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谒金门·怀旧故居
李好古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①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注] ①胡尘:指蒙人发动的战争。这首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后人评价“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是“寓庄于谐,别开生面”,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南乡子
北宋 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绕水恣行游,上尽层楼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释】此诗为王安石晚年谪居金陵,任江宁知府时所作。这首词的上阕是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这首词以“槛外长江空自流”作结,有何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这首诗歌第一句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请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这首诗歌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目中“山居”二字点明居住环境,“暝”是不眠之夜的意思。 |
B.首句中“空山”描绘了雨后山中的寂静和清新。 |
C.“竹喧”、“莲动”两句是说浣女归而竹暄,划渔舟而莲动;晚风吹来,莲叶摇曳多姿。 |
D.“随意”“王孙”两句是说春草任其凋枯,如此秋景“王孙”亦可自留。 |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绘山中秋日特定时间的景色,表现出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
B.首联扣题,第一句点“山居”,第二句点“秋暝”,创设出明净爽洁的环境。 |
C.中间两联将月、松、泉、石、竹、莲、浣女合渔舟等,组合成宁静淳美而清新活泼的画面,诗中有画,寄寓诗人的高洁情趣。 |
D.尾联化用典故,《楚辞》有“王孙兮不可以久留”句,诗人反用其意,以王孙自比,流露出隐遁消沉情绪。 |
阅读下面这唐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云
(唐)来鹄
千形万象竞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请简要赏析“映水藏山片复重”一句。
有人认为“此诗看到了诗人针砭现实的锋芒”,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