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自古以来,哈尼人都是修沟造渠,引高山森林中的泉水来灌溉梯田,水沟开挖量巨大,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完成,个人或村寨往往不能独立承担。哈尼人就户与户联合或者村与村联合,一起挖沟引水,通过出资的多少和投入人力的多少核定每个村寨、每一户的分水量大小。为了避免发生水纠纷,能够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水资源,哈尼人发明了分水木刻来进行分配。分水木刻,哈尼语称“欧斗斗”,它是选用板栗树、黑果树等材质坚硬的木料,在木料上刻出底部同样平整但宽窄度不一凹槽的一根横木。
尽管在哈尼人分水制发明和形成的时代并没有所谓“技术美”这样的名词出现,但实际上技术美的审美形态已经存在。技术美的内涵首先由技术品表现出来。人们创造任何一个技术品,都是具有实用性的。分水木刻作为分水制度的物质载体,是哈尼人为了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而创造的工具,起到了准确计量各块梯田用水量的作用,可以说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明渠流量计。分水木刻放置于每个水沟的分叉处,水要分几条沟就在分水木刻上刻几个凹槽,不同宽窄的凹槽决定了每个子水沟所灌溉梯田水量的大小,从而保证了每块梯田都能得到约定的用水量。哈尼人还以长方体为形状标准来制作分水木刻,长方形的设计,比其他形状更能防止水流的溢出,进一步提高了分水的准确性,且用料最省,是实现分水功能的最大化的典型形式。可见,分水木刻作为一种技术品,不仅具备了实用性,还具有了美的形式。
分水制是指哈尼人经过村与村,户与户集体协商,根据挖沟时投入的人力、物力来确定每块梯田的水流量大小的民间制度。就其本质而言是商定分水木刻上凹槽宽度的一系列民间规约,是体现分水木刻功能的外在表现形式。分水制约定,投入多者,分水木刻凹槽宽,水流大,反之,投入少者,凹槽窄,水流小。为了确保凹槽计量单位的统一和准确,一般哈尼人还约定以某人的右手掌四指根部宽度为一基准单位,按照之前的协商结果对水流量进行分配,对用不了一个用水单位的,则缩减为一指、二指、三指进行细分,其中排除用小拇指宽度进行计量。照各家权益定制出的划有不同刻度的木刻,安放在各家田块的入水口,随着沟水流动调节了各家各户的用水,这样既公平合理而又有科学性。
分水制虽然是一种抽象概念,但它与分水木刻有机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内容与其外在形象的相互统一,不可避免地以技术美的形态表现出来。分水制度经过了历史的考验,哈尼人代代相传,凝聚的已经不仅仅是生产技术,而是人的情感,对待分水制已经不仅是对实用功能的欣赏,更是对对象存在的审美。在现代农业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分水制还一直在沿用,它一方面使生产劳动的效率得以提高和完善;另一方面使分水的模式更趋于合理、更具有系统性和易于管理,给哈尼人带来了巨大的好处,符合哈尼人群体共同利益诉求。因此,分水制也渐渐和审美主体使用上的满意联系起来,从而获得了愉悦感和轻松感,构成了技术与审美的有机统一。
下列关于“分水木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分水木刻,在哈尼语中称“欧斗斗”,选用坚硬的木料制成,是哈尼人为了避免发生水纠纷,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水资源的工具。
B.分水木刻通过在横木上刻出底部同样平整但宽窄不一的凹槽调整水量大小,既有实用价值,又有技术美的价值。
C.分水木刻放在每个水沟的分叉处,要分几条沟就在分水木刻上刻几个凹槽,不同宽度的凹槽决定了每块梯田的用水量,从而保证了每块梯田都能得到充足的灌溉量。
D.分水木刻以长方体为形状标准来制作,这种设计与其他形状相比,既能防止水流的溢出,提高分水的准确性,又能节省用料。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分水木刻是分水制的物质载体,能够准确计量各块梯田的用水量并合理分配,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明渠流量计。
B.分水木刻代表分水制发明和形成,虽然在当时并没有出现所谓的“技术美”这一名词,但是,哈尼人在发明制作时就已经认识到了其审美形态的存在。
C.分水制是哈尼人集体协商的分水约定,它是根据挖沟渠时投入的人力、物力的多少来决定每村、每户、每块梯田的水量大小的,投入多凹槽就宽,投入少凹槽就窄。
D.为了进一步确保凹槽计量的统一和准确,哈尼人还约定以某人的右手四指根部宽度为基准单位,进行更细致的分配。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哈尼人修渠灌溉梯田,由于开挖沟渠的工程量大,投入的人力、物力多,因此,单个人、户、村难以完成,于是他们就联合挖沟引水灌溉梯田。
B.任何技术品的出现,最初都应首先考虑的是其实用性,而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就会考虑其审美价值,哈尼人的分水木刻就是这样的一种技术品。
C.作为抽象概念的分水制,一旦与分水木刻这一具体事物联系在一起,构成内容与外在形式的统一,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了技术美的形态。
D.自古至今,哈尼人一直使用这种分水制,原因在于它既提高了生产劳动效率,又符合哈尼人群体共同利益诉求。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
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莫如说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最初的“俗”,源于人的生存本能,体现出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与适应。当人的生存选择已适应“习惯成自然”时,我们就有了“俗”。“积习成俗”便是对“俗”之成因最初的表述。
“积习”而“成俗”,说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是无需言明的默契也是无需理析的律令。随着人类社会组织日趋复杂且日趋精密,乡民社会的默契需要规范并敞亮为“乡约”,于是“约定俗成”成为“俗”的自觉构建。这种体现出乡民社会“民风世情”的俗,也往往成为“法”的适用基础。中国古人所说“王道无非人情”,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俗,在一定语境中其实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绳。因此,“约定俗成”之“俗”往往又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在我们这个格外看重“名正言顺”的国度尤其如此。《荀子•正名》曰:“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这句话让我们联想到“命名”这个词。对一个事物的指称以及进而的评判“合适”与否,可以“约之以命”,也可以以“约”代“命”。这种以“乡约”替以“天命”的方式,体现出荀子“人定胜天”的理念。
无论是“积习成俗”还是“约定俗成”,都说明“俗”是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当外乡人试图与之交往或融入之时,“入乡随俗”就成为一个必要的沟通方式。“入乡随俗”是为着交往和融入的需要去附随某种文化养成;不过随着交往的深入,也有可能变“附随”为“追随”,通过“文化认同”而实现“身份归属”。但是就一般情形而言,“入乡随俗”并不意味着放弃原有的文化身份,“随俗”作为“入乡”的权宜之举,是为着缩短距离感与释放亲和力。
但是,“积习”也好,“约定”也好,“俗”的“群体性”呈现总有其“局限性”。“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是空间局限,“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说的是时间局限。固然,局限性决定了“俗”的特殊性,众多的特殊性又构成了“俗”的多样性并呈现出文化的丰富性;但显而易见的是,适宜某一社会的“俗”,对其余乡民社会可能“不宜”;某一乡民社会彼时之“俗”,也可能在时过境迁后变得“不宜”……“俗”的空间“界域”与时间“代沟”在交流之时,既可能交融也可能交锋。
我国作为五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古国,作为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大国,其最重要的构成特征就是在发展中丰富,同时又在丰富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发展的动因是每一个体的“自强不息”,丰富的成因则是个体之间的“厚德载物”,前者意味着“奋发”,而后者意味着“包容”。也因此,“和而不同”成为众多个体保持个体特质又顾及和谐相处的“公约”。“公约”可为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的“约定”,成为众多个体超越一己“俗”念、求取“公约”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因超越局限性、特殊性之“俗”而被称为“雅”,如《荀子•荣辱》所言:“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下列关于“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所谈的“俗”并非“俗气”“庸俗”之意,而是指民风民俗;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如说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
B.“积习成俗”表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也是无需言明的默契和无需说理的律令,而这是日后施行法律的基础。
C.俗,最初是因“积习”而成。后来随着社会组织日趋复杂和精密,一定的乡民社会需要规范、透明的公约,俗就依“约定”而成。
D.俗,有着它的地域性和时间性,不论是“积习成俗”的“俗”还是“约定俗成”的“俗”,都体现着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俗,在一定情况下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对一个事物进行评判,就可以用“乡约”的方式。
B.入乡随俗是外乡人与某个乡民社会进行沟通、交往和融入的一种方式,但随着交往的深入,外乡人也有可能通过文化认同完全融入当地社会。
C.俗具有特殊性和多样性,不同空间界域和不同时间代沟的俗相遇时,有可能相互交融,包容同化;也有可能互不相容,相互交锋。
D.作为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习俗,既要不断发展,又要不断丰富。发展的动因来自于个体间的相互包容,而丰富的形成则有赖于个体的奋发。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人所讲的“王道无非人情”表明,国家的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乡民社会的民风世俗,法律的制定也会照顾到百姓的风俗习惯。
B.荀子讲的“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表明,约定俗成的“俗”往往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
C.当今时代,我们要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使我国成为文化强国,就应该彻底摒弃具有个体特质的“俗”文化,而追求全民族共同认可的“雅”文化。
D.荀子所言“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讲的就是真正的贤人君子会跳出带有局限性的—己之俗,而追求代表共同理想的“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蓑烟雨任平生
1924年7月9日,黄永玉出生在湖南常德。几个月后,父母便将他带回凤凰,这个风景灵秀的湘西小镇曾被其表叔沈从文无数次用文字倾心描绘过,而它也成了黄永玉一生的印迹。
1937年夏天,无力抚养儿子的黄玉书,将黄永玉托付给即将赴厦门集美学校工作的堂弟黄毓熙。这一次的告别,不仅成了与父亲的永诀——这对父子很快因为战火失去了联系。1943年,黄玉书因病去世——也成了黄永玉漫长一生漂泊的起点。13岁的黄永玉离开了父母的庇护,被迫早早地成长起来,面对另一个社会。
少年黄永玉性格顽劣,绝不是一个好学生。华侨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学校规模很大,有6层楼的图书馆,这里是少年黄永玉的乐土。而他酷爱阅读的习惯,也在此养成。
因为一次在集美学校学生与当地孩子的冲突中担当了“主力”,挨了处分,刚满15岁的黄永玉决定离开学校,从此开始了一个人的流浪。从福建山区小城德化瓷器小作坊的小工,到泉州战地服务团的美工,黄永玉学会了在社会上摸爬滚打。“我进入社会后,周围人一直对我很好,大概觉得这个孩子能吃苦,做人过得去。到哪里给人画个像、剪个影,人家都喜欢我。”他说。
黄永玉在动荡不安的生活中度过了抗战8年。在生活富足而安逸的今天,“流浪”这个词或多或少被赋予了些浪漫而传奇的色彩;可是对少年黄永玉来说,这其实是一个极为艰苦的过程。“流浪生活好痛苦的,不能多想它。”88岁的黄永玉似乎不忍去回首几十年前那个独立闯荡世界的自己。不过,对那个十几岁的少年来说,并不觉得苦,他惟一的哲学就是“生存”。以至于有一年他看到学校有一对夫妻吵架,还惊诧不已:“都有饭吃,还打什么架?”
不过艰苦的生活铸就了他顽强的生命力,也为日后那个令人叹服的黄永玉打磨了雏形:他在小学任过教员,在剧团任过舞美,在报社当过编辑,还干过电影编辑。无师自通的木刻,风格鲜明而独特,不仅成了他赖以谋生的法宝,还赢得了行家里手的赞誉。
更为难得的是,这一段艰难世事并没有成为投射于他日后成长道路上的阴影,相反,诸多前辈对他这个闯荡大上海的年轻人的关爱和提携,却成了永驻心灵的一道温暖阳光。刚流浪到上海的黄永玉名不见经传,每个月的房租是50元,而他发表一幅木刻才能得2—5元的稿费。一天,得知比自己大20岁的著名诗人臧克家和自己住在同一条街上,他激动万分,便带着十几幅木刻去拜见臧克家。臧克家认真地翻看了他的画,说自己非常喜欢,想替他送去发表,还按照当地报刊的最高报酬标准付给他稿费。后来,那十几幅木刻画绝大多数没能发表,但臧克家从来没有在他面前提起过。
著名作家、文学理论家唐弢,那时是上海邮局的高级职员、部门领导,黄永玉每次到邮局,唐弢无论多忙,都会立即放下手头的活帮他处理稿费。唐弢还多次带着黄永玉在上海四处奔走,找到一些有钱人,然后让黄永玉替他们画像,好多挣一点钱。
那时候,身边的这些人,美好得令他今天想起来还感喟不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么干净纯洁,我就是在这种环境里成长起来的……现在这些对我好的人都不在了,我要拿同样的感情对待别人。再说经历了这么多年,可以说是社会把我养大的。小时候人家对我这么好,我长大了怎么能够对别人不好?”(节选自李菁《黄永玉·一蓑烟雨任平生》)。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少年黄永玉性格顽劣,好打闹,不学习,不是一个好学生。
B.88岁的黄永玉似乎不忍回顾几十年前那个流浪少年的经历,是因为他觉得那段日子太痛苦了。
C.黄永玉在小学任过教员,在剧团任过舞美,在报社当过编辑,还干过电影编辑,这些都是因为他一直在寻找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最后他才把“画画”作为自己的人生定位。
D.黄永玉送到臧克家那里的十几幅木刻画绝大多数没能发表,但臧克家从来没有在他面前提起过,是因为臧克家怕伤了黄永玉的自尊心。

E.本文用朴实的语言叙述了黄永玉早年的人生经历,既表现了黄永玉生命的顽强,又突出了艰难困苦中人们对他无私的援助带给他的美好记忆。
在黄永玉成长的道路上,有哪些人帮助过他?对他有什么影响?
黄永玉的成长得益于哪些因素?请简要概括。
传主黄永玉具有什么样的个性特征?从他的经历中,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请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
外星人是邪恶的还是友好的?
过去20年里人们已知的太阳系外行星数量已经从零增加约800颗,但这只是整个宇宙中行星数量的极小一部分,仅在我们所处的银河系中,就可能存在数以千亿计的行星。在意大利那不勒斯举行的天文学研讨会上,有多名科学家认为,如果类地行星有外星人,该不该跟它们联络,这取决于两种不同的假设学说---“外星人邪恶说”与“外星人友好说”
外星人邪恶说
近年来,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斯蒂芬·霍金多次声称:外星人如果袭击地球,其主要目的是掠夺地球上的资源。
最早持“外星人邪恶说”的科学家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英国天文学家马丁·赖尔。他在上世纪70年代曾写信给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竭力主张地球人不要与外星人联络,以免招致杀身之祸。另一名英国天文学家玛瑞克·库库拉在接受《太空探索》杂志采访时指出:外星文明比地球文明要高级,但是外星人也许不是很友善,我们现在还缺乏证据表明他们是“和平的使者”,因此,最好的做法是“敬而远之”。
2011年1月,英国《皇家学会哲学会刊A辑》出版了主题为“地外宇宙”的特刊,剑桥大学等多所著名的高校的专家学者纷纷以此为主题撰文呼吁,各国政府应该出台一个行动计划以应对地球人被外星人攻击的问题。英国进化生物学家西蒙·莫里斯撰文表示,“任何计划跟外星人联络的人都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外星世界的进化过程可能与达尔文理论本质上是一样的。这就意味着外星智慧生命可能很像我们人类:毫不掩盖地说,它们甚至可能也拥有暴力倾向。”
顺便一提的是:2012年5月30日,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网站发表了一篇题为《战舰地球》的文章,披露了五角大楼拟用来对付外星人的11种新型太空武器,不过,有人认为这是美军为了得到公众支持来增加额外支出发展“星球大战”武器系统,也有人认为这是美军借此来提振经济衰退时期的民众士气,还有人怀疑这些太空武器是否管用。
外星人友好说
“外星人邪恶说”目前在学界比较流行,但也有些科学家不同意这一假说:他们从外星人的智慧、科技及人类自身对外星人的心理作用来说明外星人对地球人并不构成威胁,甚至持“外星人友好说”。
中国数学家、语言学家周海中早在1999年发表的论文《宇宙语言学》中就指出:如果外星人能来到地球,说明它们的文明程度远远超过我们人类;文明程度越高,暴力倾向的可能性就越低,因为只要是高级智慧生命,它们的智慧决定着它们必须有分寸地对待其他智慧生命体。
无独有偶,美国天体生物学家大卫·莫里森也表示:如果一个文明能够存在数十万年,那么它的先进程度一定超过人类。这个文明一定能解决我们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所以没有必要侵略地球。他甚至认为外星人是“和平使者”且友善可爱。
持有同样观点的还有美国天体生物学家赛思·肖斯塔克。他说,“如果地球存在一种它们无法在自己的家园获取的资源,科技发达的外星人可以选择更容易的方式获取或者制造这种资源,而不是千里迢迢来地球掠夺资源。何况太空旅行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它们没必要侵略地球。”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表示:如果外星人来到这里,应该是为了访问或者科学探索;与它们交流,我们渴望已久,但愿这一天早日到来。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主流科学界认为类地行星可能有外星人,但至今尚无确凿证据。至于外星人是邪恶还是友好,目前更无人知晓。(节选自吴定一、南木《外星人是邪恶的还是友好的?》)
下列关于“外星人邪恶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早持“外星人邪恶说”的科学家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英国天文学家马丁·赖尔。他竭力主张地球人不要与外星人联络,以免招致杀身之祸。
B.英国天文学家玛瑞克·库库拉在接受《太空探索》杂志采访时指出:外星文明比地球文明要高级,但是他们不友善,我们现在还缺乏证据表明他们是“和平的使者”,因此,最好的做法是“敬而远之”。
C.针对“外星人邪恶”学说,英国多名专家学者纷纷以此为主题撰文呼吁各国政府应出台一个行动计划以应对地球人被外星人攻击的问题。
D.2012年5月,美国《战舰地球》一文披露了五角大楼拟用来对付外星人的11种新型太空武器。人们对五角大楼拟对付外星人的做法持不同见解。

下列关于“外星人友好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科学家从外星人的智慧、科技及人类自身对外星人的心理作用来说明外星人对地球人并不构成威胁,他们甚至持“外星人友好说”。
B.中国数学家、语言学家周海中认为:如果外星人能来到地球,说明它们的文明程度远远超过我们人类;文明程度越高,暴力倾向的可能性就越低。
C.美国天体生物学家大卫·莫里森表示外星人文明有可能帮助我们解决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他甚至认为外星人是“和平使者”,友善可爱。
D.美国天体生物学家赛思·肖斯塔克认为外星人不会千里迢迢来地球掠夺资源,而是来友好访问或进行科学探究。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斯蒂芬·霍金认为,外星人如果袭击地球,其主要目的是掠夺地球上的资源。
B.在我们所处的银河系中,存在着不止地球一个行星,因此,类地行星是存在外星人的。
C.不论持“邪恶说”还是“友好说”,科学家们都认为外星文明比地球文明要高级。
D.外星人“邪恶”也好,“友善”也好,都只是人们的猜测,并无确凿证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梧桐树
丰子恺
①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②当春尽夏初,我眼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③在夏天,我又眼看见绿叶成荫的光景。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障,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则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很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
④一个月以来,我又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起,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子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下几根枝头,回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回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落花也曾令人悲哀。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婴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他,但因对它关系未久,回忆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叶,自初生至落尽,占有大半年之久,况且这般繁茂,这般盛大!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无常”的象征,莫大于此了!
⑤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拥有了它们,但都没有看见上述的种种光景。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己,何从看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文章的第②③两段极力写了梧桐树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
全文自始至终表露了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请具体说明作者情感的变化。
答:
文章第④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梧桐叶落的光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解释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谈谈你从中得到了启示。
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火星也许是人类移民的下一站,但是火星上没有土壤。这是移民计划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没有土壤就无法生产农作物,而完全依靠地球补给食物对在火星定居点来说是不现实的。水栽法不依赖土壤,似乎是一个解决方案,但是在空间微重力环境下我们无法圈制住水。我们还是得考虑从土壤着手。于是,有人提议直接把地球上优质丰厚的土壤移送到火星上去。可他知道地球上可供种植的土壤还有多少吗?目前地表土壤的流失速度是其再生速度的20多倍,而它们供应了人类97%的食物。与人类的十月怀胎相比,土壤的生成需要花长得多的时间。既然地球上的土壤尚且不足,送去火星的土壤又从哪里来呢?于是再造土壤成为关注的焦点
土壤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自然界,风化的石头与腐烂分解的动植物混合,并由植物的根部、土壤动物群、微生物与真菌进一步分解,如果化学与生物成分混合正确,还要经历上千年,才能变成我们今天看到的土壤。表层土稀缺的现状在加剧,因此研究者们没有时间叹息。他们正在试图利用回收的道路集料、煤矸石及其它废弃物进行堆肥,模拟自然中的土壤形成过程,制造出新的土壤,而且生产周期必须尽可能短。
20世纪90年代中期,裘迪·蒂斯马克在普渡大学开始了他的土壤制造研究。当时普渡大学正在寻找回收校园发电厂产生的煤粉灰(煤经过充分燃烧形成的微小颗粒)的办法,裘迪还需要以有机物为原料来制造土壤。幸运的是,美国制药巨头礼来公司可以提供抗生素生产中的副产品——富含有机物的培养基。研究人员把矿物质和有机质这两种废旧物混合,加入木屑与树叶以增加孔隙度,再进行堆肥处理,最终制成人造土壤。
裘迪至今仍然经营着“土壤制造者”公司。不过公司早已放弃使用煤粉灰和礼来公司的培养基,因为培养基在堆肥过程中的气味实在令人不悦,煤粉灰则含有过量的硼和砷——用工业废料制造土壤的焦点问题就在于污染的风险。高浓度硼是对植物有害的,而砷是致命的有毒物质。人们可不想冒险吃进从这种土壤生长出的食物。现在“土壤制造者”使用玉米淀粉类产品等吃剩的食物作为合成土壤的有机质成分,而建筑工地挖出的粘土则提供了制造土壤所需要的矿物质成分。
地球上的土壤亟待拯救,人类还需要拓展新的生存空间。这回我们将眼光投放到火星。最新研究表明,火星上大量分布的沸石是一种吸水力强、并可储存铵离子与钾离子等植物所需的关键营养物质的多孔矿物,适合用于制造土壤。美国国家航天局合成的磷灰石中包含植物所必须的磷,它将是太空土壤的另一主要原料。沸石与磷灰石的强强联手将打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土壤。与以往的人造土壤相比,这种太空土壤的优势就在于可以把绝大部分养分固定住,不会流失。科学家寄希望于用“太空土壤”为人类的火星移民计划再减少一道障碍。火星的开拓者们也许不久就可以用自己本地的土特产招待来自地球的访客。
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再造土壤成为关注的焦点”依据的一项是()

A.水栽法不依赖土壤,但目前尚缺少可行性。
B.目前地表土壤流失速度是其再生速度的20多倍,它们供应了人类97%的食物。
C.既然地球上的土壤尚且不足,送去火星的土壤就更不知道从哪里来。
D.在自然界,土壤的形成需要风化的石头、腐烂分解的动植物、植物的根部、微生物与真菌等共同参与。

下列选项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空间微重力环境下,我们无法圈制住水是水栽法在火星上无法具体实施的重要原因。
B.利用回收的道路集料、煤矸石及其它废弃物进行堆肥,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制造出新的土壤。
C.裘迪将抗生素生产中的副产品与有机质混合,加入木屑与树叶以增加孔隙度,再进行堆肥处理,制成了人造土壤。
D.与太空土壤相比,其它的人造土壤都有对植物和人体有害以及容易流失养分的弱点。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裘迪制成人造土壤的时间比自然土壤形成所需的时间要短。
B.有些颗粒微小的矿物质可以作为制造人造土壤的原材料。
C.在制造土壤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避免使用含有有毒物质的原材料,以降低污染的风险。
D.火星上分布有大量的适合用于制造土壤的沸石,因此是最适合人类移民的星球。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