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载:“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其中的表白体现出( )
A.中国古代官员具有勤政廉洁的传统 |
B.三国时期的监察制度具体完善 |
C.“修身齐家”的儒学观念深入人心 |
D.西汉确立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影响深远 |
抗日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相比,中国一胜一败的关键在于
A.是否自始至终坚持抗战 | B.是否利用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
C.政府与军队是否起到了主要作用 | D.是否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 |
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室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室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室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
A.皇宫建筑布局不断合理 | B.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
C.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 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
明太祖曾作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明太祖这样辛苦主要是因为他
A.废除了丞相制度 | B.设置了军机处 |
C.扩大了六部权限 | D.推行了行省制 |
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 | B.察举制 | C.科举制 | D.行省制 |
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