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发生,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
|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
| 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
| 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
《元史》记载: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依据材料分析,元朝的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
| A.采用了传统的地方分权制度 | B.尽量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 |
| C.依据山川走势划分行省辖区 | D.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 |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写到: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中国的专制主义”成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锁链”是在
| A.秦汉 | B.隋唐 | C.宋元 | D.明清 |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反映唐朝当时的实质问题是
|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
|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 C.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 |
| 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
关于秦朝设置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某同学在考证秦朝设置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该是
| A.《史记》的记载 | B.《汉书》的记载 |
| C.史家的研究论文 | D.秦简的记载 |
“(楚庄王十六年)伐陈,杀夏征舒。……已破陈,即县之。”“(韩桓惠王十年)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楚国和赵国分别分封了陈国和韩国 |
| B.楚庄王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 |
| C.秦国在新征服的地方设立了郡县 |
| D.出现了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