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有这样一段描述:“(明中期)扬州是中国食盐的集散中心,大批的商人来到这里,靠着食盐贸易发家,他们同时带来的还有各自家乡的厨师、食材、口味……富有盐商,没有政治地位,只能攀比花园和家厨的手艺……”这反映出明朝扬州地区
| 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 B.私商成为商人主体 |
| C.商品经济较为发达 | D.政府鼓励对外贸易 |
《论语·里仁》中提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关于这一思想的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利于培养高尚的节操 | B.反映了儒家的道德观念 |
| C.符合君主专制的政治需要 | D.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是流淌在人类血液中的两大文艺因子。下列各项中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搭配结构不符的是()
| A.古代中国: 《离骚》——《诗经》 |
| B.近现代世界:《西风颂》——《人间喜剧》 |
| C.近现代世界:《自由引导人民》——《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
| D.现代中国: 《茶馆》——样板戏《红色娘子军》 |
2008年5月18日,地震发生后的第六天,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四川省绵竹县遵道镇援建的第一所“抗震希望小学”在四川省绵竹市遵道镇落成。该学校的落成体现的教育方针是()
|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
|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
|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
| 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
该图是1976年发行的邮票“工农兵上大学”系列中的一张,从所学历史知识来分析,这应该反映的是哪一个历史时期的教育现状()
| A.文化大革命 | B.建国初期 |
| C.社会主义制度形成期 | D.改革开放后 |
“×××教授。1950年1月生,1968年中专毕业,1969年作为知识青年至黑龙江上山下乡。1978年3月考进厦门大学经济学系;1982年2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统计局工作,1985年进入江西财经大学任教……199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国际金融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该段个人履历反映了()
| A.大跃进时期的教育对该人的成才起了积极的作用 |
| B.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为该人人生的转折提供了机遇 |
| C.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对该人成为教授至关重要 |
| D.《义务教育法》保障了该人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为后来的深造打下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