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性无助”是指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面对“习得性无助”学生,可以进行有效干预:积极评价,培养自控信念;创设良好环境,营造和谐关系;引导正确归因,进行有效训练等。采取这些干预的哲学依据是
A.意识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
B.意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能够改变环境满足生存需要 |
C.意识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在不同历史阶段上意识不同 |
D.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要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 |
科技含量高的产品一上市时价格比较高,随后价格就逐步降下来。其根本原因是
A.市场供给超过需求 | B.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抑制 |
C.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 D.市场主导的价格机制逐步形成 |
价值尺度时,货币是
A.价值不变的特殊商品 | B.想象的货币 | C.一种价值符号 | D.现实的货币 |
甲国某一时期,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为5万亿元,由于生产发展,货币需求量增加了
20%,但实际执行结果却使流通中的货币量达到8万亿元,这时货币的贬值幅度为____,原来标价30元的M商品,现在的价格是____。
A.28% 44元 | B.25% 40元 | C.22% 36元 | D.25% 37.5元 |
货币出现以后,人们把货币看得很神秘,货币成为财富的一般代表,这是因为
A.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 | B.货币是商品,有价值 |
C.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 D.货币由贵金属来制造 |
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比如羊、贝壳、布匹等。与货币相比
A.一般等价物是商品,而货币不是 |
B.一般等价物往往是不固定的,而货币是固定的 |
C.一般等价物不是大家乐于接受的商品,而货币则是 |
D.一般等价物不能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而货币则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