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互联网提高了企业获取外部资源的便利性和经济性,模糊了传统的产业边界,推动了企业平台化、跨界化发展,对企业发展战略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特征 |
|
① |
小众化,挖掘需求,单点突破,精准式营销 |
② |
把产品做到极致,赢得粉丝,口碑传播,把用户当伙伴 |
③ |
共同成长,平等相待,利他主义 |
④ |
动力式管理,快乐工作,提倡利益驱动,提高组织智商 |
⑤ |
关注的重点是看不见的成本 |
(1)根据材料一中表格所列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特征谈谈企业如何适应互联网十对企业发展的挑战?
材料二:针对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李克强总理指出:必须协调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说明政府和全国人大应当如何为“互联网+”行动计划创造条件。
2015年8月25日,首届“互联网+”与新经济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互联网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而“互联网+”在社会各领域的渗透也倍受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互联网+”产业与传统产业相关指标对比表
注:据统计,“互联网+”产业每增加100亿元,将带动国民经济增长338亿元。
材料二:“互联网+”的模式可以拓展复制到更广阔的非经济领域,“互联网+政治”“互联网+文化”也在相应领域起到提质增效的作用。互联网给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给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公民通过社交网络为交管部门提供道路拥堵信息;民间环保组织依据政府公开的环境数据绘制“污染地图”,帮助政府监管污染企业;市政府通过门户网站向市民征集建议;域管部门请商户和市民通过网络平台为执法人员的工作打分……公民与政府在越来越多的社会公共领域中形成合力。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发展“互联网+”产业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 “互联网+”对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影响。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我国进一步简化了医疗机构设立审批、床位规模数等前置条件,将社会办医纳入区域医疗资源规划,取消数量和地点等门槛限制。为此,我国民营医院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这对于促进我国公立医院改革,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医疗消费需求,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阅读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不考虑其它因素,画出随着民营医院大发展医疗价格变化曲线图,并用箭头在曲线上标明变化趋势,且说明这样变化的理由。(作图时请用2B铅笔,并画清楚。)
(2)假如你是一位民营医院经营者如何抓住这一发展黄金期。
近期,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我国一季度的经济数据,国内消费市场运行总体稳定,一季度全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万亿元,同比增长10.6%,零售企业销售额增长4.6%。
一方面,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国内生产总值140667亿元,同比增长7.0%。尽管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就业形势较好、居民消费价格基本稳定,同时,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87元,同比增长8.1%,这都为消费的增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另一方面,面对经济总量“换挡减速”的中国经济新常态,“三驾马车”其中之一的消费引擎稳步上扬,成为推动经济走势向好的一抹亮色。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我国消费量增长的原因和影响。
材料一: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727万,比2013年增加28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繁重。
材料二:制约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几大因素
制约就业的因素 |
具体表现 |
观念因素 |
93%的大学生不选择毕业后创业 |
区域因素 |
78%的大学生不愿意毕业后去西部就业 |
能力因素 |
55%的大学生素质不能适应社会需要 |
信息因素 |
29%的大学生不能及时、准确掌握就业信息 |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从《经济生活》的角度谈谈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广东省“十五” “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的地区生产总值构成变化图。
材料二:2014年广东省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强海(境)外人才智力引进,做好引进第三批高层次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工作,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拓展绿色、健康、文化、网络等新型消费,打造珠三角高档品牌消费圈。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为实现“十二五”末的产业发展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1)材料一中生产总值构成的变化说明了什么经济现象?
(2)根据材料二,分析说明广东省应如何实现“十二五”末的产业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