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汉书·地理志下》:“汉兴以来,鲁、东海多至卿相。”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历代丞相中,齐、鲁、东海人多达11人,12人次,人数占52.38%。这说明

A.加强君权而分散相权 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贤臣政治取代功臣政治 D.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历史学者指出“公元十世纪以前,黄河的水流基本上安稳而平静,而东汉至唐末,仅有四十个年分有决溢的记载;但唐末至近代,黄河大小决溢达一千五百余次,不再是一条安稳平静的大河”从宏观的角度看,有关黄河的变化,下列解释何者妥适?( )

A.古代黄河上、中游地区的森林、草原比较完整。唐代以后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B.唐代以后,历史重心往东移,关中地区的水利工程荒废,逐渐淤塞,泥沙集于黄河
C.安史之乱后,南方各方面的发展均超过北方,水利工程集中于南方,黄河已遭遗忘
D.黄河的决堤是因农民与水争田,不断在河边修筑围田、圩田,破坏自然生态的结果

《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人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 )
①频繁更换工种 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 ③职业是世袭的 ④是临时工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
B.纺织家黄道婆创造的新式纺车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

A.农业仅赖百工 B.百工亦为本业
C.农工比重适当 D.农工任其消长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