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成立首日,一则更正启事被《人民日报》郑重置于头版:本报二十九日所刊“义勇军进行曲”词“最大的吼声”应为“最后的吼声”,特此更正。《人民日报》刊发“义勇军进行曲”的时代背景是( )
A.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 |
B.中日民族矛盾日益激化 |
C.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
D.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
下面是1969年美国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的图片,这时美苏争霸的态势是
A.互有攻守 |
B.苏攻美守 |
C.美攻苏守 |
D.和平共处 |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原来的一些人物、事件有了新的认识和看法。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的’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 B.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
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 D.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 |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 )
A.解放生产力 | B.增强农村和企业的活力 |
C.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
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如果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 B.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
C.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 D.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 |
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头版头条刊出了陈锡添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文章活灵活现的再现了邓小平1992年1月19日至23日在深圳考察期间的音容笑貌和言谈举止。此后几天,《羊城晚报》《文汇报》《北京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报纸纷纷予以摘登,转载,一个春天的故事由此传遍神州大地。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春”是指中国
A.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 | B.对外关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
C.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 D.迈开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