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表,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1953年、1982年、2010年人口数据统计表(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时间(年) |
人口总数(亿人) |
自然增长率(‰) |
城市人口数(亿人) |
65岁以上人口比重(%) |
1953 |
5.8 |
22.2 |
0.8 |
4.4 |
1982 |
10.1 |
15.7 |
2.1 |
4.9 |
2010 |
13.4 |
5.7 |
6.7 |
8.9 |
1953年中国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是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
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
C.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
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
据表判断1953~2010年中国
A.人口总数增长缓慢 | B.自然增长率增加 |
C.农村人口比重减少 | D.劳动力数量减少 |
关于图中甲、乙两地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形都以高原和山地为主 | B.地处不同的火山地震带附近 |
C.气候都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 | D.甲地以黑色人种为主 |
图为“世界四大洋主体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下列港口的排序依次濒临①②③④四大洋的是
A.鹿特丹、旧金山、摩尔曼斯克、科伦坡 |
B.鹿特丹、旧金山、科伦坡、摩尔曼斯克 |
C.科伦坡、鹿特丹、旧金山、摩尔曼斯克 |
D.旧金山、鹿特丹、摩尔曼斯克、科伦坡 |
连接②、③两大洋之间最短的海上通道是
A.巴拿马运河 | B.白令海峡 | C.马六甲海峡 | D.直布罗陀海峡 |
海运最为繁忙和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大洋分别是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③、④ |
图为东亚部分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
甲、乙、丙三地气候特征的差异最明显的表现是
①气温年较差②年降水量
③夏季风风向和影响时间长短④高温期与多雨期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下图大圆为120°E与60°W经线组成的经线圈。a、b、c为经线上的三点。粗实线表示为陆地,细虚线表示为海洋
a、b两地经纬度度数相同,可气候差异很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海陆位置不同 | B.洋流性质不同 | C.大气环流不同 | D.地势高低不同 |
读世界某区域图,回答1-2题。关于图中山脉D的形成,叙述正确的是
A.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撞形成 |
B.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相撞形成 |
C.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相撞形成 |
D.太平洋板块与大西洋板块相撞形成 |
关于图中C处的气候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温带季风气候 | B.温带海洋气候 |
C.地中海气候 | D.温带大陆性气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