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把战国至明清中国历史描绘为游士社会、郎吏社会、门第社会、科举社会。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游士社会”出现了夜市和草市 |
| B.“郎吏社会”出现了百家争鸣 |
| C.“门第社会”开始了儒释道合流 |
| D.“科举社会”开始在地方设置郡县 |
下表反映的是1750年至1900年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的相对份额,其比例发生变化的原因包括
| 1750年 |
1830年 |
1860年 |
1900年 |
| 32.8% |
29.8% |
19.7% |
6.2% |
①自然经济逐步解体②近代民族工业不断萎缩
③西方列强在华设厂④欧美国家工业发展迅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研究历史可以采用不同的史学范式,下列关于“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的说法符合现代化史观的是
| A.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标记 |
| B.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逐渐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
| C.它是近代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前沿阵地 |
| D.它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
“凡贸易,金太贵,而不便小用;……钱近实,而易伪易杂;钞太虚,亦复有泡烂。是以白金之为币,长也。”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可能出现在
| A.春秋战国 | B.宋代 | C.元代 | D.明代 |
《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载:“辨天下之四人,使各专其业。凡习学文武者为士,肆力耕桑者为农,工作贸易者为工,屠沽兴贩者为商。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食禄之人不得夺下人之利。”材料反映了唐朝
| A.按出身门第划分四个等级 | B.用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
| C.强化对工商业者经济限制 | D.禁止官员从事工商业 |
“中国封建社会的商人高利贷者可以通过购买土地而转化为地主,这不仅缓和了土地权和货币权的矛盾,而且形成了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在经济上的三结合。”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专卖制度 | B.重利轻义观念 |
| C.土地私有制度 | D.工商皆本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