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者认为中国人文精神的基本旨趣是实现人内在的某种理想人格。那么如果要“实现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自由”,下列主张与之相符合的是
| A.老庄道家的“乘物游心,亲近自然” |
| B.孔孟儒家的“修齐治平,内圣外王” |
| C.韩非法家的“抱法处势,道法者治” |
| D.墨家的“兼爱非攻,上同而不下比” |
据记载:1862年烟台开埠之时,英国商人将草帽辫(制作草帽的初级产品)手工编织方法教授于当地农民,先仅限于烟台一隅,后逐渐普及山东全省和华北一带。中国草帽辫输出值在1911年突破白银1000万两,1914年至1918年徘徊于300万两左右,1919年增至771万余两。对这段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英国市场的需求促进了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发展 |
| B.外国资产阶级剥削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 |
| C.一战的爆发促进了山东地区民族手工业的发展 |
|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冲击了外国殖民者的在华势力 |
1922年,中共“二大”在宣言中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等原因,以致日趋穷困和痛苦。”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以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
| B.提出了由国民运动转向土地革命的方针 |
| C.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的重要地位 |
| D.决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
据统计,自武昌起义至1913年底,国内新成立的公开团体有682个,其中政治类团体312个,主要集中在京、津、沪、宁、穗等地,而京、沪两地又占1/2以上。出现上述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清政府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
| B.《临时约法》规定了民主权利 |
| C.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
| D.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
有学者指出:“民国三四年的时候,复古主义披靡一时,什么忠孝节义,什么八德的建议案,连篇累牍地披露出来,到后来便有□□的结果。可见这种顽固的思想,与恶浊的政治,往往相因而至。”文中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
| A.亡国 | B.革命 | C.帝制 | D.尊孔 |
《海国图志》传入日本后,在1854年翻印60卷,士人争相购读,此后多次再版。而该书在中国印量很小,影响有限。这说明中日两国
| A.社会危机的程度不同 |
| B.变法图强的方针不同 |
| C.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不同 |
| D.变革的社会基础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