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美国柯达公司130多年的兴衰史,见证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柯达公司发展大事记
1879年,美国人乔治·伊士曼为自己的干版涂片机器申请专利。
1883年,伊士曼发明胶卷。
1888年,第一台可拍摄100张相片的柯达相机问世,伊士曼设计了:“您只需按一下按钮,其余的我们来做”的广告词刊登在杂志、报纸上,该广告很快便家喻户晓。
1898年,柯达在英国成立子公司,成为跨国集团公司。
1919年,伊士曼设立了分红,每位员工都可获得高于工资的奖金。他还将其拥有的三分之一公司股票赠与其员工,再后来他开始履行建立退休金、人寿保险和工伤保险的计划。
1929年,推出第一盘为有声电影设计的彩色胶片。
1930年,柯达占世界摄影器材市场75%的份额,利润占这一市场的90%。
1963年,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遇刺的历史瞬间被柯达相机拍下。
1969年,阿姆斯特朗登月时用柯达立体摄像机拍下“人类一大步”。同年,柯达因开发供电视使用的快速彩色胶片冲洗而获艾美奖。
1986年,设计制造了全球第一部140万像素影像感应嚣,该技术被美国航天局用于探索火星。
1998年,柯达与中国政府签订了“全行业合资计划”,柯达与厦门、汕头等6家国有胶卷企业进行合资合作。
2012年,由于在传统胶片市场的巨额投资,转向数码市场的步伐缓慢,巨额亏损使柯达向法院提交破产保护文件。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概括19世纪末柯达公司迅速崛起的原因。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柯达公司为人类科技文化事业作出的贡献。有人说“柯达成也胶卷,败也胶卷”,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的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1) 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2分)
(2)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
材料二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3)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工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3分)
材料三经过1978—2002年25年的发展,工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已民可实现独立发展,农产品供给的稳定性则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自1993年后实施了保护价收购政策,其目标是减少粮食市场的波动对农业造成的损失,……为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种粮直补和农业税减免等政策从2003年后得到逐步推行。
(4)1978年后中国的工农业建设取得了什么重大成就?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5分)
(5) 结合以上材料,概括发展经济过程中应注重的问题。(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98年6月,康有为在《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中奏道:“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立定宪法,同受治焉。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 ——《戊戌奏稿》
材料二 “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说》
材料三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能忍受。……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求男权之解放也。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之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无知妄为之风息焉。
——陈独秀《敬告青年》
回答:
(1)指出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各派别政治主张的共同内容。
(2)近代资产阶级的政治观点是不断发展的。根据上述材料所提供的三个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观点概括指出这一过程。
(3)简要分析产生上述变化的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材料三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

美国由新兴国家崛起为世界大国是近现代世界的重大事件,当今,正在复兴的中国或许可以从中汲取政治智慧和经验教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4年8月19日,(威尔逊)在向美国人民发出的讲话中声称:“我要冒昧地向你们提一个严重警告,不要出于党派意见,不要因为热烈地偏袒某一方,而作出最强烈、最巧妙、最根本地破坏中立的行为。在这些即将考验人们灵魂的日子里,美国必须不但在名义上而且在事实上做到保持中立。”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1917年)4月2日,国会召集了一次特别会议。威尔逊总统(公元1913年-公元1921年任第28届美国总统)向与会议员宣读了他的《战争咨文》:“我们很高兴为世界的最终和平和各民族的解放而战。……我们必须使世界对民主无害。……我们不希望征服,不希望支配。……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一个卫士。……”4月4日和6日,参、众两院通过一项联合决议,宣布美国与德国之间存在战争状态,随后总统发表公告,美国开始进入战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威尔逊的外交思想在美国国家建设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首先,他考虑的国家利益是一个在世界范围的美国利益,超出了传统的西半球,尤其是进入了欧洲。……其次,他将美国的意识形态带入了国际政治,并以此作为建设新的国际政治秩序的准则。“海上自由”“民族自决”等口号都带有浓厚的美国国内政治的色彩,也是美国国内历史经验的总结。……第三,威尔逊还将美国国内的政治实践带入世界政治。
——王希《美国历史上的“国家利益”问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国政府对当时欧洲爆发的战争采取了什么政策,并说明美国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4分)
(2)一战常被称为“欧战”,与华盛顿总统言论相较,材料二中,威尔逊总统的态度说明了什么问题?从材料来看,威尔逊宣布美国参战的理由是什么?根据所学知识,请指出美国参战的真正原因。
(3)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三中“威尔逊的外交思想在美国国家建设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威尔逊为实现他的外交主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乔治·华盛顿、孙中山、甘地都被本国人民尊为“国父”。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盛顿、孙中山主要活动列表

华盛顿的主要活动
孙中山的主要活动
1773年,援助波士顿
1775年,任大陆军总司令
1776年,指挥波士顿、特伦顿等战役
美利坚合众国成立
1781年,约克镇战役胜利
1787年,被推选为制宪会议主席
1789年,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
1793年,再次被推选为总统
1796年9月,发表告别辞
1894年,创立兴中会
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
1911年底,武昌起义爆发后回国
1912年,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3年,组织发动“二次革命”
1915年,参加护国运动
1917、1920年,发起两次护法运动
1924年,促成国共合作;抱病北上

——根据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人教版)整理
(1)人们往往把孙中山比作“中国的华盛顿”。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者历史活动的相似之处。
材料二 在今天的美国国会大厦里,悬挂着一张巨幅油画,画面上历史伟人济济一堂,那是美国人民的开国大典哪(注:时间是1783年)。油画下面有个小小的说明,上面记载了华盛顿和议长的简短讲话。华盛顿说:“现在,我已经完成了赋予我的使命,我将退出这个伟大的舞台。……在它(大陆会议)的命令之下,我奋战已久。我谨在此交出委任并辞去我的公职。”议长答道:“……你将带着同胞们的祝福退出这个伟大的舞台。但是,你的道德力量……将激励子孙后代。”
——林达夫妇《总统是靠不住的》
(2)材料二中的“公职”是指什么?促使华盛顿辞去这一“公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材料三

(3)上面两幅图片反映了甘地的部分奋斗历程,它们所代表的事件分别是 __
________________ 。
材料四 “乃孙黄放弃责任,一让总统,一让留守,博功成身退之虚名,致令政变频乖,扰攘至今,而不能底定,不得谓非一大恨事也。”(但孙中山)“欲挽官僚窃权怙势之积习,准身作则,专为公家谋幸福,不为一己便私图。……手段虽劣,其胸襟气概,固自高出寻常万万也。”
——谭人凤《石叟牌词》(写于“二次革命”失败后)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你对三位伟人的了解,请指出他们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学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