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大多数是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合成的,各种蛋白质合成之后要分别运送到细胞中的不同部位,以保证细胞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如图表示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①、②、③表示细胞器,a、b、c表示某些过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①、②、③分别是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
B.该过程可以说明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
C.a表示脱水缩合过程,b、c表示蛋白质的加工及运输过程 |
D.图解中的过程在原核细胞中也可以进行 |
生长于较弱光下的植物,当提高CO2浓度时,光合速率并未加快。对这一现象最可能的解释是
A.呼吸作用受阻影响光合作用 |
B.使C3还原的还原剂和ATP不足 |
C.暗反应过程所需的酶在弱光条件下活性低 |
D.呼吸作用强,大量消耗光合作用产物 |
关于小麦光合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类囊体膜上产生的ATP可用于暗反应 |
B.夏季晴天光照最强时,小麦光合速率最高 |
C.进入叶绿体的CO2不能被NADPH直接还原 |
D.净光合速率长期为零时会导致幼苗停止生长 |
下图表示环境因素对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当处于a或b点时,叶肉细胞的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中均可产生ATP |
B.当所处环境中缺镁时,在CO2含量不变的情况下,a点可能降到b点 |
C.与a点相比,b点时叶绿体中三碳化合物含量较多 |
D.a点与b点光合作用速率差异的原因是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的不同 |
下图为叶绿体结构与功能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结构A中的能量变化是光能转变为ATP中的化学能 |
B.供给14CO2,放射性出现的顺序为CO2→C3→甲 |
C.结构A释放的O2可进入线粒体中 |
D.如果突然停止CO2的供应,短时间内C3的含量将会增加 |
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先将绿色叶片放在暗处数小时进行“饥饿”处理(消耗掉叶片中的淀粉),再把叶片的一部分遮光,其余部分曝光。一段时间后,将该叶片经脱色、漂洗后再用碘液处理,结果发现遮光部分不变蓝,曝光部分变蓝。下列有关本实验的分析及结论合理的是
①本实验未设对照组 ②有无光照是遮光和曝光区域表现不同结果的唯一原因
③实验初始时遮光和曝光区域均达到无淀粉状态
④实验证明叶绿体利用光照将CO2转变成了淀粉
A.①~④全部 | B.只有②③④ |
C.只有①②③ | D.只有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