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 【15分】 周海亮
 流感说来就来了。好像,城市里每个人都在流鼻涕。这让他的诊所里,总是堆满了人。
 诊所不大,靠墙放着两个并排的长凳,人们挤坐在那里,有秩序地,一个挨一个地,等着他开出药方,或在头顶挂一个吊瓶。这场面让他稍有些欣慰。他不喜欢有人插队,正如他不喜欢有人生病,尽管,他是一个大夫。
 有时他认为自己好像选错了职业。比如现在,他已经忙了一个上午,面前依然晃动着没完没了的病人,这样他就有些烦躁。后来他更烦躁了,因为他看到一个没有排队的女人,身子有些佝偻、头发已经花白的女人。女人紧抱着叠成筒的被子,踉踉跄跄、慌慌张张地直接挤到他的面前。他看到女人在皱纹间顽强地挣扎出一双浑浊的眼,吸盘般吸附着他的脸。女人说,看病,感冒了。声音沙哑。
 他皱了皱眉,用手指着长凳上等候着的那些人,说,都看病,都感冒了。
 女人说,我给你钱。
 他的眉毛马上打结,他说都给钱,这里没赊帐和赖帐的。
 女人并不理会他的话,她把沾满灰垢的干枯的手伸进自己的胸脯,摸啊摸啊,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人民币。女人说,孩子感冒了,很严重,你快给他看看。女人轻轻拍打着怀里的被筒,露出焦急和紧张的表情。
 女人递过来的,是一张破旧的两毛钱。他认为这张钱的年龄,应该不会比女人小多少。
 女人小心翼翼地揭开包得紧紧的被筒一角,他垂着头,向里面看了一眼。只一眼,他便愣住了……
 你不要理她。坐在凳子上的一个男人说,我认识她,这附近所有的国营医院和个体门诊,没一个理她的。
 他摆摆手,示意男人不要说下去。他轻轻地问女人,孩子病得很重吗?
 是的,很重。女人说,你快给他看看,他们都不给他看……他很可怜,他整夜咳嗽。
 还有呢?他问,把听诊器小心地塞进被筒。
 不吃饭,有时候发高烧……夜里总是哭哪!女人说。
 还有呢?他继续问。
 就是咳嗽,发高烧,不吃饭,夜里总是哭!女人重复着。
 啊,知道了。他抽出听诊器,是感冒,没什么大问题,开些药吧?
 不行呢。女人说,他怕苦,他会吐药的。
 那么打个吊瓶?他说。不行不行!女人说他很怕疼的。
 你别理她!坐在凳子上的男人又说话了,还有这么多人等着呢!
 你闭嘴!他冲着男人吼。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突然变得很激动,你闭嘴行不行?让你等一会儿不行吗?男人撇撇嘴不说话了。
 那给他打一针吧。他朝女人笑笑,马上就好,不会痛的。他站起来,把椅子让给女人。他从药架上取下两瓶针剂,仔细看了看标签,摇匀,将封口割开,然后把药液抽进一个小的针管。你抱着他,别让他动,打一针很快的。他一边说着,一边小心地揭开被筒,缓缓将一管药液推进去。不疼不疼的,他轻哄着。
 现在你摸摸看,是不是不烧了?过一会儿他对女人说。
 好像是呢。女人的表情终于平静下来,嘴角有了些笑。
 回去的时候,把被子包严实点,别让他受凉。他叮嘱。
 那谢谢你了……不过明天我还想来,你再给他看一看,行吗?女人说。
 当然行。他收下女人推过来的两毛钱。以后呢,女人说,我想每个月都来给他看看……
 绝对没问题的。他笑着,你什么时候来都行。
 女人终于走了,心满意足。走到门口,女人回过头来朝他笑笑。笑得他心酸。
 他开始给下一位病人开药,挂吊瓶。他心里想着那个故事:单身的母亲和十七岁的儿子……儿子辍学打工……摔下脚手架,死去……母亲疯了,每天抱一个被筒,到处找人给儿子看病……她总说,儿子刚满两岁……可是没有人理她……一个也没有……没有……
 他想,被子里包的那个干瘪的、脏兮兮的枕头,应该是她儿子枕过的吧。
 他流下一滴眼泪。
 他想,不管如何,也得把这个诊所开下去。他答应过女人的。哪怕,他仅剩下女人一个顾客。
 文章的题目是“诊”,请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谈你对“诊”的理解。(3分)
 文章开头写“有时他认为自己好像选错了职业”。结尾又写“不管如何,也得把这个诊所开下去”。谈谈“他”产生这两种想法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本文主要写了“他(大夫)”、“女人”、“坐在凳子上的男人”三个人物,你认为本文的主人公是谁?试说明理由。(2分)                                                     
 “女人小心翼翼地揭开包得紧紧的被筒一角,他歪着头,向里面看了一眼。只一眼,他便愣住了……”请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在文中划曲线的句子后补写一段文字。(要求:准确、简明、符合情节发展要求)(2分)
 在塑造人物方面,本文运用了很多描写方法。请选择一处你认为描写人物最精彩的语句,指出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
 精彩的语句
 描写方法及作用: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是一段插入性的文字,请结合上下文,分析一下这段文字在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到了怎样的作用?(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把读书当做一种生活经验
 周云
 世界读书日,这个存在已经超过半个世纪的节日,当初设立的初衷,应该也是鼓励人们多读书,读好书。可见,“开卷有益”既是中国的古训,也是东西方社会的一种共识。读书有益生活,读书有益人生,读书有益社会,是自古至今东西方文化都笃信的一个神圣信条。
 但读书在今天却面临着诸多尴尬,“开卷有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深刻质疑。不要说“学而优则仕”早已成为明日黄花。就是“读书改变命运”也因为诸多反面个案的存在,在越来越多的人心中动摇。我们不能就此判断说读书的人减少了,但可以肯定的是,支撑人们读书的最强烈的信念,正在一点一点地受到侵蚀。
 还有另外一种意义的读书,现状则更不乐观。那就是作为爱好的读书,我们通常叫做阅读。世界读书日所鼓励的,恐怕更多的是阅读。阅读的人群在极度地萎缩,这是明白无误的事实。在网络时代、电子时代,阅读的条件更加便利了。一部手机储存的书籍可以比肩一间小型图书馆的藏书量,且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阅读。但网络、手机在带来便利的阅读条件,却又在强有力地冲击着阅读。显而易见,网络和手机中,有许许多多比阅读更加轻松、好玩的乐子。
 也就是说,一方面,在我们这个日益功利化的社会中,一部分原本就功利化的读书受到极大冲击,因为人们发现读书所能带来的“功”与“利”,已经大大低于预期。另一方面,非功利化的阅读,也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因为其严肃而沉重,被越来越多的人摈弃。
 而那些还在阅读的人们,却又面临着“开卷并非有益”的困境。时下一部分人的阅读,可以称之为“微阅读”,因为他们阅读的文本,多来自微博、微信。然而微缩的,并非都是精华。所谓“微阅读”最大的问题在于阅读的碎片化、非系统化。阅读者每天可能都会读到大量的信息,也可能对每一条信息都“于我心有戚戚焉”,然而事后真正作为精神营养留存的有多少?长时间没有营养的阅读,又会带来阅读者审美趣味的固化、分辨能力的低下,进而导致阅读只能停留在“微阅读”的层面,形成恶性循环。
 正是这样不尽如人意的现状,世界读书日的意义才更为可贵。图书承载着人类的文化创造,没有读书,人类文化便无法传承。从个体层面看,阅读对于阅读者心智等诸多方面的提升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政府和社会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鼓励阅读。
 其实对于绝大多数的平民而言,读书改变命运仍然有效。尽管读书并非一定就能够改变命运,但无数的经验证明,不读书更不可能改变命运。读书,仍然是改变命运的相对稳妥和确定的途径。因此还是要呼吁人们多读书,哪怕是功利化的读书。
 而我更心仪的是那种非功利化的纯粹的阅读。在这种语境中,读书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经验,一种人生目的,阅读,就是对人生经历的丰富,就如同交结挚友、欣赏美景、品尝美食一样。也只有在这种心态之下,才能够有深刻的、细致的、耐心的“慢阅读”“细阅读”。于是,读书者方能思想更为深邃,情趣更为高尚,识见更为明达,行为更为有度。这样的人多了,社会自然也就趋于良善了。
 (选自2014年4月23日《羊城晚报》,有删改)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根据选文,谈谈“微阅读”有哪些弊端。
《人民日报》刊载文章《用阅读点亮中国梦》倡导全民阅读。请你结合对选文和下面链接材料的阅读理解,就读书与民族复兴的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链接材料——最爱读书的民族】犹太民族只占世界人口的0.2%,却获得过29%的诺贝尔奖,在各领域都大师辈出,群星灿烂。犹太人把读书作为传承教育、传统、知识的手段,被誉为“读书的民族”“教育的民族”“记忆的民族”以及“学习和思考的民族”。
阅读记叙文,完成后面问题。
 奶奶与父亲
 尹定瀚
 父亲在临终的时候,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奶奶活着的时候,也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它们讲的是同一个故事。
 父亲说,村子尽头的那座念母桥,是两代祖上给取的名字,为的是纪念一位老母亲。
 有一位母亲30多岁的时候,她有个孩子七八岁。有一天,下着雨,儿子走在前头,母亲走在后面,因为路滑,孩子一不小心从桥上掉了下去,落到水里。母亲瞧见,像疯了般地跳进水,一把抓住儿子。只可惜,母亲不会游泳,只知道在河水里拼命地托着儿子。在危急关头,幸好有位水性很好的路人经过,将母子俩救了起来。
 几十年后,像是天意的安排一般,有一天,母子俩再次经过这座桥。只不过这位母亲已经60多岁了,由于多年的操劳,她行动已经很不方便,但依然走在后头。老母亲脚一滑,从桥上掉到了水里。儿子回头看到母亲落水,桥离水面并不高,于是,他手里拿着扁担,站在桥上,把扁担伸进水里,喊着母亲快抓住。只可惜,老母亲连伸手的力气也没有,被水冲走了。
 一天后,人们在下游发现了那位老母亲的尸体,都抹着泪说:母疼儿是长江水,儿孝母是扁担长啊。
 父亲讲完这个故事,欲言又止。我看到他显得很疲惫,说,你别讲了吧,我明白,我们会照顾好奶奶的。父亲很欣慰地点了点头。
 那时父亲已经在病床上躺了3个月,生命到了最后时刻。 
 那些日子里,母亲终日以泪洗面,却从未发现奶奶有任何悲伤的表情,她依然像往常一样每天早早地起床,给鸡喂食,然后做饭。
 每有亲戚或乡邻来探望父亲的时候,奶奶都像往常一样微笑着跟他们拉着家常,像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快要离去一样。
 来来往往的人都摇头,叹息说,没想到奶奶老糊涂了,自己儿子的生命快到尽头了,她却像没事一般。
 我也一直觉得奶奶是老糊涂了,因为我好几次看到奶奶走到父亲病床前,伸出苍老的手抚着父亲的额头,冲父亲微笑,问他想吃什么,并告诉父亲不用担心她,她的身体好着呢,一定可以活到曾孙子出生。
 没过多少日子,父亲安详地离开了人世。那天,家里哭成一团,惟独奶奶没有流泪,一个人坐在那里,眼睛一直看着门口,谁叫她也不应不动。
 父亲去世的一个星期,奶奶连一口稀饭都未曾下肚。
 一个月后的一天,在奶奶的床前,奶奶跟我讲了父亲讲过的故事。讲完,奶奶木然地望着窗户,自言自语地说:母疼儿如长江水,娘不想你走得有挂牵啊。
 我说:奶奶,如果你想父亲了,就哭出来吧。奶奶说:孩子,奶奶的泪早已在心里流干了。
 8个月后,奶奶也离开了人世。在一个大家不曾想到的夜里,奶奶睡下后便再没有醒过来。
 (选自《青年文摘》)父亲和奶奶都给“我”讲了同一个故事,其意图有什么不同?
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母亲瞧见,像疯了般地跳进水,一把抓住儿子。父亲生病后,在外人看来,奶奶的哪些行为是“反常”的?
“来来往往的人都摇头,叹息说,没想到奶奶老糊涂了,自己儿子的生命快到尽头了,她却像没事一般。”这话中写“来来往往的人”,对表现奶奶有什么作用?
本文标题“奶奶与父亲”,那你认为作者主要写奶奶还是父亲呢?请简要说明。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后面问题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请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孔乙己虽然是读书人,但酒店的人对他的的态度却是       ,(填四字词语)此段文字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表明作者对孔乙已的态度是       。
 选文用字准确生动,请结合语境体味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妙处。
 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语段中的画线句子是孔乙己回答掌柜的话,请阐述他话中的意思。
春野
 ①大门是一扇七八片旧木板钉在一起的柴门,还没有黄土夯的院墙高,白天从不关。我挎着小篮出来,往北一拐就到了我家屋后的大路。麦田就在路的对面,我蹦跳着走过大路,一脚站在了麦地里。
 ②再回头看我家,麦草苫的屋顶黑乎乎的,像一只趴着的大麻雀。后窗和我的书包一样大小,封着的灰白油纸上落满了尘土。院子里的槐树蹿过了屋脊,四下里乱伸的枝条干黑干黑的,枝杈上坐着的鸟窝就像树杈结的果,也灰不溜秋的。
 ③可是田野就不一样了。冻了整整一个冬天的麦苗正在返青,绿幽幽的,往东瞭,二姨家的村庄远的根本看不见,只有一大片一大片的麦田,无穷的幽绿仿佛是从天边一路铺过来的。前几天才下过雨,娘,三婶,趁着地潮都刚刚搂过土,田垄又软又暄,脚陷下去再抬起来,就有一股土香从脚窝里冒出来。我是出来挖荠菜的,顺着麦畦走出去了老远,回头望望我家,呀,真的小成一只麻雀了。青青的麦田还没到,我已挖了小半篮,累了,坐在田埂上。荠菜还不大,但绿叶白根,新鲜得像挂在草尖上的露滴。那些长在麦苗中间的荠菜,拔的时候,不小心把麦叶也揪下来了。肚子在咕噜,我拈起几株干净的小荠菜,连同麦叶,一起填进嘴里嚼起来。村里有几间牲口棚,我和小花没事就爱跑去看牲口吃草。牛嚼得最慢,最细,有时会有绿色的草汁贴着嘴角滴答下来。我嚼啊嚼啊,也嚼得又慢,又细,把荠菜根都磨成水了,我成了春日麦田里的一头小牛了。
 ④挖回家的荠菜,在清水里涮涮,捞出来,晾晾,撒上点盐,拌一拌,就能吃了。荠菜有点苦,可是咽下去,又觉得有股清幽幽的香一点儿一点儿地升上来。
 ⑤三婶家的旺才歪歪扭扭地学步,还不会干活,娘就让我把挖来的荠菜给三婶送去一些。我颠颠地跑去,站在院子里脆生生地喊,三婶!三婶!三婶的门前有一丛迎春,青柔的乱枝挑满了小黄花,鲜黄鲜黄的,比鸡蛋黄还黄,黄得照眼。三婶应声从屋里出来,经过迎春花丛,三婶比花还好看。
 ⑥天暖起来,麦苗像有无数条看不见的线提溜着,往上猛蹿。麦田绿得淌油了。放学后再去拔野菜,麦苗没过小腿了,麦苗没过膝盖了。累了坐在田埂上,麦苗齐着眉毛了。小花坐在另一条田埂上,她一偏头就不见了。我拧着脖子望一圈,眼里全是青翠的麦穗。我大声喊,小花,你变成一棵麦子了吗?并随手摸起粒土坷垃蛋掷过去。躺下去的小花咯咯地笑着坐起来,指着我别在耳边的荠菜花,也大声喊,妞妞,你变成一棵荠菜了吗?我也咯咯地笑。整个春天,我和小花除了上学就是蹲在麦地里,剜荠菜,拔荠菜,薅荠菜,顿顿饭吃荠菜。二婶说我们三根筋挑着个头,说我们细细的脖子快成荠菜茎了。可我们还是天天咯咯地笑。小花一笑,腮上就凹进去两个深酒窝,我揪下一朵荠菜花按进去。我笑个不停,她看不见,她把荠菜在指上缠来缠去,跟着我傻笑,我们成了田野里两棵会笑的荠菜了。
 ⑦背着满筐的野菜往回走,抬头看看我们的家,呀,一间间黄土房子不见了,只有一团团一汪汪的绿树,我们的村庄也成了一块绿色的田野了。
 ⑧野菜老了,不能吃了,只能喂牲口。我成筐成筐地背回家,小毛驴的黑嘴角就天天衔着五颜六色的野花。吃不了的,就摊在太阳里,晒干,垛起来,给小毛驴留着。
 ⑨而我,依然穿行在田野里。联系下文,简要分析第②自然段的作用。
请结合语境,品味第⑤自然段和第⑥自然段中的加点字“挑”。
第⑥自然段中的画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第⑨自然段有什么深刻含义?请说说你的理解。
①禽流感是禽流感病毒引起的。病毒是“寄生虫”,它们不能独立生活,需要寄生在其他生物体内。如果找不到寄生的宿主,病毒就会逐渐失活,如果所有的生物体内都没有了某种病毒,这种病毒就灭绝了——天花病毒就是这样灭绝的(只有一些标本被人为地保存在实验室里)。有的病毒一直在某种生物群体里传来传去,我们把这种生物称为病毒的天然宿主。禽流感病毒的天然宿主是某些鸟类,特别是水禽。换句话说,禽流感病毒已在水禽里传来传去传了很长时间了。病毒有个特性,传播的时间长了,其毒性就会慢慢地减弱。如果病毒毒性很强,快速地把宿主杀死了,宿主体内的病毒也就跟着死去,传播不开。如果毒性很弱,宿主就可以携带着病毒到处传播。所以根据自然选择,“旧”病毒的毒性会很弱,和宿主形成了共生关系。禽流感病毒与水禽的关系就是这样的,感染了禽流感病毒的水禽并没有生病的症状。
 ②但是这些感染了禽流感病毒的水禽虽然看上去很正常,而其实它们的分泌物、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的禽流感病毒,这些水禽飞到哪,拉到哪,也就把禽流感病毒传播到哪。禽流感病毒离开了水禽身体后,并不会马上就失活,在环境中还可以存活一段时间,环境温度越低,则存活时间越长。在28摄氏度的淡水中,禽流感病毒可存活一个月;17摄氏度的淡水中,可存活100天;如果冰冻起来,则可以无限地保存活性。在鸟粪中,禽流感病毒也可存活几十天。第①段加点的“某些”能否去掉?为什么?
第②段划线句子主要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