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 )
| A.表明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 | B.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 |
| C.体现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 | D.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 |
1958年,《人民日报》在春节前发表社论《打破常规过春节》:“每逢春节前后,总要发生生产企业中出勤率或多或少较低和交通运输严重拥挤的情况.....能不回家就不回去,能迟回家的就不早回。一切了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根据上述材料推断:
| A.建国初期交通建设比较滞后 | B.号召企业支持大跃进运动 |
| C.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 | D.国家号召革新社会旧风俗 |
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曾明确提出:“这个共和国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是“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进程。”上述材料表明毛泽东
| A.主张有限的保护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
| B.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的进步性作用 |
| C.主张团结资产阶级以支持抗日战争 |
| D.主张消灭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 |
国内“工商业经济困难,每苦于周转不灵,有待夫金融界之放款。但金融界以本身资力不厚,虽原放款而效果不宏。财政部有鉴于此,决定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作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一种”。由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处于
| A.清末“新政”时期 | B.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
| C.北洋军阀政府时期 | D.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
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得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望族之家。”民国初年,这种社会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变化对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是
| A.使奢靡之风逐渐盛行 | B.有利于生活习俗西化 |
| C.淡化了传统等级观念 | D.社会上交际活动增加 |
武昌起义之后,广州地方商绅要求光复广东的请愿活动被两广总督张鸣歧驱散,革命党则暗杀满族将军并组织民军向广州进发,广州商绅再集会选举张鸣歧为新政府都督,不料张鸣歧已逃出广州。广东光复的过程说明
| A.商绅斗争目标不同于革命党人 | B.革命党暴力活动得到了商绅支持 |
| C.当时封建统治的支柱是商绅阶层 | D.各阶层在反清的方式上不尽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