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童神掌
曹德权
①童神掌,名宗翁,乃小镇一奇人。他年过八旬,竟能端坐如钟,行走步健,并不要扶手杖。每顿上三两白米饭二两粮食酒,作息极有规律。看情形,这是个奔百岁高寿处走的人。
②童神掌不是武林中人,乃小镇一神医,说是神医,他并不精医理,号脉把诊,望闻问切,他却不屑,专治跌打损伤。闪了腰错了颈,歪了脚扭了屁股断了手杆什么的,只要是生伤不曾整断骨头,找到他那儿就是绝对遇到了神医。
③他给人治伤很特别,问明伤处,探手给你摸一摸、捏一捏,有的捏你两爪就好了,有的给你两巴掌就行了,有的踢你一脚就对头了。他说这跌打损伤不算回事,实际上就是骨头骨节错了位,两掌整复原了就行了,这叫接逗,算不得手艺的。
④他说不算手艺,小镇人却把他这一手看得很神,称他童神掌。名号一响,方圆几十里有此类伤情者便都找上门来,甚至还有从几百里外专程前来小镇找他诊治的,童神掌不论何人,伤情轻重,每人一律收费六十元包好,如没有治好,诊费加倍奉还。但小镇人还从来没见过找他退诊费的。
⑤童神掌每日里诊治一、二十个伤者,收入自然可观,但他生性乐善好施,把钱看得并不紧要,且立下一个怪规矩,每收六十元钱中,提五元给小镇敬老院,提十元补贴志愿军老兵的生活,提二十元给镇小学,提十元给军烈属,乘下的才归自己。每月下来,他都要亲自把这些钱送到镇政府有关部门帮他代发。
⑥镇子里的人们,对童神掌的德行皆交口赞誉,其威信自然远在镇书记、镇长之上。
⑦此后小镇出现许多奇事,先是童神掌被选为镇人代会代表,此后届届满票当选,童神掌本是个心性率直的人,现在他是人民代表了,便极认真地参政议政,镇政府对老百姓的提留多了他要提意见,教师工资没按时发他要出面呼吁,干部进了饭馆大吃大喝他要干涉,弄得镇政府的头头脑脑们见到他就紧张。
⑧镇政府的镇长在童神掌当人民代表后,有三任镇长被他弄丢了官。童神掌提意见从不在背后提,大多是在人代会上说,第一任镇长因下乡经常打的,他说下乡打什么的呢,过去的镇领导骑个洋马儿(自行车)不照样下乡吗?政府财政恼火,你下乡一次花几十元打的的钱,你干脆就别下乡还少开支许多冤枉钱!他在会上发这一嗓,结果人代会代表们都听他的,这个镇长就落选了!此后的两任镇长,一个因进OK厅抱小姐,一个因进茶坊同几个包工头打牌赌大钱,皆被他在人代会上发一嗓给弄下了台。
⑨童神掌八十五岁这年,决意不再当人大代表了,他向人说:“现在我们选了个好镇长,再加上我也老了,选好了人我也就放心了。”
⑩好镇长姓段,是个实在人,原来是个村支书,他上台后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实事,深受乡民的拥戴,也是他同童神掌有缘,这天,他下乡帮村民搞稻鱼共生的科技项目时摔下了田,扭了颈子。
⑪段镇长偏着个颈子回镇子找到了童神掌。
⑫童神掌向前瞅了瞅,突地发出口令:“立正”!段镇长下意识地站好,做了个立正的姿式。
⑬童神掌点点头:“好,好,身正不怕颈子歪哟!”童神掌说完一耳光扇向段镇长,响亮的耳光中伴着“格喳”一声。段镇长扭了扭头:“哈哈,硬是一点都不偏了,神掌,神掌!”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大赛》第五卷)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运用白描,写“小镇奇人”玉堂,她虽然不精于号脉把诊,望闻问切,但有奇术,专治跌打损伤。 |
B.小说开篇着眼于“奇”,先声夺人,一个个鲜明的形象呼之欲出,也为后文的进一步刻画定下了基调。 |
C.对童神掌不同于正规医生的特殊疗法,作者用精彩的笔墨,工笔细描,绘声绘势,人物丰姿,赫然在目。 |
D.童神掌参政、议政的“一嗓”同样神奇,与“一掌”有着相同的力度和成效,它使三任镇长相继丢官。 |
E.作者写前三任镇长,一笔带过,而写段镇长却全面展开,点面结合,使文章既简洁洗 练,又不失神韵。
(2)在文中,童神掌的“神”表现在哪些方面?其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3)请分析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4)作品行文不用一个完整的故事,而用剪辑串联之法,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下列各题。(共13分)
汉字的断想
张佐香
汉字是一株历经沧桑的参天大树,①即使飘落几片霜染的秋叶,都可能在众生的心头神奇地绽出新芽,蓬蓬勃勃地长成散文、诗歌、小说,构成一派春意盎然的生命风景。
回眸千古华夏,汉字走过甲骨成泥、钟鼎斑驳、竹简绢帛风蚀凋残的岁月,终于繁衍成恢宏璀璨阵容强大史蕴丰厚的方块字。汉字是人类的史诗,凝固的音乐;汉字亦是思想奔流的河床,灵魂飘逸的舞姿,精神的形象写真。
逆流而溯,汉字是君子好逑的《诗经》,魂兮归来的《楚辞》;汉字是庄子的逍遥云游,孔子的颠沛流漓;汉子是珠落玉盘的琵琶,高山流水的琴瑟;汉字是太白的杯中酒,雪芹的梦中泪;汉字还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但求一字数根须。汉字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歌赋,是功垂青史的史书传记;汉字是笔走龙蛇的书法写意,梅兰竹菊的纸身墨影;汉字亦是似字非字的仙风道骨、人生变数的篆隶楷草。
汉字能载道。汉字有妩媚有温婉,有激烈有颓废,有儒家之理有佛家之善有道家之空。灵澈浑阔的汉字既是参禅之壁,亦是入世之门;既是普渡众生之舟,亦是叩问天国之磬。智者、仁者、寿者,皆缘能精文悟道。悟出人生玄机者成为先贤至圣,悟出升迁之道者立时锦袍加身。字是门楼书为屋。以文求道,可建精神圣殿;以文求官,可砌黄金之屋;以文求爱,可垒藏娇之穴。
我所读到的汉字皆以纸张为巢居,如同古老的鱼群在纸面呼吸。②纪实与虚构、抒情与叙事、比喻与对白,通过语法与修辞的手段,人类诸多建筑师在纸上用汉字建构精神的华殿。促使我亲近汉字的原因,纯粹是为了获得乐趣。汉字把我包围起来,并在现实世界面前拉起一道帷幕。背对人间、背对尘嚣、背对世事的浮尘,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思索我乐于思索的,阅读我乐于阅读的。我的灵魂彻底裸裎,想像全部释放,汉字的精灵在书中召唤着我、引领着我。阅读汉字是一种幻象、一种飞翔。汉字给予我的是一个真实的世界,甚至比汉字以外的尘世还来得真实。
我的灵魂在汉字里沐浴,被汉字熏香。我在汉字砌成的心灵的殿堂里静静地梳理爱与美的羽毛。(选自《张佐香文集》)综观全文,说说题目中“断想”一词的含义是什么?文章从哪些方面抒写了对汉字的断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文中画线句①,根据第二段内容并结合自己对汉字的了解回答“历经沧桑”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文中画线句②,指出其所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解文章最后一段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共6分,每小题2分)
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塑造了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政教一体化,其中文化与政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而政治,最终也是一种文化秩序。万历年间,利玛窦到中国,一个意外的发现是,中国的科举制度实现了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国的“知识阶级即‘哲人’对帝国的统治者有着广泛的影响”,“标志着与西方一大差别而值得注意的重大事实”是,“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即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
科举制度并没有实现“理想国”,但促成了封建社会时期世界上最合理的政教制度。科举千年,以人文化天下,朝廷立国,文人立命,社会长治久安,个人功名利禄,尽系于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是帝制中国社会结构的中枢。就社会政治而言,面向整个社会的科举,为皇权统治下的官僚体系提供了人才,保证了官僚体系的运转,巩固了封建皇权;同时,科举又是一个制度化的流动性晋升渠道,社会基层的优秀分子由此可以进入统治阶层,参与管理国家。科举真正沟通了官民阶层。数世白身者,一登龙虎榜,就可能出将入相。而官宦子弟,不解经书,无缘科场,则可能沦为平民。
科举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主体,它包含着思想与制度两个层面的意义。思想层面上,儒家经学化,使儒学从一种普通学说变成圣典。制度层面上,儒学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最直接有力地保证了儒家意识形态的霸权地位。科举制使儒家思想彻底制度化,制度化保证了权力化,它使帝制国家、士绅社会与儒家文化,围绕科场中心流动,从而创造了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科举文明。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传统文明最显著的标志就是科举,而不是西方历史范畴中的封建或东方专制主义。梁启超曾经从四个方面对科举的历史作用做过公正评价。首先,科举使帝制政权充满活力,不断从社会精英中吸取统治人才;其次,促进了官民阶层的流动,使社会充满活力;再次,使儒家思想和社会意识形态一体化;最后,使个人有出路,社会稳定。
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中华文明是一种科举文明。在封建社会时期的世界各国,中国社会结构最具开放性,官僚出身最具平民色彩,教育普及面最大。而所有这些,都是由科举制度造成的。有关“科举是帝制中国社会结构的中枢”的理解,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举使帝制国家、士绅社会与儒家文化,围绕科场中心流动,创造了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科举文明。 |
B.科举面向全社会公开选拔,为官僚体系提供了人才,保证了官僚体系的正常运转,巩固了封建皇权。 |
C.科举的公正性使出身显赫但又不解经书的官宦子弟也可能沦为平民,保证了官僚体系的精英特点。 |
D.科举形成了流动性晋升机制,使社会优秀分子可能进入封建皇权体系,参与社会管理,维持了社会稳定。 |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科举保证了帝制政权的活力,从晋升机制的合理性等方面入手,巩固了封建帝制的统治。 |
B.科举制度是当时“朝廷立国,文人立命”的基础,使古代封建统治制度能够“人文化天下”,保证了社会长治久安。 |
C.科举文明促成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开放性,使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的主要武器,出现了“文人”即“哲人”治天下的局面,实践了前现代世界最合理的政教制度。 |
D.科举制度始终自觉坚持传播儒家思想,保证了儒家思想的延续,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最有力保证。 |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科举为基础的中国古代政教一体化制度,具有建立柏拉图“理想国”的可能性,但这种制度下的中国古代社会还不是真正的“理想国”。 |
B.柏拉图的“理想国”看重哲学在政治中的影响,看重人文在天下秩序建立中的教化作用,这种理想在前现代世界的西方并没有实现。 |
C.借助科举制度,儒家思想与当时的意识形态、文化与政治达到了高度的协调,使儒家思想的权力化得到了保证。 |
D.科举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因为它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始终扮演着主导角色,是中国文化无可争议的进步性标志。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愿化泥土
巴金
①近年来我非常想念家乡,大概是到了叶落归根的时候吧。
②有一件事深深地印在我的脑子里,三年半了。我访问巴黎,在一位新认识的朋友家中吃晚饭。朋友是法籍华人,同法国小姐结了婚,家庭生活很幸福。我们在他家谈得畅快,过得愉快。可是告辞出门,我却摆脱不了这样一种想法:长期住在国外是不幸的事。一直到今天我还是这样想。几十年来有一根绳子牢牢地拴住我的心。一九二七年一月在上海上船去法国的时候,我在《海行杂记》中写道:“再见吧,我不幸的乡土哟!”一九七九年四月再访巴黎,住在凯旋门附近一家四星旅馆的四楼,早饭前我静静地坐在窗前扶手椅上,透过白纱窗帷看窗下安静的小巷,在这里我看到的不是巴黎的街景,却是北京的长安街和上海的淮海路,还有成都的街口有双眼井的那条小街……每天早晨都是这样,好像我每天回国一次去寻求养料。这是很自然的事。
③我经常提到人民,他们是我所熟悉的数不清的平凡而善良的人。我就是在这些人中间成长的。我的正义、公道、平等的观念也是在门房和马房里培养起来的。我从许多被生活亏待了的人那里学到热爱生活,懂得生命的意义。越是不宽裕的人越慷慨,越是富足的人越吝啬。然而人类正是靠这种连续不断的慷慨的贡献而存在、而发展的。
④近来我常常怀念六七十年前的往事。成都老公馆里马房和门房的景象,时时在我眼前出现。一盏烟灯,一床破席,讲不完的被损害、受侮辱的生活故事,忘不了的永远不变的结论:“人要忠心。”住在马房里的轿夫向着我这个地主的少爷打开了他们的心。老周感慨地说过:“我不光是抬轿子。只要对人有好处,就让大家踏着我走过去。”我躲在这个阴湿的没有马的马房里度过多少个夏日的夜晚和秋天的黄昏。
⑤门房里听差的生活可能比轿夫的好一些,但好得也有限。在他们中间我感到舒畅、自然。后来回想,我接触到通过受苦而净化了的心灵就是从门房和马房里开始的。只有在十年动乱的“文革”期间,我才懂得了通过受苦净化心灵的意义。我的心常常回到门房里爱“清水”恨“浑水”的赵大爷、马房里的轿夫老周的身边。人已经不存在了,房屋也拆干净了。可是过去的发过光的东西,仍然在我心里发光。
⑥现在我明白了,受苦是考验,是磨炼,是咬紧牙关挖掉自己心灵上的污点。它不是形式,不是装模作样。主要的是严肃地、认真地接受痛苦。“让一切都来吧,我能够忍受。”我没有想到自己还要经受一次考验,我摔断了左腿。我没有能好好地过关。在病床上,在噩梦中,我一直为私心杂念所苦恼。以后怎样活下去?我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⑦漫长的不眠之夜仿佛一片茫茫的雾海,我多么想抓住一块木板浮到岸边。忽然我看见了透过浓雾射出来的亮光:那就是我回到了老公馆的马房和门房,我又看到了老周的黄瘦脸和赵大爷的大胡子。我发觉自己是在私心杂念的包围中,无法净化自己的心灵。门房里的瓦油灯和马房里的烟灯救了我,使我的心没有在雾海中沉下去。我终于记起来,那些“老师”教我的正是去掉私心和忘掉自己。被生活薄待的人会那样地热爱生活,跟他们比起来,我算得什么呢?我几百万字的著作还不及轿夫老周的四个字“人要忠心”。(有一次他们煮饭做菜,我帮忙烧火,火不旺,他教我“人要忠心,火要空心”。)
⑧我多么想再见到我童年时期的脚迹!我多么想回到我出生的故乡,摸一下我念念不忘的马房的泥土。可是我像一只给剪掉了翅膀的鸟,失去了飞翔的希望。我的脚不能动,我的心不能飞。我的思想……但是我的思想会冲破一切阻碍,会闯过一切难关,会到我怀念的一切地方,它们会像一股烈火把我的心烧成灰,使我的私心杂念化成灰烬。
⑨我家乡的泥土,我祖国的土地,我永远同你们在一起接受阳光雨露,与花树、禾苗一同生长。
⑩我唯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选自巴金《随想录》有删节) 第2段中作者认为“这是很自然的事”,他所指的“事”是什么?他为什么说“很自然”呢?
文中穿插有“十年动乱的‘文革’”的一些人和事。请简要回答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说说第7段中“我多么想抓住一块木板浮到岸边”的含义;结合语境,简要分析这一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从全文看,作者唯愿“化作泥土”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世界现存的古老文明民族中,唯有炎黄子孙是基本不信宗教的民族,“礼乐文化”是华夏文明的主流。
从现在已发现的考古文物资料可知,不仅夏、商存在原始宗教,远在之前,中国大地上早就存在原始宗教文化。中国和西方都曾经历了原始宗教的蒙昧时期,但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成为成熟的宗教文化却走向了不信神灵的“礼乐文化”,而西方则发展成成熟的宗教文化呢?答案如仅仅从维持社会秩序和改朝换代角度去寻找,显然是不够充分的。
广阔的北半球的地理气候环境差异也许会给我们提供一个新的观察问题的角度。众所周知,中国大陆处在全球唯一的大陆性季风区,有北温带草原季风区和温带、亚热带阔叶林季风区,每年的光热条件最适合动植物的生长,宜于农耕和渔猎。处在草原季风区的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逐水草而居、按季节流动的生活习惯。而处在温带、亚热带阔叶林区的先民,则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耕秋收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这种天赐的优越的自然条件下,人们逐渐看到了人自身力量的作用,淡化了对不可预测的自然界破坏力的崇拜,也就随之减弱了因自然地理因素造成的鬼神崇拜。中国大陆整个西部,除了高原就是荒漠,阻断了与亚洲西部和欧洲的交往之途。特别在远古时期,这种地理上的阻碍基本是不可逾越的。正是这种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孕育了同样独特的华夏文明。
同时,游牧和农耕部落之间的战争及胜负结局,也影响着人们的原始宗教信仰。黄河流域地区正好处在农耕和游牧的交错地带。在冷兵器时代,由于体格差异和马上作战的明显优势,在冲突中获胜的往往都是游牧一方,任何形式的鬼神崇拜、占卜、巫术都不能改变这样的胜负结局。而残酷的战争现实迫使农耕一方更注重发挥人,特别是部落首领的才能来赢得战争的胜利,以保生存。同时,在抢掠、侵扰的过程中,游牧一方也深感农耕文明的先进,在心理上由衷崇敬农耕文化。这样,鬼神崇拜的衰落就成为必然的趋势。
而在地球同纬度的另一端——古希腊,自然地理条件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起伏不平的山丘,一面临海的地貌,相对贫瘠的土地,独特的地中海式气候(夏季干热,冬季湿润),光热条件配合不佳,不是农耕的理想环境。在古希腊人所处的山脉北面,是由西风带控制的温带阔叶区和寒带针叶林区(欧洲大平原),没有适宜游牧民族生存的条件。这些客观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华夏文明的产生条件是迥然不同的。古希腊城邦间也经常发生战争,但这种战争基本上是在相同生产方式的城邦小国之间发生,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争夺土地及其资源,神灵崇拜则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强心剂。下列对中国文化没能发展成为成熟的宗教文化的原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统治者维持社会秩序的需要和改朝换代的复杂因素是中国文化没有发展成成熟的宗教文化的原因之一。 |
B.中国大陆自然条件优越,人们对自然力没有较强烈的崇拜心理,而更多的是看到了人的自身力量。 |
C.由于条件的限制,中国大陆与具有宗教文化的欧洲和亚洲西部地区较为隔绝。 |
D.随着战争的进行,先进的农耕文明不断征服落后的具有强烈鬼神崇拜传统的游牧文明,使得宗教文化在中国难有生存之地。 |
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优势,在中国的游牧和农耕部落之间的战争中,游牧部落往往是胜利方。 |
B.由于地理气候条件因素,古希腊农耕、游牧业都不发达,与中国大陆情况迥然不同。 |
C.在古希腊,相同生产方式的城邦小国经常会为了争夺土地和资源而发动战争。 |
D.中国部落战争者更为重视战斗力和首领作用,而古希腊人在战争中某种程度上较为强调神灵作用。 |
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在远古时期是存在原始宗教的,由于复杂的原因没能发展为成熟宗教,后来宗教也便在中国大地上消亡了。 |
B.随着因自然地理因素造成的鬼神崇拜的减弱,我国先民逐渐看到了人自身力量的作用,淡化了对不可预测的自然界破坏力的崇拜。 |
C.古时黄河流域地区相对而言较为动荡,农耕者时常会遭受到游牧者的侵扰,但该地区同时也存在着文化的交流。 |
D.如果古希腊也具有中国大陆的地理气候条件,其原始宗教也必然会走向“礼乐文化”。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李叔同的传奇人生
张露
如果说有一种人生华丽而不刺眼,铅华洗尽,返璞归真,历尽世间的奢华百态仍清澈如水,那么这种人生非李叔同大师莫属。少年时,他是上海滩有名的翩翩公子,风流儒雅,气度不凡。“二十文章惊海内”;留学日本,李叔同以敏锐的艺术灵感创造了很多中国艺术史上的第一;学成归来,先后在天津、上海、浙江教书。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教授图画音乐课期间,他以其高尚的品格、精湛的艺术、渊博的学识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开启了中国近代艺术教育的一个新局面。
他的学生,著名画家丰子恺,曾形象地称“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大师在音乐上的造诣颇深。留学日本期间创办了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他竭力提倡音乐“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会教育功能。一首《送别》意蕴无限,最后传唱于大江南北,家喻户晓,那含义深邃、意境悠远的歌词,那恬静典雅、抒情流畅的曲调,传唱了一个世纪,润泽了几代人的心灵。淡雅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凄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
在近现代美术史上,大师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执教杭州一师期间,为了改革中国美术课历来只授临摹画帖的状况,他开设了室内室外写生课,以训练学生绘画基本功。1914年他在教课时采用了男性裸体模特写生,具有历史性的开创意义。
提到中国近代戏剧史的发展,人们也不会忘记这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留学日本期间,他在东京组织成立艺术团体“春柳社”。1907年该剧社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编剧的《茶花女》第三幕,李叔同饰演女主人公。日本有一位老戏剧家松居,他对李叔同的演技极为欣赏。他说看了这个戏,他想起在法国蒙马得尔小剧场那个女优杜菲列所演的茶花女……
李叔同年轻时,即以才华横溢而瞩目文坛。出家前夕,他将清光绪二十六至三十三年(1900—1907年)间的20多首诗词自编成书卷。其中就有《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哀国民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称道的佳作,表现了他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出家前的五六年间,他还有30余首歌词问世。词家寇梦碧在《读李叔同先生诗词》中说:“叔同先生词,则兼婉约豪放之长,而题材之博大,内容之深广,实为突起异军,超越乡贤”。
李先生严谨而不拘束,夏丐尊先生曾经指出李叔同先生做人的一个特点,他说:“做一样,像一样。”执教一师,他脱下西装,穿上黑马褂,布鞋,配戴金丝边框眼镜,为人师表,他一丝不苟。
他的艺术成就为古老而禁锢的中国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此中国艺术融入了世界文化的舞台,他严谨而美学化的教育精神为这个浮华的社会注入了一剂清新的空气。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又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李叔同少年时,是上海滩有名的风流公子,因此在之后的岁月里,他努力追求铅华洗尽、返璞归真的人生,事实证明他做到了。 |
B.李叔同为古老而禁锢的中国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了改革中国美术课历来只授临摹画贴的状况,他在教课时采用了男性裸体模特写生,具有历史性的开创意义。 |
C.由于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加上自身无力改变这样的现实,李叔同终于选择了出家,这种思想在他后来的诗词创作中可以看出来。 |
D.在作者看来,李叔同是个多才多艺,在许多艺术领域都有建树的艺术家,因此说他“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 |
在丰子恺眼中,他的老师李叔同多才多艺,成就非凡。请根据文本列出李叔同的艺术成就。
▲▲
▲▲
▲▲文末说“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又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