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20世纪初“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渐成报纸文章的熟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名词命名。这主要反映了( )
| A.“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
|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 |
| C.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 |
| D.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开始萌发 |
雅典的贫民本身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事实上都成为富人的奴隶,他们被称为“六一汉”(按:史家均释为须交农产品收获5/6的分成佃农),如果他们交不起租,那末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子女便要沦为债务奴隶。为解决这一问题,梭伦
| A.设置了五百人会议 | B.设立了陪审法庭 |
| C.颁布了“解负令” | D.将自由民分为四个等级 |
“它”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这个“它”指的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B.一边倒的方针 | C.求同存异 | D.独立自主的原则 |
“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鉴于历史的经验和台湾的现实,我们提出了祖国统一之后可以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设想。”由此可见,“一国两制”的提出最初主要是为解决
| A.香港问题 | B.台湾问题 | C.澳门问题 | D.国际问题 |
1998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五年来,国务院提出法律草案66 个,制定行政法规197个,依法行政状况有所改善。这说明我国
| A.建立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 B.加快了民主化进程 |
| C.把建设法治国家列入宪法 | D.开始进入法制社会 |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我国人民民主进入全新阶段。据此我国建立了
| A.政治协商制度 |
|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 D.党的民主集中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