C.鲁迅呼唤西方的浪漫主义诗人的出现,将魏晋之兴与哥德精神相融合,朱光潜十分看重“兴”之中蕴含的审美人生意味,这是对中国传统诗兴精神的重释。 |
D.今天,大量的低级趣味的文艺现象的出现与社会的紧张节奏、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艺术上越来越多的商业色彩等因素有关。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侯晶晶:轮椅上“走”出精彩人生
侯冠宇
她是中国第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女博士”,“中国十大女杰”之一。不久前,她又登上了第十七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的领奖台。面对诸多荣誉,侯晶晶更习惯将自己定位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一名普通教师。“我只是个普通人,做了分内的事,荣誉是很偶然的。”
侯晶晶,1975年出生于安徽省当涂县。因为从小迷恋读书写字,4岁时就被父母送进小学。让大家惊讶的是,在第一次单元测验中,她就得了双百分。很快,侯晶晶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
11岁那年,这个活泼的小女孩因为一次误诊,从此失去了行动能力,瘫痪在床,不得不告别校园。侯晶晶坦言自己当时也曾很低落、绝望,但家人的爱给了她极大的支持。父母从不在她面前叹息流泪,总是乐观地告诉她不要放弃希望。远方的姑父姑妈长年与她通信,鼓励她自学成才。
病床上的侯晶晶拿起书本开始在家自学。在长达10年的自学历程里,每一步她都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坐在专用沙发上看书,时间久了下肢会因血流不畅而浮肿,每隔一两个小时侯晶晶就必须把腿放直,让母亲按摩一会儿。最难熬的还是冬季,由于下肢没有知觉,晚上睡觉时,她的腿经常被放在被褥里的热水袋烫得血肉模糊,几乎每次都要到第二年春天才能蜕痂。
1994年,侯晶晶第一次坐在轮椅上进入自学考试的考场,这几乎也是她8年来第一次出门,当时的情景让她至今难忘。虽然既激动又紧张,但基础英语3个小时的考试她只用了1个多小时就自信地交卷了,大学语文也考得非常顺利。最终,侯晶晶的基础英语获得了马鞍山市第一名的好成绩。
认识侯晶晶的人都评价她“意志如钢”,她则淡淡地说:“认准一个正确的价值方向,化为点滴行动,坚持不懈,我只是在努力这样做。”在侯晶晶的人生道路上,她就是以这样的态度一直坚持着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的。
1998年,侯晶晶以外语专业总分第一的成绩被录取为南京师大外国语学院的硕士研究生。结束了10年的自学生涯,她开始了最大限度地挑战体能与耐力的学校生活。由于控制不了上厕所的时间,又无法用一般的公共设施,每次离开宿舍去听课,她都提前几小时禁水。即便如此,她也总是背着一个大书包,里面装着用来方便的器具。
毕业的那一年,侯晶晶又以专业方向第一名的成绩跨专业考上了南京师大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专业的博士。为了完成关于内尔·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的博士论文,她硬是啃下了13本诺丁斯的英文原版著作,其中有12本著作在国内还没有中文版。侯晶晶还设计了两种调查问卷,坐着轮椅深入各师范院校、中小学、幼儿园,观察调研关怀教育在中国学校的开展状况。博导朱小蔓教授评价说,侯晶晶的调查发现和结论对关怀教育在中国教育界的运用有着积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如今,侯晶晶终于圆了小时候的“教师梦”,成为南京师大的一名教师。尽管“走”上讲台的时间并不长,但她很快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已经连续两个学期被评为该校“最受欢迎的老师”。
现在侯晶晶的生活,仍然是以教学和科研工作为主。她一直以一种从容冷静的态度对待种种荣誉:“人生似波浪起伏,有波峰波谷。无论处于何种境遇,都应该尽量沉下心来做点事情,不要迷失方向。”
(选自《中国青年报》)文章第一段属于新闻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文章最后侯晶晶说:“人生似波浪起伏,有波峰波谷。无论处于何种境遇,都应该尽量沉下心来做点事情,不要迷失方向。”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这则新闻的标题非常耐人寻味,“坐”在轮椅上却能“走”。请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拟题。
本文虽是一篇通迅,但人物形象鲜明,请分析本文是如何表现人物的。这给了你怎样的写作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李商隐诗:无题之诗为天籁
刘青海
顾炎武论“诗题”云:“古人之诗,有诗而后有题;今人之诗,有题而后有诗。有诗而后有题者,其诗本乎情;有题而后有诗者,其诗徇乎物。”显然,顾氏更看重的是“有诗而后有题”的“本乎情”之作,因为它更充分地体现了诗歌的抒情性本质。李商隐的无题诗就属于此类。
考察从先秦、汉魏到唐代的诗歌史可以发现,随着诗歌艺术从自发的抒情歌唱转为文人的自觉创作,诗与题的关系也经历了从“有诗而后有题”到“有题而后有诗”的转变。“无题之诗,天籁也;有题之诗,人籁也。天籁易工,人籁难工。”袁枚的观点具有代表性,可以说表达了古人对这两类创作的基本看法。
汉魏以来,“有题而后有诗”逐渐成为创作的主流,但“有诗而后有题”的创作方式并未完全消失,反而某种程度上成为诗歌情兴饱满的一种标志。例如,魏晋时有诸多以“咏怀”、 “杂感”、“无题”、“杂诗”为题的诗歌,其诗题其实并不能为读者提示诗的基本内容。单纯从形式上看,这类诗是有题目的;但从诗和题的关系来看,其性质更接近后世的所谓无题诗。这类诗因多写于饱满的情感状态下,往往兴感无端而又余韵深长,是作者全部人生境界的自由抒写,主题也多样而广泛,难以一概而论,因此往往以组诗的面目出现。如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等。这类诗和早期以《诗》三百篇以及《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无题诗不同:“非无题也,诗词中之意不能以题尽之也。”(王国维)
李商隐无题诗的创制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其《李贺小传》说李贺“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对当时流行的依题作诗的风气颇为不满,反映出其诗歌观念中重视性情之真的一面,从中也可以看出他对诗和题关系的思考受到李贺的启发。而其制题方式及由此表现出来的创作心态,主要是受到杜甫的影响,而远溯《诗》、《古诗十九首》和上述汉魏以来“有诗而后有题”这一传统,表现出其对先秦汉魏以来文学崇尚情兴这一传统的继承。如其《一片》、《为有》等诗,题目只是随意撷取诗歌首二字或诗中数字,这种制题方式显然学习《诗》,同时受到杜甫后期的诗作如《历历》、《能画》等制题方式的启发。至于李商隐直接以“无题”为题,连撷取数字以勾连诗和题这一道工夫都省了,较杜甫走得更远,是其独创,尤为后世诗家和批评家瞩目。
李商隐在无题诗中所追求的,可以说是独与天地相往来的艺术境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小宇宙,是有限和无限的沟通、瞬时向永恒的转化。无题诗的文本就像是一个前意义的宇宙,在艺术上高度成熟、纯净,接近于纯诗,人人见之以为宝,却无以指称。它是可以兼容多重阐释的开放文本,每首诗的语言和意象都有一个具体的指向,可以确认它是有寄托的,却始终朦胧,无法确切地指认其具体所指。以其名作《锦瑟》为例,该诗自产生以来,就有众多解读,所谓“一篇《锦瑟》解人难”(王士祯),“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元好问)。事实上,《锦瑟》之外的无题诗也往往具有浑成一片、兴感无端的特点。
和杜甫一样,李商隐在题和诗的关系方面,经历了从如同响应到若即若离的发展,创作状态也从精心结撰转变为随意挥洒,这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其创作心态从刻意求工到追求自然天成的变化。不仅如此,李商隐先诗后题的艺术实践还反映了仕途不遇的士子对流行的功利诗风某种形式的反抗。制题方式的转变背后,是创作心态和艺术追求取向的不同。从诗史的角度看,从杜甫、李贺到李商隐对无题诗的回归,是诗歌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后其自身矛盾运动的产物。下列对“诗与题”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炎武论认为,先有诗而后有题的诗是作者真情的表达;先有题而后有诗的诗是顺从于外物的表现。 |
B.从先秦、汉魏到唐代诗与题的关系也经历了从“有诗而后有题”到“有题而后有诗”的转变。 |
C.汉魏以来,“有题而后有诗”逐渐成为创作的主流,这种创作方式不仅没有完全消失,而且某种程度上成为诗歌情兴饱满的一种标志。 |
D.从诗史的角度看,从“有诗而后有题”到“有题而后有诗”的转变,再到李商隐无题诗的回归,是诗歌艺术发展的自身规律作用的结果。 |
下列关于李商隐无题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商隐的无题诗充分地体现了诗歌的抒情性本质。 |
B.李商隐在无题诗中所追求的,可以说是独与天地相往来的艺术境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小宇宙,是有限和无限的沟通、瞬时向永恒的转化。 |
C.李商隐直接以“无题”为题,较杜甫走得更远,尤为后世诗家和批评家批判。 |
D.每首诗的语言和意象都有一个具体的指向,可以确认它是有寄托的,却始终朦胧,无法确切地指认其具体所指。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引用元好问“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郑笺,泛指对古籍的笺注)”,意在证明李商隐的《锦瑟》一诗晦涩难懂,无人能解。 |
B.以“咏怀”、“无题”等为题的诗歌,其诗题其实并不能为读者提示诗的基本内容。这类诗歌看是有题目的,但从诗和题的关系来看,就是无题诗。 |
C.李商隐在题和诗的关系方面,经历了从如同响应到若即若离的发展,其创作心态也从精心结撰转变为随意挥洒,创作状态也从刻意求工转变到追求自然天成。 |
D.李商隐先诗后题的艺术实践反映了仕途不遇的士子对流行的功利诗风某种形式的反抗。制题方式的转变,表现了他不同的创作心态和艺术追求取向。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现在有一种观点,把发展个性与全面发展放在对立的位置上。目前对于全面发展一般有两种提法:一是人的全面发展,二是个性的全面发展。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个性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人格的全面发展,即指个人心态(心理面貌)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除了心理面貌还包括身体素质等多方面的发展。发展个性要求确立主体意识,培养独立人格,发展个性才能,这恰恰是为了使人能更自觉、更充分、更主动地去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它教育和引导现实的有个性的人在突破某种均衡发展中,去努力实现人的发展的最高目标。
近年来,许多学校举办了不少特色班、专长班,这对学生个性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许多人把发展个性与发挥特长相提并论。个性是一个多层次的有机组织的整体,他表明个体在社会实战中所持态度和行为的综合特征,而“特长”是根据个人的优势和爱好在某一方面的表现。而且,个性培养的途径是极其广阔多样的,发挥特长仅属其中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个性是一种由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绪等等熔成的最复杂的合金,不了解这一切,就谈不上教育。”因此,开办特色班,使学生获得某些专长的整个过程中,如果忽视甚至剥夺学生主动发展的权力,那么就可能阻碍和压制学生个性合理、健康的发展。
总之,忽视学生个性在发展上的主动性和独创性,忽视学生自身素质的特点和内在的积极性,任何来自外界的压力都不可能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只会产生一种新的负担。结合文意,请思考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是不是对立的?为什么?
如何理解画线句子的含义?
结合文段内容思考,学校如何开办特色班才能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国学的不同内涵及其继承发展
①当下的国学热可谓方兴未艾,各类国学培训班、国学论坛随处可见,幼儿读《三字经》、小学生读《论语》也是常见现象。然而,究竟何为国学,应该如何继承和发展国学等问题,还需要在学理层面上加以厘清。
②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古代的国学主要指学校。近现代所说的国学与古代国学的内涵不同,其提出主要是为了区别舶来的、在中国影响日盛的西方学术文化。但即使是相对于西方学术文化而言的国学概念,在不同人那里内涵也不尽相同。大体上,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种,即“作为材料的国学”、“作为主义的国学”和“作为文化的国学”。所谓“作为材料的国学”,就是把国学看做是中华民族过去历史、学术等方面材料的集合,因此研究国学的要务在于辨明其中之真伪、厘清其中之体系、解析其中之因果关系。胡适、傅斯年、毛子水等人大致持此观点。“作为主义的国学”是站在通经致用的角度看待国学的,内含两层意思:一是从中国传统思想中汲取精华,以为今用;二是复兴中国传统思想,以改变当下西方学术文化盛行的现状。20世纪初叶的邓实以及20世纪90年代后兴起的国学热中的诸多学者大致持此观点。“作为文化的国学”则把国学等同于广义上的中国文化,但凡中国之哲学、历史、美术、文学、医学、地理乃至民间习俗等等皆可归入其中。不难看出,此种国学的外延最为宽广。民国时期《国故》月刊社的发起者张煊等人大致持此观点。20世纪90年代后兴起的国学热中,一些人对国学概念的理解也大致相当于此。
③针对不同内涵的国学,其继承和发展的手段显然也不一样。对“作为材料的国学”的继承和发展,主要应该是学术界的事情。在20世纪初叶国学与新学的争论中,胡适有一篇总结性文章——《新思潮的意义》,对继承和发展国学的路径与目标作了阐述,即“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也就是引入西方的学理精神,整理分析本国固有的学术文化材料,从中辨明真伪、理出条理、阐明因果,并且以新的眼光重估价值,为创造新文明服务。20世纪我国众多人文学科的学术成果,其实都是沿着这种思路发展出来的。应该说,胡适的这一思路对于今天“作为材料的国学”的继承和发展仍具有参考意义。
④由于“作为主义的国学”的立足点在于经世致用,因此对其继承和发展问题尤需谨慎。毫无疑问,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确有许多非常睿智的内容,诸如对待自然、人生以及他人、社会的态度等,这些思想也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疗救当下时弊的良方。然而,过于强调传统思想对当下的巨大作用,并不可取。中国传统思想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其主流思想是为君王统治服务的,与现代社会所提倡的价值观念有相悖之处。从经世致用的角度说,针对当下社会中一些不良现象如裙带关系、官本位思想等,深挖其历史根源,达到认识历史以批判当下时弊的目的,可能更有意义。
⑤“作为文化的国学”的继承和发展问题,则主要针对普通民众。从这个层面来说,继承和发展国学的首要任务当然在于普及国学基本知识。读一读《三字经》、《论语》,背一背唐诗宋词,画一画国画,唱一唱传统戏剧,看一看博物馆中各式文物,这些都是普及国学知识的途径,但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在各个阶段的教育中加入更多国学内容。需要强调的是,对国学知识的普及必须在时代眼光的关照下批判地进行。应当明确,普及国学的目的并不在于重建一个旧式的思想价值体系、一个旧式的社会,而是为了建设一个更为和谐、文明的新社会。根据文意,分别概括“作为材料的国学”、“作为主义的国学”和“作为文化的国学”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试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为什么对“作为主义的国学”的继承和发展尤需谨慎?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普及国学基本知识应该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