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斜线(/)给下面文段中画线句子断句。
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意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于时称其有智。
——《世说新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陆机,字士衡,吴郡人也。祖逊,吴丞相。父抗,吴大司马。少有异才,文章冠世。年二十而吴灭,退居旧里,闭门勤学,积有十年。以孙氏在吴,而祖父世为将相,有大勋于江表,深慨孙皓举而弃之,乃论权所以得,皓所以亡,又欲述其祖父功业,遂作《辩亡论》二篇。
时中国多难,顾荣戴若思等成劝机还吴,机负其才望而志匡世难,故不从。囧既矜功自伐受爵不让机恶之,作《豪士赋》以刺焉。时成都王颖推功不居劳谦下士机见朝廷屡有变难谓颖必能康隆晋室遂委身焉。颖以机参大将军军事,表为平原内史。
机以三世为将,道家所忌,又羁旅入宦,顿居群士之右;而王粹、牵秀等皆有怨心,固辞都督。颖不许。机乡人孙惠亦劝机让都督于粹,机曰:“将谓吾为首鼠避贼,适所以速祸也。”遂行。颖谓机曰:“若功成事定,当爵为郡公,位以台司,将军勉之矣!”机曰:“昔齐桓任夷吾以建九合之功,燕惠疑乐毅以失垂成之业,今日之事,在公不在机也。”颖左长史卢志心害机宠,言于颖曰:“陆机自比管、乐,拟君暗主。”颖默然。
初,宦人孟玖弟超并为颖所嬖宠。超领万人为小都督,未战,纵兵大掠。机录其主者。超将铁骑百余人,直入机麾下夺之。机司马孙拯劝机杀之,机不能用。超宣言于众曰:“陆机将反。”及战,超不受机节度,轻兵独进而没。玖疑机杀之,遂谮机于颖。颖大怒,使秀密收机。遂遇害于军中,时年四十三。士卒痛之,莫不流涕。是日昏雾昼合,大风折木,平地尺雪。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二十四》,有删改)
【注】①囧,齐王司马囧。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顿居群士之右右:上面 |
B.适所以速祸也速:招致 |
C.机司马孙拯劝机杀之,机不能用用:采用 |
D.使秀密收机收:收拢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成都王/颖推功不居/劳谦下士/机见朝廷屡有变难/谓颖必能康隆晋室/遂委身焉 |
B.时/成都王颖/推功不居/劳谦下士/机见朝廷屡有变/难谓颖/必能康隆晋室/遂委身焉 |
C.时/成都王/颖推功不居劳/谦下士/机见朝廷屡有变/难谓颖/必能康隆晋室/遂委身焉 |
D.时/成都王颖/推功不居劳/谦下士/机见朝廷屡有变难/谓颖必能康隆晋室/遂委身焉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祖辈父辈对江表有大的功勋业绩,陆机写作《辩亡论》二篇,慨叹孙皓抛弃祖业,评论孙吴兴亡的原因,也想表述祖辈父辈的业绩。 |
B.陆机因为三代为将,且客居他乡做官,很快居群士之右,引来他人的忌恨,也曾坚辞都督之职,但司马颖不答应,陆机最终还是领命而行。 |
C.陆机为成都王效劳时,曾自比管仲、乐毅,认为齐桓公因为统一天下的功劳封任管仲,燕惠王因怀疑乐毅因而功败垂成。 |
D.陆机因事得罪了成都王宠幸的孟玖兄弟二人,因而被陷害,他死后,雾气弥漫,狂风吹断树木,平地下起深雪,士卒都为他痛心落泪。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中国多难,顾荣戴若思等咸劝机还吴,机负其才望而志匡世难,故不从。
(2)及战,超不受机节度,轻兵独进而没。玖疑机杀之,遂谮机于颖。
文言文阅读
王祥字休徵,琅琊临沂人,汉谏议大夫吉之后也。祥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祥愈恭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炙,复有黄雀数十飞入其幕,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有丹李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其笃孝纯至如此。汉末遭乱,扶母携弟览避地庐江,隐居三十余年,不应州郡之命。母终,居丧毁瘁,杖而后起。徐州刺史吕虔檄为别驾,祥年垂耳顺,固辞不受。览劝之,为具车牛,祥乃应召,虔委以州事。于是寇盗充斥,祥率励兵士,频讨破之。州界清静,政化大行。时人歌之曰:“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武帝践阼,拜太保,进爵为公,加置七官之职。帝新受命,虚己以求谠言。祥与何曾、郑冲等耆艾笃老,希复朝见,帝遣侍中任恺谘问得失,及政化所先。祥以年老疲耄,累乞逊位,帝不许。及疾笃,著遗令训子孙曰:“夫生之有死,自然之理。吾年八十有五,启手何恨。不有遗言,使尔无述。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颜子所以为命,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其子皆奉而行之。泰(太)始五年薨,诏赐东园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钱三十万,布帛百匹。明年,策谥曰元。祥之薨,奔赴者非朝廷之贤,则亲亲故吏而已,门无杂吊之宾。族孙戎叹曰:“太保可谓清达矣!”(《晋书·王祥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谮:诬陷 |
B.览劝之,为具车牛具:准备 |
C.何曾、郑冲等耆艾笃老笃:忠诚 |
D.吾年八十有五,启手何恨恨:怨恨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祥“至孝”的一组是
①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 ②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 ③丹李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 ④母终,居丧毁瘁,杖而后起 ⑤祥与何曾、郑冲等耆艾笃老,希复朝见 ⑥祥之薨,奔赴者非朝廷之贤,则亲亲故吏而已
A.①②④ | B.①③⑤ | C.③⑤⑥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祥的孝心可谓感天动地,他的母亲想吃烧烤的黄雀,恰巧就有几十只黄雀飞入他的帐篷中,王祥便把它们捉住送给母亲吃。 |
B.汉朝末年,天下大乱,王祥扶持母亲带着弟弟到庐江避乱,隐居三十多年,对州郡的一切征召均予以谢绝。 |
C.王祥不仅居家尽孝,而且居职尽心,居位尽忠。任徐州别驾时,多次征讨寇盗,保一方安定;任太保时,力陈朝政得失及急务。 |
D.王祥家风清正,他在病重期间给后代留下了“信、德、孝、悌、让”五条遗训,其后人虽偶有违逆,却大体被遵循了下来。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
(2)母终,居丧毁瘁,杖而后起。
(3)颜子所以为命,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余若水先生传
(清)张岱
余若水先生,讳增远,有明崇祯癸未进士。兄余武贞先生,讳煌,天启乙丑廷试第一人,为翰林修撰。若水筮仕,得淮安宝应知县。时东平伯刘泽清驻匝淮安,强知县行属礼。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丙戌,清兵渡江,武贞先生渡东桥自沉死。若水悼邦国之云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
若水虽成进士,而家甚贫,敝庐三楹,与风雨鸟鼠共之。其旁僦①田二亩,率其家人躬耕自食,常至断炊,妻孥晏如,亦无怨色。长吏多其义,因共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绍守道沈静澜,其故同年友也,自恃交谊,殷勤造请,称疾以辞。因直前托视疾,入门窥见若水卧绳床上,床上漏下穿,又有桯②无脚,四角悉支败瓦。闻客入,欲起逾垣。静澜先已豫虑之,则要其同年四五人与俱往。见若水走匿床,诸君即共前遮之,曰:“若水!人生会有交亲,子何避之深也?”若水曰:“我非避世鸣高者,顾自料福薄,不堪谐世,聊引分自安,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今诸公赫然见过,将共张③之,是使我避名以求名,非所愿也。”客皆班荆④,主人墙隅烋烋然⑤,客从而睨之,有一破甑在瓦垆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客有壶箪,取之以进,为勉行二觞,强之亦不再举。客语及世事,俯若无闻。即间有问答,晴雨而已。日欲晡,辞客而退。明日具钱米往遗之,再三辞。以此,诸长吏皆重违其意,亦未敢数造焉。不入城市者三十六年。岁庚戌,无疾而终。身无长物,友人醵钱以殓。有遗命葬于原隐之丁斗垄。
外史曰:人臣称委质故主,回面而改向,非忠也。激愤而殉,以明节也。义卫志,智卫身,托农圃之弃迹,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矣。然其节概为人所难及者,兄死止水,弟不渡河,而安心农圃,扼腕终身,呜呼,若水可以为难矣!
(选自《琅嬛文集》卷之四,有删改)
[注]①僦:租。②桯:床前的小桌。③共张:又作“供张”,设帐张乐,盛礼款待。④班荆:布草而坐。⑤烋烋然:灰尘蒙积的样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欲晡晡 :日落 |
B.诸君即共前遮之遮:遮蔽 |
C.明日具钱米往遗之具:准备 |
D.扼腕终身扼腕:惋惜 |
下面选项中,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避讳”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专指对逝去的尊长不直呼或直书其名,如文中的“讳增远”“讳煌”。 |
B.“廷试”即“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
C.文中“癸未”、“乙丑”、“丙戌”等时间名词,采用的是“天干地支纪年法”,也叫“农历纪年法”。 |
D.“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根据相关材料,来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可以纪实,也可虚构。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若水的朋友们去看望他,是劝他不要明节避世。而若水先生自认并非世外高人,只愿做一农夫过余生,用这一理由委婉谦和地表明不愿为清廷效力的心态。 |
B.余若水清高安贫,朋友们一起来看望他,他想逃走;见了面,只谈论天气,不谈当时社会上的事。朋友救助钱和米,他也再三推辞。 |
C.身为人臣,激愤而死,来表明自己的气节。在上,用道义来捍卫自己的志节,用智慧保全自己;在下,可以坦然地见旧主,不辱没先人。这是余若水最难以被他人比及的节操。 |
D.余若水亲自带着家人耕种,艰难度日,妻子儿女安然自在,没有怨恨之情。死后,家中一贫如洗,朋友们凑钱为他办了丧事。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水!人生会有交亲,子何避之深也?
(2)托农圃之弃迹,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解褐婺州参军事。徙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才之,表于朝,迁杨州法曹。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入为相王府属,时姚崇兼府长史,尝曰:“韦子识远文详,吾恨晚得之。”六迁司农少卿。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谏,以为:“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者。”不听。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蛟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帝诏外详议。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 ”凑曰:“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朝廷为减费万计。出为陕、汝、岐三州刺史。开元初,欲建碑靖陵,凑以古园陵不立碑,又方旱不可兴工,谏而止。迁将作大匠。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凑谏曰:“传云:‘必也正名。’礼: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穆,是谓不毁。孝敬皇帝未尝南面,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遂罢。迁右卫大将军,玄宗谓曰:“故事,诸卫大将军与尚书更为之,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寻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会洛阳主簿王钧以赇抵死,诏曰:“两台御史、河南尹纵吏侵渔,《春秋》重责帅,其出凑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通州司马。”久之,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之。及病,遣上医临治。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
B.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
C.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
D.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
B.“舍人”,古代官职名称。秦汉到明代之间宫中都设有舍人,如秦汉置太子舍人,魏晋有中书舍人。 |
C.“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
D.“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凑富有胆识,深受长官好评。任扬州法曹时,孟神爽触犯法令,勾结权要,韦凑果断处置,依法杖杀;入为相王府属吏,上司遗憾与他相见太晚。 |
B.韦凑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景云初年,朝廷议建金仙观,他认为农事季节,建观必使农民抛弃耕作;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 |
C.韦凑学识渊博,善于以古证今。开元初年,朝廷议在靖陵建碑,他上奏说明古代园陵不立碑;议论孝敬皇帝庙号时,他又引经据典说不可称“宗”。 |
D.韦凑因受株连,遭到皇上责罚。在河南尹任上,部属罗阳主簿犯事,皇上认为韦凑放纵属吏侵吞牟利,理应负责,于是将韦凑降职为曹州刺史。 |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
(2)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宋玉对楚王问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皇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杳冥之上;夫藩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
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选自《古文观止·楚辞》)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2)愿大王宽其罪
(3)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4)绝云霓,负苍天
(5)又安知臣之所为哉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先生□有遗行与
②杂□流徵
③翱翔□杳冥之上
A.其、以、乎 | B.岂、之、以 | C.岂、以、乎 | D.其、之、于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襄王责问宋玉是否有不检点的行为,宋玉承认有这种情况,且并没为自己作辩解。 |
B.宋玉所拟设的“歌于郢中”之客的故事,意在得出曲高和寡的结论。 |
C.宋玉以凤与鷃、鲲与鲵作比照,又以圣人与世俗之民对比,是为了说明自己的绝凡超俗,卓尔不群,其所作所为不为芸芸众生所理解,不足为怪。 |
D.“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这句话既是对诽谤者的有力回击,也表现了自己孤傲清高的情怀。 |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2)夫藩篱之鷃 ,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