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氢气和液氢都可做燃料﹣﹣相同物质的分子,其化学性质相同 |
B.“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
C.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温度升高,分子变大 |
D.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温度升高,原子间隔变大 |
在2008年3月24日的北京奥运会圣火采集现场,最高女祭司手中取火用的火中,用来充当引火之物的引子是折叠好的电影胶片。而在早期取火仪式中,火炬中填充的是干草。如今之所以偏爱胶片,是因为胶片是以硝酸纤维素为主要成分,比干草更易燃。硝酸纤维素的化学式为C6H7O2(ONO2)3,下列有关硝酸纤维素分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是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 | B.是由碳、氢、氧、氮四种原子构成的 |
C.分子中碳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6:11 | D.一个分子中含有27个原子核 |
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均正确的是()
A.硫粉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S + O2点燃 SO2 |
B.水通电分解时两极产生大量的氢气和氧气:2H2O 通电 2H2↑+ O2 ↑ |
C.将铝丝插入硫酸铜溶液中,铝丝表面有紫红色物质析出,溶液变为无色: 2Al + 3CuSO4 = Al2(SO4)3 + 3Cu |
D.煤炉中有时会看到蓝色火焰:2C + O2点燃 2CO |
下列公共标志中与消防安全有关的是( )
下列事实,解释不正确的是()
事实 |
解释 |
|
A |
浓盐酸敞口放置浓度变稀 |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
B |
一氧化碳有毒性 |
一氧化碳分子有毒 |
C |
物质的热胀冷缩 |
粒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
D |
一氧化碳有可燃性,而二氧化碳没有 |
分子中的原子种类不同 |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只体现该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A.氧气供动物呼吸 | B.氮气做医疗冷冻剂 | C.汽油做汽车的燃料 | D.二氧化碳用于灭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