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8年乾隆的一道上谕说:“浙西一带地方所产之米,不足供本地食米之半,全籍江西、湖广客贩米船,由苏州一路接济。”这反映出当时( )
A.经济重心移至湖广江西 | B.苏州已经成为交通枢纽 |
C.经济作物开始广泛种植 | D.江浙地区出现产业转型 |
20世纪70年代,中日关系正常化的直接推动因素是( )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B.中美关系的缓和 |
C.中国推行对外开放政策 | D.中朝、中韩外交关系的建立 |
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
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
C.中国人民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矛盾的加剧 |
D.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及其斗争的发展 |
胡适在总结五四运动时说道:“荒唐的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却要未成年的学生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来干涉纠正,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这段话表明胡适 ( )
A.彻底否定了五四运动的意义 |
B.不赞成青年学生涉足政治 |
C.否定了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中的贡献 |
D.对于五四运动并不了解 |
“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这是对苏联一位政治家的评价,这位政治家的“蛮干”主要表现在(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 B.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
C.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 | D.实施经济“加速战略” |
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 )
A.余粮收集制 | B.企业国有政策 |
C.粮食税 | D.劳动义务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