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张元济:不可再现的高度
这是中国文化史乃至中国现代史上悲壮的一幕:
冬日上海,阴霾的天空下,“飞灰满天,残纸堕地”。商务印书馆所印书籍、商务印书馆所设立的东方图书馆及涵芬楼之藏书,顷刻间化为灰烬,焚余纸灰飞达十数里外。时人回忆,“空中的纸灰像白蝴蝶一样随风飞舞”。
时间是1932年“一·二八”事变期间,商务印书馆被日机投弹焚毁,东方图书馆遭日本浪人纵火。
纸灰飘到与商务印书馆隔了半个上海的张元济寓所,这位商务的董事长望着长空,不禁潸然泪下。
后来,张元济编纂《涵芬楼烬余书录》,在序中表示,取“烬余”两字,意在“志痛”。
敌人的言行证明了商务印书馆的价值。侵华日军海军陆战队司令盐泽幸一曾经说:“烧毁闸北几条街,一年半年就可恢复。只有把商务印书馆这个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机关焚毁了,它则永远不能恢复。”
然而,张元济在给胡适的信中明确传递了商务复兴的决心:“商务印书馆诚如来书,未必不可恢复。平地尚可为山,况所覆者尤不止于一篑。设竟从此澌灭,未免太为日本人所轻。”
事实是,创建于1897年的商务印书馆,无论是在遭此劫难之前,还是经过劫后复兴,一直是近代中国最大最重要的出版文化机构。由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涵芬楼发展而成的东方图书馆,藏书逾50万册,为当时全国图书馆藏书量之冠,涵芬楼更是藏有大量善本珍籍。商务印书馆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更如同现代学术史上的北京大学一般。
张元济和商务印书馆,在某种意义上说,几乎可以画等号。从1902年进入商务起,从编译所所长、经理、监理到董事长,正如叶圣陶所评价的,张元济“把商务看成是他的终生事业”。
张元济与商务创始人之一夏瑞芳约定,“吾辈当以扶助教育为己任”,并曾在诗中写道:“昌明教育生平愿,故向书林努力来”。他的这一抱负,使得商务印书馆成为1949年之前中国最重要的教材出版机构,并且是奠定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主要力量之一。
康有为赞誉“译才并世数严林”,而严复的译著(包括《天演论》再版)和林纾翻译的外国小说,大多是在张元济主持下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张元济在商务印书馆完成了工程浩大的古籍整理工作,得到民国学术界、出版界的极高推崇。《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续古逸丛书》等,都是由他亲自选择版本、整理校勘后付印的。
张元济的人生可谓传奇。他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中进士,点为翰林。1898年,朝中大臣保荐,称康有为、张元济等为“维新救时之才”,光绪帝遂在颐和园召见了二人。
1949年9月,毛泽东邀张元济同游天坛。当晚,他对儿子张树年说:“我活到耄耋之年,见过光绪,见过袁世凯,见过孙中山,见过蒋介石,今天又见了毛泽东。”
由于被认定是“大老板”,张元济在1927年曾被一伙绑匪劫持了整整6天。6天中,他陆续作了10首绝句,脱险后编定为《盗窟十诗》,分送友朋。其中写到“邻家笑语”、“池塘鸭子”,自认为是在“领略天趣”。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商务印书馆老编辑、对馆史素有研究的陈应年慨叹:“今天中国的出版界,没有一家能跟当年的商务相比!”
一位对中国出版史研究颇深的学者,参观建在海盐的张元济图书馆后留言:“张元济不可追。”
相关链接
①商务印书馆创办时只是一个以印刷业务为主的小作坊……在张元济手中,商务印书馆迅速地发展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出版企业。(《传统与现代的交汇——论张元济时期商务印书馆的出版理念与中国近代文化转向》)
②涵芬楼就是张元济专门为收藏古籍善本所建的地方,涵芬楼所藏古籍善本都是张元济一本一本地收来的……张元济在涵芬楼的基础上建成了著名的东方图书馆,向公众开放。(吴永贵《张元济,在出版中安身立命》)
③张元济在自己给商务馆确定的“在商言商”的道路上,执著地走了整整半个世纪。作为舵手,他小心翼翼地驾驶商务馆这条船绕开政治漩涡。(《民国时执掌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
④张元济是在一个动荡的时代里,辑校整理古书,钩沉、整理进而维系着中华文化的命脉……但商务毕竟是企业,搜集、编校古籍毕竟需要巨大的成本,所以张元济的做法难免遭人反对。有股东指责张元济收购古籍是“徇一人之嗜好”。文弱儒雅的张元济拍案而起:“此事决不使公司于营业上有损!”……《四部丛刊》初编出版以后,光这套书就赚了100多万。经营上的成功,为他后来能够持续地做这件事情,提供了很大的保障。(辉文《中国出版第一人》)
⑤张元济的编辑宗旨是坚定的,即普及教育、开启民智,但作为一个实业家,他也并不讳谈“利”字。(李艳《张元济的编辑思想》)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张元济以出版推动教育,续写中华民族的文明。嗜书、寻书、藏书、编书、出书,写就了他“不可追”的一生。 |
B.在张元济的主持下,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大量的严复翻译的著作和林纾翻译的外国小说,对此康有为大加赞誉。 |
C.张元济所写的《盗窟十诗》中“邻家笑语”“池塘鸭子”等诗句,表现了他被绑架时身历险境而不畏惧的镇定自若。. |
D.张元济志在“昌明教育”,使商务印书馆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教材出版机构和奠定新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中坚力量。 |
E.张元济一生见过中国五个“第一号人物”,其地位和声望使商务印书馆在政权更迭的年代里能够很好地生存。
(2)文章为什么着力描写商务印书馆被日本投弹焚毁的悲壮一幕?
(3)文中说“张元济和商务印书馆,在某种意义上说,几乎可以画等号”,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张元济对商务印书馆的贡献。
(4)张元济在经营商务印书馆时是如何处理“义”与“利”的关系的?这种做法有何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3题
约瑟夫·康拉德
[英]伍尔夫
读者翻开康拉德的小说,必定和海伦照镜子时的感觉相同,她注视镜中的倩影就会明白:不论她怎么办,在任何情况下她都不可能被当作一位平凡的妇女。康拉德具有如此的天赋,他使自己受到这样的训练,他又是如此地受惠于一种奇特的语言,它的特殊魅力在于它的拉丁素质而不在于它的撒克逊品质,因此,他的文字似乎不可能有一点拙陋的或无意义的败
笔。他的情人——他的风格——在静止状态有时候有点儿令人昏昏欲睡。但是,让我们去和她攀谈吧,那么她就会风度翩翩地向我们逼近过来,带着多么动人的色彩、胜利的喜悦和威严!然而,这一点尚可争议:如果他在创作那些他不得不写的作品之时不是像这样不断地关心它们的外观,康拉德可能会既赢得高度声誉又受到大众欢迎。它们阻滞了、妨碍了、分散了艺术效果,他的评论家们指着那些著名的段落说道;而且把它们从上下文中抽取出来,和其他攀折下来的英国散丈之花一起展览,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他们抱怨道:他是自我意识的、呆板的、雕琢的,对他说来,他自己的声音比人类在痛苦中呼喊更为亲切。这种批评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而且像乐队演奏《费加罗》时聋子们的评论一样,令人难以反驳。他们看见
了那个交响乐队;他们听到从远处传来一阵凄凉模糊的摩擦声;他们自己的评论被打断了,于是他们很自然地得出结论:要是那五十位提琴手去敲石铺路而不是在这儿摩擦莫扎特的乐曲,他们可以更好地为人生的目的服务。
美教导着我们,美是一位训导者。既然美的教诲和她的声音是不可分离的,那么对于那些听不到她声音的人们,我们又如何能使他们信服呢?
去阅读康拉德的作品吧,不要浅尝辄止而是整批地阅读,虽然从表面上看来,康拉德所关心的只是向我们显示大海的夜色之荚,谁要是在那相当呆板而低沉的音乐中听不出它的意蕴、它的骄傲、它的广阔而不可改变的完整,感觉不到善比恶更好,而忠诚、正直和勇气正是善的表现,那么他一定是真的没有把握住康拉德文字的意义。然而,要从这些作品的成分中捕捉这样的信息,可是件棘手的工作。放在我们的小碟子里滤干了,离开了语言的神秘和魔力,它们就丧失了兴奋和刺激的力量,丧失了作为康拉德散文的一种持久品质的极其猛烈的力量。
因为,正是依靠他身上某种激烈的气质,领袖和船长的气质,康拉德抓住了青少年的心。直到他写出《诺斯特罗莫》为止,年轻的读者们敏捷地觉察到他的人物基本上是朴实而英勇的,不论他们的思想多么微妙,他们的创造者的手法多么迂回曲折。他们是习惯于孤独寂寞的海员,他们与大自然发生冲突,但与人和睦相处。大自然是他们的敌手;正是她激发了荣
誉、豪爽、忠诚等男子汉特有的品质;也正是她,在隐蔽的海湾中把深奥莫测、严肃稳重的美丽姑娘培育为成年妇女。首先,正是大自然造就了惠莱船长和老辛格顿那样乖戾执拗、饱经风霜的人物,他们是朦胧暧昧的,但在他们的朦胧暧昧之中闪烁着灿烂光芒,对康拉德说来,他们是我们种族的尖子。
这就是他的早期作品《吉姆爷》《台风》《“水仙号”上的黑水手》和《青春》中的人物;而这些书,不论风尚如何变迁,它们在我们的经典作品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康拉德是英国现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但是本文并没有直接介绍和评价康拉德,而是通过评述康拉德早期作品的艺术特点与地位,高度肯定康拉德的创作才华和创作思想。 |
B.本文首先从读者阅读康拉德小说的第一感觉人手,指出其作品形式与语言上的鲜明个性,从而引出争议,点出其文体上的弱点;然后在评析某些评论家的批评意见后,自然转入对康拉德作品杰出的艺术魅力的评论和赞誉。整个评述自然有序,逐层深入。 |
C.“这种批评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而且像乐队演奏《费加罗》时聋子们的评论一样,令人难以反驳。”作者用聋子评论乐队演奏莫扎特乐曲作类比,形象地概括了某些评论家指出的康拉德作品的弱点:华丽的表现形式阻滞了、妨碍了、分散了作品的艺术效果。而且这种批评是难以反驳的。 |
D.作者认为,康拉德的早期作品在经典作品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真正欣赏和体会康拉德作品的魅力和气质,需要去认真阅读作品,与作品攀谈,并且是整批地阅读他的作品而不是浅尝辄止。 |
2.在创作《诺斯特罗莫》之前,康拉德笔下大多是什么样的人物?是什么造就了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
3.根据你对文意的体会,你认为伍尔夫接下来会讨论什么问题?为什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题画诗,是紧紧围绕着某幅特定的绘画作品而创作的诗。它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家的独创,在繁花锦簇的诗歌园地中独放异彩,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中国古代无数天才的文学艺术家们,将诗以高超的书法题写在画幅上,再加之以精工的印章,与绘画形成完美的艺术形象,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所没有的。
由于绘画题材丰富多彩,多种多样,题画诗的内容也极为广博纷繁,或咏写花草树木,或咏写山水田园,或咏写鸟兽虫鱼,或咏写人事季候,或咏写纸笔楼阁,等等,但就其思想倾向而言,大约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生动形象地再现画面的形象,深刻地开掘出画面的底层意蕴,描写出画面应该具有而又画不出的诗意,即所谓“画之不足,题以发之”。这样的题画诗,不仅是“画中之画”,而且更具有“画外之意”了。如宋代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诗不仅生动地再现了画面上的景象,而且还写出了画外意,丰富了原画的意境。一、三两句描写画面的实景,但第二句说春天江水之暖是鸭子最先知道的,第四句说正当蒌蒿芦芽生长之时,美味的河豚鱼在长江中逆流而上了,这是画面上没有的,也是任何高明画师画不出来的,但苏轼却凭借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写出来了,使整个画面充满了春意和生趣,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真可谓是“画之不足,题以发之”的妙诗。
二类是借观看绘画赞美高洁的品格,抒写人生的感悟,表达艺术体验和对文学艺术的真知灼见。如果说上一类诗基本上属于题中应有之意,这一类诗则是借题发议,借题发挥。如元代王冕《墨梅》:“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后二句借墨梅抒情。这既是咏梅、赞梅,更是诗人高尚人格和美好情操的真实写照。这发自心灵深处的声音,感染着、启迪着每一个读者。
三类是借题画怀古伤今,讽刺黑暗腐朽的封建统治,抨击浇簿的世风,抒发对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深忧。如果说第二类作品的借题发挥,尚属于作者自身范围的话,此类则又扩大到社会现实,具有更深广的思想内容。如黄庭坚《题竹石牧牛》:“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这首诗的牛砺角牛斗是有深刻寓意的。北宋后期,党争激烈,两派互相倾轧,而黄庭坚则主张削除党争,两派共理国政。对于党争,他感到痛心和不安,便借着这幅画抒写出来。诗中的牛砺角和牛争斗,即是象征统治阶级的党争,寓意是颇深刻的。
(选自高霞《中国古代题画诗简论》,有删改)下列对于“题画诗”这一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画诗是紧紧围绕着某幅特定的绘画作品而创作的诗,是中外诗歌史上非常独特的诗歌创作形式。 |
B.题画诗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家的独创,在繁花锦簇的诗歌园地中独放异彩,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
C.题画诗是指诗人根据一幅画写一首诗,再加之以印章,与绘画相得益彰,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 |
D.题画诗的内容丰富,咏写的对象有以下种类:花草树木、山水田园、鸟兽虫鱼、人事季候、纸笔楼阁。 |
下列对《惠崇春江晚景》这首题画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生动形象地再现画面的形象,深刻地开掘出画面的底层意蕴,描写出画面应该具有而又画不出的诗意。 |
B.这首诗,不仅是“画中之画”,而且更具有“画外之意”,达到了“画之不足,题以发之”的效果。 |
C.诗的一、三两句描写了生活的实景,生动传神,栩栩如生,整个画面充满了春意和生趣,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
D.诗的二、四句是苏轼的联想和想象,极富创造力,这是画面上没有的,也是任何高明画师画不出来的。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借观看绘画赞美高洁的品格,抒写人生的感悟,表达艺术体验和对文学艺术的真知灼见的题画诗侧重点在于借题发议,借题发挥。 |
B.借题画怀古伤今的题画诗将诗作内容扩大到社会现实,超出了作者自身范围,具有更深广的思想内容。 |
C.“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既是咏梅、赞梅,更是王冕高尚人格和美好情操的真实写照。 |
D.“牛砺角”“牛斗”是北宋后期党争激烈两派互相倾轧的真实写照,抒发了黄庭坚对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深忧。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戏曲脸谱与传统文化
中国戏曲脸谱,是戏曲文化现象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戏曲脸谱中折射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
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家文化又以伦理道德为本位,因此,道德化成为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在这浓重的道德化的文化氛围中生长的戏曲艺术当然也充满了道德化的色彩。儒家强调忠、孝、节、义,这在戏曲中有充分体现。戏曲的道德化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善恶分明的人物形象,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药人救世的教化功能等方面。戏曲脸谱着重表现人物性格、品德,寓褒贬,别善恶,充满着浓厚的道德评价色彩,这正是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内容在戏曲脸谱中的体现。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对戏曲脸谱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共识,如脸谱色彩的红表忠勇、黑表刚直、白表奸邪、蓝表威猛、黄表阴狠、绿表强悍、紫表耿介等。
戏曲在综合诸多传统艺术成果的同时,也受到诸多传统艺术美学思想的影响,戏曲脸谱的审美意识同样也受到各门传统艺术的影响。
脸谱的勾画创作和中国书法的书写创作有相似之处。书法是从一撇一捺的文字书写中产生的艺术形式,脸谱则是从一勾一抹的人物化妆中产生的艺术形式,两者在创作程序上都表现出很强的程式化特征,正所谓无法不成谱。两者在用笔方式上也有相似之处,都讲究线条流畅而有力度,节奏鲜明而神采飞扬。
脸谱的审美意识受到中国画美学思想的重大影响。如中国画中“重神似”而“轻形似”的美学思想,就被运用到戏曲脸谱中,脸谱中的“离形”、“取形”、“传神”,就是中国画中“遗貌取神”的“重神似”的美学思想的体现。脸谱的构图章法也与中国画一样,讲究疏密、插穿、避让、虚实、匀衡等。脸谱的勾画笔法也与中国画笔法相通,轻重缓急、顿挫有致。总之,脸谱的创作与中国画创作一样,有谱有法。
戏曲产生于民间,戏曲文化与民间美术有着更紧密的联系。民间美术中的木版年画、窗花剪纸、纸扎糖塑、服饰刺绣、泥人、葫芦雕刻、建筑彩绘和雕刻等,都有戏曲人物形象,其中戏曲脸谱艺术也是其经常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
民间美术作品中的脸谱,与戏曲舞台上的脸谱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有时也有与戏台上不尽相同的脸谱图案,这既是民间美术中感情的自由发挥的结果,又是对戏曲理解基础上的再创造的结果。不一定合科学规范,但却能传神写意。这样一来,脸谱与民间美术的关系就是相辅相成的了。脸谱给民间美术提供了大量素材;民间美术又给脸谱提供了可供吸取的丰富营养,而且民间美术为脸谱乃至整个戏曲艺术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使戏曲人物形象(包括脸谱)深入到百姓生活的许多方面。下列对“戏曲脸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曲脸谱注重表现人物性格、品德,寄寓褒贬,区别善恶,折射出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观念。 |
B.戏曲脸谱在用笔方式上讲究线条流畅而有力度,节奏鲜明,审美意识上明显受到书法的影响。 |
C.戏曲脸谱表现的题材有民间美术中的木版年画、窗花剪纸、纸扎糖塑、服饰刺绣、泥人、葫芦雕刻等等。 |
D.戏曲脸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因而具有浓厚的道德化倾向。 |
本文的作者认为戏曲脸谱的审美意识受到各门传统艺术的影响,以下说法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A.脸谱艺术是从一勾一抹的人物化妆中产生的,在创作程序上与书法一样表现出程式化特征。 |
B.“离形”、“取形”、“传神”,是中国画“遗貌取神”的美学思想在脸谱艺术中的集中体现。 |
C.中国画讲究疏密、插穿、避让、虚实、匀衡等,戏曲脸谱的构图章法与中国传统绘画相通。 |
D.戏曲文化与民间美术有着紧密的联系,戏曲脸谱艺术经常表现在民间美术中的人物形象上。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书法是从一撇一捺的文字书写中产生的艺术形式,脸谱也是如此,由此可知,脸谱的创作与中国画创作一样,有谱有法。 |
B.戏曲艺术是在浓重的道德化的文化氛围中生长起来的,儒家强调的忠、孝、节、义,自然在戏曲中也有充分体现。 |
C.因为感情的自由发挥和对戏曲理解基础上的再创造的要求不同,因而,民间美术作品中的脸谱,与戏台上有不尽相同的脸谱图案。 |
D.戏曲脸谱是在综合了中国古代各种艺术形式诸如京剧、书法、中国画、民间美术等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传统艺术。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医学界流行一句话,在美国买枪很容易,但买抗生素很难。然而,我国的情况则完全不同。据了解,虽然经过多方的艰辛努力,但是我国医院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在2007年仍然高达74%,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也在21%以上,其频率和强度都高于欧美国家20%-50%。一些医生和患者甚至将抗生素视为万能药。
抗生素的滥用会造成细菌耐药性增强,致使抗生素在较短时期内失效。上个世纪40年代,青霉素作为最早的抗菌药物,成功地解决了了临床上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难题,随后问世的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又使肺炎、肺结核的死亡率降低了80%。人类战胜细菌的时代已经到来。当时,全球每年死于感染性疾病的人数约为700万,但是,40年后这一数字猛增至2000万。这种尴尬境遇和抗菌药物的不规范使用有着直接的关系。专家说,凡超时、超量、不对症使用或不严格规范使用抗菌药,都属于抗菌药滥用。
目前我国每研制一个抗生素要10年,而细菌产生耐药性只需两年。专家称:“如果我们再不对抗生素的使用加以控制,过不了多长时间老百姓看病吃药就没有有效的抗生素可以用了。”
失效只是滥用带来的一个恶果,它还造成了医疗费用的无谓增长和患者的死亡。抗菌药在杀菌的同时,也会造成人体损害,如影响肝、肾脏功能、胃肠道反应及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另外,它也能导致二重感染。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口腔、呼吸道、肠道都有细菌寄生,寄殖菌群在相互作用下维持着平衡状态。如果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敏感菌会被杀灭,而不敏感菌乘机繁殖,未被抑制的细菌、真菌及外来菌也可乘虚而入,诱发又一次的感染。
据专家估计,2005年,由于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导致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达800亿元之巨。在不良反应致死的病例中,抗生素滥用也是主要罪魁之一。在每年20万死亡患者中,40%是死于抗生素滥用的。
既然后果如此糟糕、如此严重,为什么抗生素还在大量无节制地使用呢?一是医疗技术水平偏低,有的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使用的基本原则还不十分了解,一些安全性差、不良反应严重的抗生素在国外已经严格控制使用,但在我国还在比较广泛地使用。一是利益的诱惑。根据对全国124所三级甲等医院的调查,2004年,抗菌药物占医院药品总金额的25.7%,在医院的药品销售中,抗生素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抗菌药物使用率在2007年能高达74%,其频率和强度都能高于欧美国家20%-50%,这是多方努力的结果。 |
B.青霉素是最早的抗生素药物,它曾解决了临床上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难题,使肺炎、肺结核患者的死亡率降低了80%。 |
C.抗生素的使用,不但没有帮人类战胜细菌,反而使全球每年死于感染性疾病的人数由700万人左右增至2000万人。 |
D.每年药物不良反应致死的病例有20多万,抗生素滥用是罪魁之一,其中40%的死亡患者,是死于抗生素滥用的。 |
下列关于滥用抗生素的后果,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滥用抗生素,将会造成细菌耐药性增强,从而致使抗生素暂时性的失效,这将会导致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
B.由于滥用抗生素,只需两年,细菌就会对花费十年时间研制的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不久人们就没有抗生素可用了。 |
C.滥用抗生素会破坏寄殖菌群的平衡状态,造成某些细菌乘机繁殖,未被抑制的细菌也会乘虚而入,诱发二次感染。 |
D.抗菌药能杀死有害细菌,同时也影响人体健康,如损伤人的肝脏、肾脏和肠胃,就会引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
下列根据原文信息所做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超时、超量、不对症使用或不严格规范用药,都属于滥用,抗生素并非万能,不能感觉不舒服就服用抗生素。 |
B.由于滥用抗生素,抗生素快速失效,会使制药公司的经济效益相对降低,因而,会挫伤制药公司研发的积极性。 |
C.如果医疗机构能够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就一定能够改变目前医疗费用过高的现状。 |
D.解决抗生素滥用的问题,根本在于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消除利益的诱惑,同时也需要患者改变用药观念。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文人情怀与写意笔墨
文人情怀,是有创造性的、富含思想的、追求独立人格的人文精神。表现在创作上,
则是强调抒发个人的思想情感。士人既有着天人合一的观念,又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还有自强不息的君子大道与贵和尚中的中庸之道。这些忠于君王
又心存块垒的文人的思想,一旦付诸书画,则有一股郁勃之情。在审美上追求直抒胸臆的生动气韵,力避谨毛失貌。衍之技法,则有一发而不可收的决绝豪气。文人情怀与写意笔墨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中国画在思想观念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各方面的认识。中国画的写意笔墨体现了画家的文人情怀和抒情意识。盛唐时期的大环境,使大批画家自我表现欲望觉醒,那些紧劲绵邈如春蚕吐丝的线条,或金碧或青绿的色彩,已不能满足画家强烈的表现需要,水墨写意便应运而生。中国画逐步由重“云霞雕色”、“草木贲华”的自然现象之美,向情以物兴、辞以情发的天人合一的更高层次发展。绘画逐渐由重实用、悦目效果向强调作者主观情感的表现方向发展。如果说画家文人情怀的不断高涨催生了写意笔墨,而强烈抒发情感的文人意识则促使其迅速发展。后来,成熟的文人画则将情为主、景为宾的意境追求推向极致。写意笔墨的“写意”,既有写其大意,逸笔草草之名,又具狂肆其外苦索其中之实。执笔挥毫墨色纷披之际,画者往往强调一个“意”字,包括意象造型、不似之似、自出己意等涵义,而且是用“写”的方法去实现。这个“写”,既包括对书法用笔书写意蕴的借鉴之义,又含有作者抒写内心情感之意。总之,从画家的文人情怀到文人的有感而发都与这个“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把画说成“写”,当然是文人画家所为。“写”之说一出便深得绘者之心,甚至成为评价一幅画格调高低的重要标准。对书法用笔中书写意蕴的借鉴,使画家可以像写字那样流畅而有节奏地运用毛笔勾勒线条,并在用线造型的过程中得心应手地表达自身感受。再者,由于书法用笔丰富,有利于刻画事物的各种形状。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发挥、显示甚至发展画家的书法技巧和张扬其个性,使书画互相促进。“写”的提出,使中国意象绘画有了质的飞跃。它不仅将书法与绘画联系起来,而且使意象绘画的过程更有规矩可循。从此,画中用笔是否有“写”意,成为意象绘画区别于其他绘画的标志,也是画作文化含量的重要尺码,甚至成为画作文野之分的重要标志。
节选自《文艺研究》(2008年第八期)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绘画逐渐由重实用、悦目效果向强调作者主观情感的表现方向发展”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画家意识到单纯表现自然之美无法达到绘画的更高层次,所以在画作中加入感情。 |
B.中国画由实用变为不实用,由悦目变得不悦目,这样做是为表达作者情感服务的。 |
C.中国画不再侧重表达自然现象之美,而是有意地侧重表达作者的内心感受与态度。 |
D.画家文人情怀的不断高涨使绘画“重实用、悦目效果”的传统得到了更好的发扬。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审美情趣,中国人对自然、社会认识的反映。 | |
B.中国画原本注重忠于自然和实用,后来发展为重视表现作者主观情感的表现。 | C.成熟的文人画中的景物处于从属地位,画中蕴含的感情才是写意笔墨的精髓。 |
D.“写”的提出,不仅将书法与绘画联系起来,而且使意象绘画的过程有规矩可循。 |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没有文人情怀和画家的主观意识,就不会产生表现内心情感的写意作品。 |
B.书法用笔中的书写意蕴被引进写意绘画中,用以得心应手地表达自身感受。 |
C.书法和绘画的用笔都可以用来张扬个性,二者相辅相成,可以相互促进。 |
D.用笔有“写”意的绘画作品才是意象绘画,这一类的作品才有文化含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