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为扭转外贸逆差,尼克松政府宣布了“新经济政策”,决定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和暂停用美元兑换黄金,立即遭到日本和西欧共同市场的强烈反对,在联合抗美的形势下,美国被迫同意美元贬值和取消进口附加税……西欧共同市场国家还采取了种种反对美资控制的措施。上述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 A.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摩擦 |
| B.日本、西欧、美国三足鼎立 |
| C.日本、西欧、美国的市场竞争 |
| D.西欧、日本经济崛起,联合抵制美国的经济控制 |
右图是1949年国统区的人们携带着大捆大捆的金圆券去购买日用品的照片。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 A.国统区经济发达,人们收入丰厚 |
| B.国统区社会治安良好 |
| C.国统区市场繁荣,商品丰富 |
| D.国统区通货膨胀,货币贬值严重 |
1945年,8年抗战取得最后胜利。但在大后方四川,却出现了“胜利爆竹一响,工厂陆续关门”的景象。永利公司经理李烛尘无奈地称:“当年艰难辛苦而去,今日倾家荡产而回。”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 A.官僚资本的重压 | B.外国资本的侵蚀 |
| C.封建官府的排挤 | D.民族资本经营不善 |
指出这一时期我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 B.辛亥革命的胜利,扫除了一些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 |
| C.民国政府颁布了若干发展经济的政策 |
| D.反帝爱国斗争的有力推动 |
1912~1919年,中国新建的厂矿企业有600多家,新增资本大约13 000万元,超过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其内因主要是 ( )。
| A.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办厂 |
| 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
| C.各种实业团体广泛建立 |
| 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
下边这幅木刻画的内容形象地反映了古代中国( )。
| A.领先世界的艺术水平 |
|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
| 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
| D.先进的纺织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