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果香溢满夜光杯
刘心武
“你又把我的《夜光杯》乱放到哪儿去啦?”
这是老伴习惯性的埋怨。我只得乖乖地满屋子去给她找。心里总不怎么服气:怎么《夜光杯》就成了她的呀?明明是《新民晚报》副刊部赠订给我,方便约稿才有的啊。赠阅我的报刊每年总有许多种,就报纸副刊而言,老伴对《夜光杯》确实情有独钟。我每天从楼下取回一大摞报刊,先清理一遍,《新民晚报》的《夜光杯》总是要想着抽取出来,不管她那时在什么地方,且把《夜光杯》去放到她的床头柜上。
我很快找到了她要的那《夜光杯》——是她自己搁在阳台窗台花盆边的。递给她,她自己检讨:“老了老了,我这个记性啊!”那天她本来倚在沙发上看,后来猫咪把阳台上花盆推翻在地,她闻声出去收拾了一番,去往阳台时手里还捏着报纸,收拾完又进屋抱起猫咪责备兼安慰地唧咕一番,傍晚时又想看《夜光杯》,就把“乱放”的罪责强安到了我头上。
她看《夜光杯》,有时忽然笑出声来。我让她告诉我是觉得谁的什么文章那么有趣,她要么不理睬,要么故意说:“反正比你的‘一句话小说’精彩!”“一句话小说”是我十多年前在《夜光杯》上开的专栏,实验用一句话写出一个有人物有情节有喻意的小小说,那时候手机还很笨重,也没有短信传输功能,我那文本实验却很像现在的“短信小说”,记得当时台湾《联合报》副刊还转登过一组,并发起过相应的征文。这也算我跟《夜光杯》的一段特殊缘分了。
老伴会把《夜光杯》上她喜欢的文章剪贴在她的一个本子上,有时则会留下整个版面,以备有兴致时重温。她不喜欢我去翻看她的剪贴本,但我知道,她所剪贴的,一类是情趣盎然的生活随笔,一类是钩沉探佚的历史小品。
上个月孩子们开车,送我们到远郊果园里采摘。采摘之意不在果。我们在果林里深呼吸,远望山景,近嗅果香。儿子儿媳妇摘完苹果又去摘大枣,我和老伴迎着阳光,用小马扎坐在果林旁,我带了画具,要水彩写生果林一隅,她呢,掏出老花镜,从布兜里拿出带来的《夜光杯》阅读。我说:“这报纸字太小。那么多报纸都放大字号了,偏这报字号上守旧。”她却不以为然:“这叫坚持传统风格。”又引我们共同的朋友苏姨为例:不嫌这报字号小,说是看惯了这样字号,若改大了倒生分了;苏姨每天要猜《夜光杯》上的谜语,从中获得许多乐趣。老伴说:“人家编辑不容易啊,天天一个新谜语,多少年啦,几千个谜语了吧?别看每天就占那么一星半点地方,得费多少心思!”我说:“这副刊编得也算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了,有意味深远的大珠,也有轻松浅近的小珠,确实丰富多彩。”老伴说:“你这样说就对啦。人家不是约你写篇祝贺报纸开办60周年的文章嘛,拿《夜光杯》来说,别弄些个文字游戏,什么‘杯杯是精酿美酒’呀什么的,依我看,有的文章是酒,有的却是鲜榨汁,像我这样不贪酒,更爱喝鲜榨汁的人,可能更多。”我边开画边说:“我正愁不知从哪儿说起呢,你这话倒启发了我。其实,酒和果汁固然好,新鲜果子也很可爱呀!现在什么都讲究原生态嘛!”她就点着报纸说:“现在鲜果种类也真丰富,刚才我采摘了美国布朗,呐,这儿就有旅居美国的作者的美文……”阳光下,果香满溢,沁入我们胸臆。
下面是对文本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小说中的“老伴儿”善良,喜欢读书看报,只是性格暴躁得让“我”无法忍受。 |
B.“老伴儿”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有《夜光杯》和小猫的陪伴就已经很知足了。 |
C.《新民晚报》副刊部赠订给“我”《夜光杯》是为了方便约稿。 |
D.小说在最后部分交代了《夜光杯》深受老伴儿喜爱的原因——坚持传统。 |
E.小说中有许多语言细节描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仔细阅读小说,举例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出她对《夜光杯》确实是情有独钟。
分析小说题目中的“夜光杯”和《夜光杯》的异同,探究小说的主题带给我们的启发与思考。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3题。
爸爸最值钱
[美]布赫瓦尔德
一天,我从儿子房间门口经过,听见他正在打字。
“想写点什么呢?”我问他。
“正在写回忆录,描述做你儿子的感受。”
听了他的话,我的心里甜丝丝的,“写吧,但愿在书中我的形象还不坏。
“放心吧,错不了!”他说,“嗨,爸,商量件事。你把我关进牛棚,用你的皮带抽我,像这样的事,我应该在书中写几次啊?”
这使我愕然。“我从未把你关进牛棚,也没有用皮带抽你啊!再说,我们家压根儿也没有牛棚。”
“我的编辑说,要想使书有销路,我应该描述诸如此类的事:当我做错事的时候,你狠狠地揍我,继而又把我关进厕所。”
“可我从来没有把你关起来啊!”“那是事实。但编辑指望我的故事能使读者大开眼界,就像加里·克罗斯比和克里斯蒂娜·克劳索德写的关于他们父母的故事那样。他认为读者想了解你的私生活一一你的庐山真面目。现在儿辈们都在写这方面的书,而且都是畅销货。假如我也把你描述成一个堕落的父亲,你不会反对吧?”
“你一定要这样做吗?”
“是的,必须如此。我已经预支了一万美元,他们的条件是我必须揭露你的隐私。你可以读一读我写的第二章。内容嘛,是你在一次演讲台上闹出了大笑话,会后你酩酉了大醉地回到家中,把我们所有的人都从床上轰了起来,逼着我们刷地板。”
“你知道得很清楚,我从来没有这么干过。”
“哎呀,我的爸爸!这只不过是一本书。我的编辑喜欢这样的书,第三章他最中意了。那一章中,你对母亲拳打脚踢,大耍威风。”
“什么?我揍了你母亲?”
“我并不是说你真的伤害了母亲。不过,我还写了我们几个小孩惯于藏在毛毯底下,这样我们就听不到母亲挨打时那种声嘶力竭的叫声了。”
“天啊,我从未打过你的母亲啊!”
“可我不能这么照搬事实。编辑说过,成年人是不会花十五六美元去买《桑尼布鲁克农场的丽贝卡》的。”
“好吧,就算我用皮带抽了你,揍了你母亲。除此我还做了些什么?”
“对了,我正在第四章中写你拈花惹草的事呢。假如我写你常在凌晨三点钟把那些歌舞女郎领进家门,你说人们会不会相信?”
“我敢肯定,人们会相信的。但即使这是一本畅销书,难道你不认为这太离谱了吗?”。
“这是编辑的主意。平时,你没有粗暴待人的恶名声,这样一写,读者才会真正感到惊奇、刺激。对我不会有什么损害的。”
“对你是没什么损害,但对我可如同下地狱了!”我再也按捺不住,冲他吼叫起来,“那我究竟做了点好事没有?”
“有。其中有一章我特别写到你为我买了第一辆自行车,但编辑让我删去了。因为我也写了圣诞节的事。那次,我跟你顶嘴,气得你把一碗土豆泥统统扣在我的脑门上。编辑说这样的两码事写在一起是会把读者搞糊涂的。”
“那你为什么不写仅仅因为你数学考试得了‘良好’,我就用冷水把你从头淋到脚?”
“你说得好。那我就这样写,一次我得肺炎住院,你这位当爸爸的甚至连看都不看我。”
“看来你是想把你的父亲以一万美元出卖了?”
“不仅是为了钱。编辑说如果我把一切都捅出去,那就连巴巴拉·瓦尔德斯都会在他主持的电视节目里采访我,那时我就再也不用依靠你来生活了。”
“好吧,如果这本书真会带给你那么多的好处,你就干下去吧。要我帮忙吗?”
“太好了,就一件事。你能不能给我买一台文字加工机?如果我能提高打字的速度,这本书就能在圣诞节前完稿。一旦我的代理人把这本书的版权交给电影制片商,我就立即把钱还给你。”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中儿子歪曲父亲的形象,不仅是为了钱,还为了出名,在电视节目里接受采访,从而获得更多利益。 |
B.“放心吧,错不了!”儿子的语气轻描淡写、漫不经心,却又不容置疑,表观出他少年老成、世事练达。 |
C.“编辑指望我的故事能使读者人开眼界”,反映了出版商为了迎合读者猎奇心理不惜歪曲事实的社会观实。 |
D.小说以对话形式展开,同时运用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在含泪的幽默中揭示了一个严肃的主题。 |
E.小说叙述的虽然是一个貌似荒诞的故事,但却折射出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社会观实。
2.请简要概括父亲的心理变化过程。
3.请结合文本,探究标题“爸爸最值钱”的妙处。
阅读下面的论说文,完成1—3题。
当前,政府与媒介的结合表现为一种媒介施政的趋势: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利用媒介的广泛性、迅速性、低成本等特征,直接与群众沟通,实现有效管理,提供具体服务。过去,政府也重视媒介的作用,但更侧重于利用媒介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而在当前,媒介施政虽然也有媒介公关的客观效果,但这并不是它直接的出发点,它更侧重于将媒介作为沟通和管理的手段,以促使政府提供更好的服务。
媒介施政与“媒介化社会”的出现有关。在“媒介化社会”中,传媒对社会的渗透与影响十分广泛,社会对传媒的发展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与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施政部门的信任度尚需力,强,人们通过媒介获得救助的愿望就会大大增加,对社会事务的诉求往往希望(有时候甚至是需要)付诸媒体。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对传媒做出及时的回应,以提高服务效率,减轻社会风险。
媒介施政有利于直接的越级管理,突破官僚制度的层级缺陷,使处于权力边缘的弱势群体有机会向权力中心接近,并从中获得保护。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蒂里认为,国家作为一个政体,由政体成员和政体外成员构成,其中政体成员又包括政府和一般成员(如财团和利益集团)。一般成员通过常规、低成本的渠道影响政府的决策过程。政体外成员资源不足,加上政治壁垒的存在,难以形成影响或者要为之付出很大的成本。(查尔斯·蒂里《从资源动员到革命》,1978年)而媒介施政则开辟了政体外成员,特别是弱势群体接近权力的通道。
媒介施政是一个三方受益的过程。它方便于直接地为群众解决问题,或间接地促进问题解决,减少类似问题的发生,同时也减少了行政侵害、行政不力等风险。传媒则通过政府和群众的满意增进其节目的满意度,并由于行政机构的参与,获得了准行政权力,增加了其直接面对和解决问题的权能。
但在肯定媒介施政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例如,传媒如何引导公众关注更多的公共问题,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群众的个人问题;如何着力于问题解决与政策讨论相结合,提升社会在政策制定、执行方面的参与功能,从而提高政府科学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如何把监督与公众解决问题的智慧动员起来,共同创设一个既监督又献策的公共治理空间,增强社会的可接受性。
媒介施政开启了传媒与行政有限结合的思路。媒介施政对于传媒而言主要是平台工具效能的发挥,而不是传媒主体效能的全部。认识这一点也很重要,随意扩大这一模式将会把传媒从原来的宣传工具转变成纯粹的施政工具。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媒介施政”指的是政府行政部门借助传媒这一平台直接与群众进行沟通,以实观有效管理和提供具体服务的行为。 |
B.政府一向重视媒介的作用,但是,过去侧重于利用媒介进行公关,观在侧重于通过“媒介施政”来服务社会。 |
C.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蒂里认为,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存在政治资源不均衡和政治壁垒的现象,影响社会公平。 |
D.媒介施政是一种直接的越级管理,它使弱势群体也可能拥有行政权力,从而减少了行政侵害,行政不力等风险。 |
E.行政机构参与“媒介施政”,增加了直接面对和解决问题的权能,但其积极意义是“有限”的,对这一点须有清醒认识。
2.形成“媒介施政”趋势的相关背景有哪些?请分点陈述。
3.作者认为,在媒介施政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信使”号匆匆—瞥揭示水星新貌
冥王星已经因为个头太小被开除出行星行列了。难道水星也要步其后尘?水星目前是太阳系体积最小的行星,直径约4828公里,根据“信使”号传送回的数据,科学家指出,水星自形成以来,直径已缩短发约4.8公里。
科学家估计,水星内部60%的空间被铁质核心占据。由于固体铁的密度比液态铁高,当水星的铁核冷却时,外表面就会向内收缩,令地壳起皱,大地出现断层——就像滚烫的玻璃杯突然冷却会出现裂纹一样。“水手”10号首次发现了这些断层:地表似乎有从内部延伸出来的褶皱。由于光照条件好,而且拥有质量更高的照相机,“信使”号发现了更多的褶皱与断层。这些由突然冷却而收缩导致的地质构造表明水星原本可能是个大个子,后来才缩减为现在的小不点。科学家也发现,水星整体缩小幅度较之前估计的至少多出1/3。对此,所罗门博士评论说:“这一点在太阳系中尚无先例。”
水星缩小的罪魁是它的铁质核心,巨大且来历不明的铁核也是水星的谜团之一。水星密度高达5.43克/立方厘米。在所有行星中仅次于地球。铁核的重量可能占整个星体质量的2/3。这个数字大得令人吃惊,因为同为类地行星的地球、金星或火星内核质量只占星球总质量的1/3。
天文学家猜测,水星早期可能遭受过某个相当于其一半体积的天体撞击,致使原始水星的岩石地幔熔化,并被抛掉。只有密实的铁核才幸免于难。不过也有不同解释:在太阳系形成的早期,高密度物质被太阳吸引,炽热且难熔的物质聚集于此,最后凝结为水星。
2006年瑞士伯尔尼大学的科学家曾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推断出,水星的原始质量是其现在的2.25倍。由于在45亿年前经受了一次体积有其一半的巨型小行星的撞击,构成原始水星的近一半物质(主要成份为硅酸盐)经过撞击后都流失到了太阳系其它地方。
两个关于水星起源的理论哪个更正确还有待时间检验。三年后,“信使”号上的仪器将利用多普勒效应测量航天器绕水星运行时速度的微小变化,从而推算外壳厚度的变化,并绘制水星表面质量分布图。
2004年“信使”号踏上征程时,美国宇航局太阳系探测任务主任奥兰多•菲格诺对媒体说:“现在距我们上次拜访水星已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一直盼望着这样一次旅行。”
在“水手”10号探查水星时,航天工程师还不知道如何利用有限的燃料把探测器送入环绕水星的轨道。20世纪80年代中期,来自中国台湾的女科学家陈婉仁为喷气推进实验室设计了一条复杂的飞行路线,使得探测器能借助多次飞越金星和水星得到引力辅助,实现用较少燃料进入水星轨道的目的。这条轨道催生了新的探测水星计划。
然而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美国所有深空探测计划都被迫暂停。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探测水星才再次列入日程。“信使”(MESSENGER)水星探测器是美国宇航局“发现”系列空间探测计划的第7项任务。MESSENGER是“水星表面、空间环境、地质化学和测距”的首字母缩写。恰巧水星在罗马神话中是众神的信使。这个名字可谓语意双关。
飞船在太空遨游79亿公里后,将在2011年3月进入环水星轨道。此前它会3次飞越水星,一点点揭开它的面纱。
(节选自2008年7月16日《南方周末》)下列关于水星出现褶皱与断层原因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水手”10号最先发现了水星表面的皱褶与断层,而“信使”号发现了更多的皱褶与断层。 |
B.水星内部铁核的重量大得使人吃惊,它占到整个星体质量的三分之二。 |
C.估计水星内部铁核突然冷却,其外表面便会向内收缩。 |
D.水星遭到某个相当于其一半体积的天体撞击致使岩石地幔熔化,并被抛到太阳系其它地方。 |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目前水星是太阳系体积最小的行星,自形成以来,它的直径已缩短了418公里。 |
B.水星密度在所有行星中仅次于地球。它的内部60%的空间被铁质核心占据,这一点在太阳系中尚属首例。 |
C.科学家们利用“信使”号水星探测仪的目的是测量水星运行时速度的微小变化,推算水星外壳厚度,并绘制水星表面质量分布图 |
D.关于水星的形成,有科学家认为,在太阳系中,炽热且难以熔化的高密度物质,被太阳吸引而聚集,最后形成为水星。 |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星用不了多久将会像冥王星一样因个头小而被开除出行星行列。 |
B.水星对我们来说,除了不知其巨大的铁核来历之外,尚有许多谜团有待解开。 |
C.中国台湾的女科学家陈婉仁为喷气推进实验室设计了一条复杂的飞行路线,这对探测器利用有限的燃料进入水星轨道成为可能。 |
D.“信使”号水星探测器从发射到进入环水星轨道,需要历经数年时间。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小题
《阿凡达》让中国导演自惭什么?
网络博客
看完《阿凡达》,我跟碰见的每个人说,这绝对是一部不能错过的电影,一定不要看碟,一定要去影院,否则真的对不起卡梅隆这12年的苦心;当然也只有在影院里,你才能真切感到那种直入心灵的视觉震撼,尽管这部电影值得一提的远不只视觉这一点。
说实话,这部电影让我很绝望,看了它我方明白,原来这么些年中国电影跟好莱坞的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拉大了;如果《阿凡达》是一面镜子,那它照出了很多中国导演应该惭愧的地方——
一、技术是干什么的?
《阿凡达》进入中国前,有人评论道,这部电影只有技术,没有故事。没错,这部影片的特技镜头之多,甚至超过了《变形金刚》和《2012》的总和,但是这绝对不是这部片子的全部,在潘多拉星球上的一切以及即将发生的一切,才是让这些技术能够吸引眼球的最重要原因。
在《阿凡达》里,技术是拿来讲故事的,这是卡梅隆的一贯特色。而中国导演呢?很多中国电影里,特技也好,3D也罢,基本跟故事无关,是拿来臭显摆的,除了场面的铺陈外,更多是作为日后宣传的噱头,故事不够,技术来凑,结果让观众看到一堆视觉垃圾。一部《阿凡达》,卡梅隆花了3亿美元。当年一部《无极》,也号称花费了3亿人民币,可除了陈满神那比萨斜塔般的头发外,你还记得某个让你印象深刻的镜头么?就算按1比6的汇率计算,我也很希望,《无极》这部2005年中国电影最大的笑话,能有《阿凡达》六分之一的精彩镜头。
难道我们人民的币,就这么不值钱么?
二、故事该怎么来讲?
说实话,《阿凡达》呈现的并非一个很复杂、曲折的故事,但就这么个不复杂、不曲折的故事,在卡梅隆的镜头下,却显示出了不一样的生动和冲突,也让我看到了很多镜头以外的东西——潘多拉星球的生命树倒下时,我简直恨不得要骂出来,激动得不能自己,后来我也自问,这是怎么了?难道是因为我喜欢植物,知道那树长大实在很不容易?
后来我才想明白,大概是因为得到不知珍惜,失去才知后悔以及破坏方显残忍的力量吧。对,这是卡梅隆小时候就着迷的一个故事,更像在映射地球被人类破坏的历史。不过就算你不了解这些,也能从卡梅隆的影片里,看到他对生命的仰视,就“仰视”这一点,大部分中国导演就做不到,尤其是那些功成名就、牌子贼大的中国导演!
真的,很多中国导演很少仰视任何事(特别是最著名的那仨),早习惯了高高在上的俯视,显得自己特明白一样,动不动就要告诉观众这观众那,比如那个开天辟地的《英雄》,还有无聊的《夜宴》,都是这样,就不要说《黄金奶》和《非诚勿扰》了,包括最近的那部《三枪》。
张艺谋在《三枪》受到差评后很“悲愤”地对媒体说,真搞不懂有的人,电影不笑要骂,一直笑也要骂——我就想说,如果《三枪》不是张艺谋拍的,他还会觉得这片子有多出色吗?这个问题适合很多中国导演,他们是一群最爱珍藏自家破扫帚的家伙,整出来的那一堆玩艺儿,其实就是为了骗投资方和观众的钱。
三、电影为谁而拍?
《阿凡达》是卡梅隆花了12年才完成的一部片子,这12年里,他除了拍过几部跟海洋有关的纪录片之外,几乎都在为《阿凡达》折腾,同时消失于媒体和公众视线之外。结果上映才两周,全球票房就直奔10亿美元,离他那部创下14亿美元票房纪录的《泰坦尼克号》,距离也并不遥远。
而中国导演呢,谁会花12年的时间,去做一部完全不知道前景的影片?还是最著名的那仨,跟打擂台一样,每人每年都要整一部大片,片子还没拍已经盖上巨制、史诗高帽,还没上映已经提前一个月四处吆喝,上映一周就痛斥观众不识货……让他们沉默12年?别逗了,这不要他们的命么!
中国电影另外一个很堕落的地方是,贴片广告已经多到令人发指的地步,铜臭气十足。冯小刚在《非诚勿扰》受到批评后还说,这是国际通行做法。对,《变形金刚》里的确有雪佛兰,但是好莱坞是每部影片都会尽可能地往里拉赞助塞商标么?
我真的不是苛刻,但事实就是这样,很多中国导演不是为观众在拍电影,甚至也不是为自己拍电影,他们只是在为钱拍电影。相比之下,《阿凡达》是多么的纯洁,可为什么这份纯洁,反而是远比我们商业的美国人实现的呢?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阿凡达》之所以只能在影院观看,是因为只有在影院才能感受到《阿凡达》那直入心灵的视觉效果。
B.《阿凡达》就是靠众多而出色的特技镜头,才吸引了广大观众的眼球。
C.卡梅隆在自己的影片里,充分表达他对生命的仰视,就“仰视”这一点,中国导演都做不到,尤其是很有名气的中国导演。
D.中国导演在拍电影时,不会用技术讲故事,结果拍出来一堆视觉垃圾。
E.现在的许多中国导演不是为观众在拍电影,而是在为钱拍电影。
2.下列对“《阿凡达》是多么的纯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阿凡达》呈现的并非一个很复杂、曲折的故事,演绎了一段纯洁的感情。
B.《阿凡达》是导演卡梅隆为了实现小时候就着迷的一个故事而花12年时间精心拍摄的影片。
C.《阿凡达》是导演卡梅隆为观众为自己而创作的一部电影。D.《阿凡达》是一部没有商业广告的纯洁电影。
3.联系全文,谈谈中国导演应该惭愧的地方有哪些?
4.请简要谈谈如何缩小中国电影跟好莱坞的差距。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老爸送来的三袋米
爸从乡下来,坐了一天的车,送来一袋米。
爸说:“这是今年的新米,带给你们尝尝。”妻笑着说:“谢谢爸爸。”
晚饭是用爸带来的新米煮的。“哇,真香!”妻对爸说:“这米比我们买的好吃。”爸开心的笑了:“咱自个种的,还能孬?”
晚上,妻对我说:“爸也真是的,从大老远来,为的是送一袋米。”我说:“这是爸的一番心意。”妻感动的说:“爸真好。”
一个月以后,爸又来了,坐了一天的车,又送来一袋米,爸说:“我在电视上看到城里竟然有人卖有毒大米,还是家乡米放心。”妻说:“爸我们吃的是大超市买的米,人家有信誉保证呢。”
爸憨憨的笑了。
妻把我拉进厨房,说:“你跟爸说说,往后别送米了,来回车费四五十块,爸也不算算,这么一折腾,米都什么价了。我们刚刚贷款买了房子,爸也不想着替我们把钱省着。”我笑着说:“你以为爸和你一样是学经济管理,懂得成本核算啊。”
饭时,我对爸说:“您往后别送米了,吃不完没地方放。”爸不作声,埋头扒饭。妻挤眉弄眼地朝我笑。
第二袋米还没吃完,爸又来了。坐了一天的车,送来一大袋米,比上次那袋多出了一半。
妻不高兴了,在厨房里一个劲地埋怨我。爸正在客厅看电视,自个儿乐。
我把爸叫到叫到里屋,说:“跟您商量件事,您往后就别送米了,行不?大老远的,花车费不说,人也折腾的累,不值。”
爸脸上漾着笑没了,一脸难色。他说:“你不晓得,老家隔壁,你李婶的儿子,每次开车回去接她到城里,李婶总要问我啥时在到城里玩,我说:‘我儿子早跟我说了,只是我舍不得丢下那块地。'秋收了,闲了,再找理由说不过去,我寻思着还真得来,可我不能空手啊,车费不能白花,乡下没稀罕东西,带来米免得你们买。儿啊,你的话爸懂,爸晓得你们的难处,爸这次回去,可以跟你李婶说城里我都去了三遭,我都玩腻了。只是爸没想到会闹得你们不开心。”
爸低着头,那神情就像犯了错误不知所措的孩子。我心里发酸,一阵沉默。爸突然抬头说:“儿呀,其实,爸是真的想你们哪。”
爸的声音哽咽了。
晚上,我给妻讲老家的邻居李婶,讲老爸的经济学观点,讲老爸的眼泪。妻哭了,搂着我,轻轻地说:“等我们条件好了些,就把爸接来吧。”
人生有多少尴尬就有多少美丽,有多少美丽就有多少至真的情。我的老爸啊,您送来的岂止是三袋米。
1.“爸”为什么不顾我们的反对,连续送来三袋米?这三袋米有什么作用?
2.文章结尾说“我的老爸啊,您送来的岂止是三袋米。”不是米,那是什么?
3.联系全文,请简要分析“爸的经济学观点”和“妻子的经济学观点”有何特点?请联系现实,谈谈儿女该如何对待父母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